李驪明:新西安承擔絲路文化樞紐建設的使命時間:2016-09-27 10:02:26來源:西安新聞網作者:趙宇編輯:王瑜
西安新聞網訊 「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在不同人的口中,西安的輝煌都能用一句膾炙人口的話來概括。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有太多、太豐厚的文化積澱供後人品味與享用。
在西安文化人的眼中,西安是「半城山水、一城斯文」;在創業者眼中,西安是天府之國,陸海之地;在長期居住於此的人來看,西安就是溫暖的歷史記憶與絢麗發展夢想的結合體。無論怎樣形容,對於熱愛這片土地的人來說,使用任何語言都不能盡言西安之美。
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又一次給西安帶來闊步發展的千載良機,這一次西安在獲得再度騰飛之際,它又將肩負起哪些使命,它能給西安人帶來哪些美好,它還需要做些什麼?要解開心中的疑團,我們特意採訪了著名文化旅遊策劃專家、西安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驪明先生。
新絲路格局下西安地位依然重要
記者:近年來,西安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治理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管是老城區還是城市新興板塊都表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西安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中將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一旦這一發展勢頭實現了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要求的無縫對接,新西安將獲得怎樣的歷史發展地位?
李驪明:長安曾因海納百川而博大,因友好交流而尊貴,至今西安城市仍繼承著對外友好開放的歷史文脈,是具有最多國際友好城市的都市之一。西安不僅是千年古都,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古至今都擁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長安是世界級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大結點,伴隨「新絲路」的復興,長安承擔著絲路文化樞紐建設的歷史使命。周、秦、漢、唐時期,長安是東方帝國心臟之城,而今它則是世界文化交流觀光的聖地。在歷史的變遷中,幾經沉浮,西安現在又迎來了城市的復興,「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西安現在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繼續發展。
西安是既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又能代表中國現代文明的城市,它具有「世界千年古都,華夏精神故鄉」的特殊文化身份。作為古老的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它曾充當過世界文化交流的東方磁極,大量的文化遺存使它至今仍是享譽國際的人類文化遺產之都,西安不僅是人文之都,也是風光壯美的山水之城。面向世界開放的新西安有充分的資源條件善待八方來賓。
西安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柱礎石
記者: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除了給西安帶來了發展機遇外,它也讓新西安的戰略思考空間變得比以往更加廣闊。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您認為新西安的發展應如何應對?您覺得新的發展機遇會讓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發生哪些變化?對於新西安的未來,您有哪些期盼?您還想為西安的發展做些什麼?
李驪明:在經濟全球化、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打造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多種聲音,一個世界」是世界性文化格局的基本樣態。西安應該有底氣、有自信與世界展開各種層次的文化交流和對話,從而確立「本土化價值、中國化立場、國際化語言、現代化手段」的文化交流姿態。而可行的路徑就是依託西安的文化身份和國際地位,打造一個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臺。以「國家背景、城市行動」的模式,為中國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建設作出獨特的貢獻。
我認為盛世文化精神是長安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它將成為中國價值重構的定盤星。西安最應該也最有資格建設的文化工程有這樣幾項:一是世界文化論壇,二是國學研究中心,三是東方都城景觀系統。我現在的興趣是奔走呼籲,促成西安啟動上述幾項工程的建設,這是一系列彰顯西安文化特色和城市地位的大事,是一項城市的發展長策。它不是「現貨」生意,它是國家級的「期貨項目」,它的影響也將巨大而深遠。記者 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