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歷和習俗!還有井陘醫生緊急提醒……

2020-12-19 井陘發布

端午節來臨

井陘醫生緊急提醒

小心「核」武器!

每到端午節粽子飄香時,醫院經常會遇到被棗核卡住的病人。

6月23日,井陘縣醫院消化內鏡科接診了一位誤吞棗核的老大爺。家屬回憶到,晚上吃粽子不小心把棗核咽下,疼痛難忍,嘗試著吃了饅頭往下噎,不僅無濟於事,還越來越疼,這才匆匆忙忙來到到醫院就診。

圖為刺入食管壁的棗核

經檢查,在食管距門齒約20cm前端處,棗核橫嵌於腔內,兩尖端刺入食管壁。經過醫護人員謹慎細心的手術操作後,將刺入大爺食管壁的棗核順利取出。

醫生提醒

在食用粽子等帶核的食物時要特別注意,進食時最好不要說笑,一旦有異物卡住喉嚨、食道,不要過於驚慌,也不要用吃饅頭、喝醋等「土辦法」自行處理。大口吞咽食物,會使銳利的異物刺入得更深,損傷更大甚至劃破食道或血管,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不可拖延時機,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異物滯留可能造成出血,穿孔,梗阻,嚴重者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胃鏡下取異物較傳統外科相比具有創傷小,併發症少,恢復快,費用低等優點。且具有診斷和治療雙重價值,原則上能耐受內鏡操作且無併發症的普通上消化道異物均適合內鏡處理。

端午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日、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因為楚國首都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汨羅江而死。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孝道等說法)。

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五」為中。《易經·繫辭上》說,天為奇數,一三五七九,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為偶數,二四六八十,五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數之和都是五的倍數,它們的總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它們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

另外,據說五月初五最早應該是對於神秘數字「五」的紀念。「五」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意義巨大,幾乎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哲學最重要的基礎。五行說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複雜的神秘主義的結合。另外一個就是「端」者,始也,萬物之生,是對萬物誕生的一種紀念。

在中國的北方五月五日,是一個兇險的日子,認為家家都要採集闢邪的藥草,比如說菖蒲,還要喝闢邪的酒,雄黃酒。

端午習俗

端午節從南到北,由西到東都有多彩的節日特色,賽龍舟,觀海潮,祭蛇神,驅毒荼,燒五毒,包粽子,蒸米飯,喝雄黃酒,戴香包……在全國各地端午過得都紅火多彩。

1.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作為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品出現,到了金朝的時候才成為了端午節的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的。據說當年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大為感傷,為了讓投江的屈原免受魚蝦的侵蝕紛紛往汨羅江中投入米糧,希望魚蝦吃食米糧而不損傷屈原的肉身,後來又有傳說屈原託夢予百姓說米糧為江中蛟龍所食,若是用艾葉包裹米糧再以五色繩捆綁,則可避免蛟龍,所以就有了後來的粽子。

在春秋時期,粽子被稱為「角黍」,是用菰葉包裹著黍米做成牛角狀,再使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食物,也稱為「筒粽」;黍是北方的黃米、南方的糯米;角,牛角,是祭器。粽子形似「牛角」,取其可為祭品的端正之意。以箬竹葉包黍米,是陰包裹陽之象。

也有學者認為粽子最早為「米包棗」,以米喻陽,以棗喻陰,米為主,棗為輔,取陰陽相裹之意。按最早晉朝周處《風土記》記載,端午除包角黍,還要煮肥龜,皆以其「陽內陰外之象贊時」。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做成的粽子,由於水中含有鹼的成分,於是又被稱為鹼水粽。於此同時也出現了裹著豬肉餡的粽子,廣受食客所喜愛;到了晉朝,粽子終於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這時候的粽子除了一如既往的使用糯米以外,還額外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珍禽獸肉、板慄等食物,增加了粽子的品類;唐朝的粽子已經開始使用瑩白的糯米製作,而且在包裹的形狀上也出現了菱形與錐形;宋朝粽子裡加入了蜜餞果品等物,在詩人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中便有如此記載;元朝明朝的時候,用來包裹粽子的菰葉變為箬葉、蘆葦葉,並且加入了豆沙、棗子、松仁等更豐富的材料;清朝的時候,火腿粽子問世。

2.踩露水

端午這天早晨,人們領著孩子踩露水,到野外生長艾草的地方用手輕輕沾上艾草上的露珠,先給小孩擦眼擦臉,據說艾葉露水可以明目醒神和美顏,擦洗後大人小孩都會一年精神百毒不侵。

3.戴花繩

就是用五彩線合擰成花繩,用中藥配製好的香料把花繩揉一揉便會留有香味,在端午這天給大人和小孩都戴在手腕,脖子和腳腕,有驅毒驅蟲的作用,也有小孩戴花繩招來吉祥的說法。

4.擦雄黃

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容易上火受熱毒侵犯,端午這天都習慣給大人小孩的耳孔,鼻孔,肛門擦上雄黃油,一是雄黃味刺激醒神,使人輕鬆。二是雄黃有殺蟲殺菌特效,擦上後驅蟲殺菌。

5.額頭畫王字

端午這天用雄黃油在小孩的額頭眉間畫一個王字,寓意王者為上,百毒不侵,避之大吉。另有王者至尊,端午之王會福祿降臨,鴻運通達。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

7.懸艾蒿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同時也有養生道理,比如小兒佩掛香袋、藥浴可減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

8.賽龍舟

源起傳說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防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代賽龍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綜合 | 段建斌

編輯 | 段建斌

郵箱 | jingxingfabu@163.com

相關焦點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呢?從小到大,我們只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也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划龍舟,那麼端午節還有一些其他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之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雲賞端午】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2020-06-23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午節掛蛋兜的來歷
    神丹蛋俗文化講壇——端午節掛蛋兜的來歷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人。受害者多為小孩,輕則發燒厭食,重則臥床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女媧廟裡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女媧找瘟神論理:「今後不準許你傷害我的嫡親孩兒。」瘟神自知不是女媧的對手,便問道:「不知娘娘下界有幾個嫡親孩兒?」
  • 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巧手荷包話端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巧手荷包話端午」一、活動目的:通過端午節主題活動的開展,重溫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傳說故事和習俗活動,感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二、活動主題及相關信息1、主題:「巧手荷包話端午」;2、時間:2020年6月23日下午3:00;3、地點:經典匯三、活動流程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嗎 從小,長輩們就告訴我們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要包粽子吃,喝雄黃酒,還要在門前懸掛艾蒿來去惡闢邪,而且還有賽龍舟可以觀賞。
  • 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2012-06-20 16:24 來源:北京考試報 作者:
  •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習俗背後的含義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
  •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吃粽子成了中國人千年不變的傳統,那麼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了解多少呢?
  • 端午節可別光吃粽子,這些活動和來歷故事一定要知道哦
    一年中有很多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意義和來歷故事,每個節日也都會有自己的儀式感和民俗文化風俗,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風俗文化還有飲食文化,幾乎每個節日都有屬於這個節日要專門吃的食物,比如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等等,那麼這些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歷故事,今天我們來講講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 「王場小學」「與粽有約」端午節主題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王場小學開展與「粽」有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說」端午、「畫」端午、「玩」端午、「品」端午等系列活動,讓「端午」文化走進校園。
  •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讀】6月已經來臨,馬上就到端午節了,那麼,今年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今年的端午節放假一共是三天時間,端午節放假的具體安排如下: 2020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大班社會活動教案:端午節教案
    大班社會活動端午節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等內容,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 縱情端午節來歷,賞各地風俗差異,聞艾草粽葉香
    縱情端午節在農村過端午節一般都在農忙時節,這時大人為了搶收種很少在意過這個端午節,最多早早的會扯點五彩絲線放家裡。過節了只有孩子才會最高興,提上籃子在房前屋後採摘艾葉、桃葉、金銀花、菖蒲等草頭,回來放入清水中燒開後洗澡,據說這樣可抵禦邪魔侵襲。洗澡後大人回來會給我們脖頸、手腳都繫上絲線,寓意健康。
  • 為什麼要說「端午安康」,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
    這幾年關於端午節的祝福應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一直爭論不休,其實在古代端午節人們相互祝福一般都說「端午安康」,主要是和端午節的各種習俗還有祈福的寓意有關。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還有很多,大部分都與驅邪祈福有關。
  • 如何和外國朋友聊端午節?
    怎麼用英文和外國朋友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呢?
  • 『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關於『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什麼時候放假』端午節習俗有哪些,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習俗,端午節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啥時候定下來的,都有哪些民間習俗呢?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等,節期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之一。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祀龍祖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