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行政監察與文書勾檢制度

2021-02-19 秘書工作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是封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監控機制是歷代王朝都較為重視的制度建設問題,而對決策執行效果的監督,又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重中之重。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其中國家監察逐漸從行政體系中獨立出來,以及行政系統內部監察與國家監察相分離,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秦漢以來一直到宋朝,監察機構基本是宰相機構的下級機構,御史臺長官沒有取得與宰相平等的地位。到了元朝,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三足鼎立,御史臺的權位大大提高。到明朝設立了都察院,其長官都御史成為與六部尚書並行的國家高級官員,合稱「七卿」。這是監察系統的獨立化發展。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展起了一套嚴密的公文制度,對公文運作各環節的監察,是行政系統內部監察的重要體現。可以說,從唐代以後完善起來、體現在對公文書進行監督的行政監察,是中國古代保證決策執行效率的較完善的一種制度。

中國古代帝國對政務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依靠公文書運作進行的文書行政。公文書運作系統總體可分為上行文書和下行文書兩條線索。臣民向官府和君主奏事以及下級官府向上級官府和朝廷奏事的文書,構成了上行文書;皇帝的命令文書和各級官府下發的政令文書,構成了下行文書。國家政務普遍的裁決程式是由各級官僚向皇帝申報有關事務,經皇帝批准後予以實施。

文書在處理國家政務中的作用至秦漢時期已經十分顯著。出土的雲夢秦簡《內史雜》規定:「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由於文書行政的發達,到漢代已是「公府掾多不視事,但以文案為務」。所以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說:「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到魏晉以後,尚書省成為國家行政的主體,門下省則負責對尚書省的行政文書進行審查。一般的政務處理程序是,尚書省官員在有關政務文書上簽署姓名之後,送交門下省,由該省有關官吏署名,再上請皇帝批准。隋煬帝時期在門下省設立給事郎,專門負責審讀尚書省處理政務的奏案。

到唐代前期,國家日常政務的處理主要通過奏抄。門下省對奏抄的審讀是唐前期政務審批的主要方式。如果門下省官員認為尚書省奏上的奏抄對政務的處理不恰當,就可以駁回,要求尚書省重新擬定處理方案。門下省給事中的職掌之一就是「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唐朝前期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公文書運作程式,國家政務的處理完全納入到文書的嚴密籤署審批機制之中,這集中體現在奏抄的申報和審批環節。奏抄是以尚書省名義上奏皇帝的政務文書。全國的日常政務都要集中到尚書省,由尚書省制為奏抄,經尚書左右僕射籤署,報門下省審駁後向皇帝申奏。奏抄的運作是以尚書省為主體的,門下省負責審批,最後經過皇帝的御批,行下執行。唐律規定,如果負責審查的官員對於上奏文書的錯誤沒有勘讀出來,或者負責審批的門下省沒有對應該加以駁正的奏抄進行駁正,是要與判案之官一起負連帶責任的。

除了門下省對奏抄進行駁正的制度外,公文書運作中,在尚書省內部還有嚴密的管理和審查制度。唐代各級官府中存在的勾檢制度就是行政系統內部的監察制度,其中尚書都省是全國行政的勾檢總署。

「勾」的意思是在文書上署名畫勾,註明日期。「檢」的意思是核對文書是否按照法定的日程進行批辦處理。用唐代的法律術語來說,就是「檢者,謂發辰檢稽失,諸司錄事之類。勾者,署名勾訖,錄事參軍之類」。其中的「失」,是指公事失錯,即處理過程中違反制度規定的行為。「稽」,是指稽緩、稽程,即在處理過程中沒有遵守制度中有關日期的規定。這兩種行為都是妨礙行政效率的因素,都是唐代勾檢制度要加以防範的。勾檢完畢,相關官員要在文書上簽署姓名和「檢無稽失」之類的字樣。值得重視的是都省對「失」的勾檢。當各司的判案有誤時,都省有權進行改判。一個有名的案例是: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有宇文化及子孫理資蔭,所司理之。至於勾曹,右肅機(右丞)楊昉未詳案狀。訴者自以道理已成,而復疑滯,劾而逼昉。昉謂曰:「未食,食畢詳之。」訴者曰:「公雲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羈旅訴者乎?」昉遽命案,立判之曰:「父殺隋主,子訴蔭資,生者猶配遠方,死者無宜使慰。」

如上所述,《唐律》規定了勾檢官員在文書審查過程中如果放過了失誤的文書,該檢查出來的地方沒有檢查出來,是要負連帶責任的。但是,如果勾檢官員檢查出了各種「公事失錯」,且這種錯誤是工作上的失誤,而不存在徇私舞弊的情況,主辦者是不需要負法律責任的,即「其檢、勾之官舉稽及事涉私者,曹司依法得罪。唯是公坐,情無私曲,檢、勾之官雖舉,彼此並無罪責」。

關於文書的「稽程」,《唐律》上也有明確規定:「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徒罪以上辯定後三十日程,此外不了,是名稽程。」這是各級機關辦事的法定日程。對於皇帝命令文書的抄寫,也有規定日程:「其制敕,案成以後頒下,各給抄寫程:二百紙以下限二日程,過此以外,每二百紙以下加一日程,所加多者不得過五日……其赦書,計紙雖多,不得過三日。」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的日程,都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違令限日,皆是有稽。稽而自舉者,同官文書法,仍為公坐,亦作四等科斷,各以所由為首。若涉私曲故稽,亦同私坐之法。」

對於什麼是小事、中事、大事,唐代的法令也有明確規定。《唐六典》載:「凡內外百司所受之事(事指文書),皆印其發日,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報(報指答覆或遞交到有關辦案人員手中)。其事速及送囚徒,隨至即付。小事五日(原註:謂不須檢覆者)。中事十日(原註:謂須檢覆前案,及有所勘問者)。大事二十日(原註:謂計算大簿帳,及須諮詢者)。獄案三十日(原註:謂徒以上辦定須斷結者)。」這是一般情況下的規定。如果有特殊情況,則日程還要緊迫。尚書都省每年都要對前一年各級官府的文書進行審查,按照文書上簽署的日期和法令規定的日程進行對照比勘,以及對該年的所有公文是否有隱漏和偽造進行檢查。如果辦事有稽失,或有隱漏偽造文書,要依法追究責任,並在官員的考核上體現出來。在唐朝的大部分時間裡,這種規定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從出土的一些敦煌吐魯番文書中,因有收發文書和辦案日期,可以看出唐朝行政效率之高。(文章摘自《秘書工作》雜誌2013年第7期)

(作者:劉後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

註:本文來源為《秘書工作》雜誌及微信號「秘書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轉載均須註明來源,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關注秘書工作帳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訂閱號→右上角「+」→搜索「秘書工作」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盡在《秘書工作》雜誌


相關焦點

  • 歷史乾貨丨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與監察制度的演變
    2.馬克斯·韋伯說:「此一制度導致候補者互相競爭官職與俸祿……獲取官職的機會對任何人開放,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學養。」文中的這一「制度」是指什麼制度?答案 科舉制。3.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統治中國的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
  • ...著名法學家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對維護國家綱紀發揮了...
    監察機關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由品格不高、甚至沒有獨立衙門的一般監察機關,躍升為與最高行政機關、最高軍事機關並列,成為直屬於皇帝的極具權威性的國家機關。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整肅百僚,以充分發揮官僚機構的作用和通過「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實現社會的調整功能。歷代監察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不僅有效地糾彈百官有司之邪闢,還對古代政治權力的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 【歷史】淺談中國歷代監察制度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很多眼下霧裡看花的事,放在歷史的鏡子前,卻可一覽無餘,畢竟,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早把政治的本質反反覆覆的演繹了無數次。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面對即將掛牌成立的GJW,各方眾說紛紜,不如讓我們回顧前世,探尋今生,從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變遷中,解構下政治密碼。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規範行政執法文書 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
    為進一步推動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工作落實,規範水行政執法文書製作,提高執法文書製作水平,今年以來水政監察支隊依據省司法廳示範文本,對執法行為100個執法環節的水行政執法文書進行了完善和修訂,涵蓋行政許可、處罰立案、調查取證、強制執行、執法檢查、案卷歸檔等執法各階段的主要行政執法文書,同時制定了水行政執法文書填寫說明
  • 公文制度對行政作業功效很大?公文制度在大明律中有什麼作用?
    追溯歷史,公文制度在行政作業管理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功能,隨著各王朝的起起伏伏,複雜繁多的行政事務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古代實行的公文制度變得更完善、具體、適應社會發展。在我國封建社會末期,明朝算是一個鼎盛王朝,在之前一千多年歷史的演變和逐漸發展、壯大後,明朝各項公文立法制度的設立早已趨於正確、合理、完善,在《大明律》中,就針對公文制度各項規定製定得格外嚴密,可謂古代所有公文制度裡面的「經典之作」,其中很多內容法規到現在還是存在借鑑價值。
  • 論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
    並論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的特點,指出了其發展規律,整理出了古代法律監督的發展線路。  [關鍵詞]:中國古代  法律監督概況  特點  規律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五千文明,有豐富的法律文化。作為皇權至上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著怎樣的法律監督制度,它們是怎樣的萌芽並逐漸發展成熟,又有著怎樣的特點與規律,筆者試圖通過本文的論述找到某些答案。
  • 國外行政監察專員制度考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行政監察專員制度對推進傳統行政監察制度的發展進步具有現實價值。縱觀國外行政監察制度的演變和發展、特徵和功能、模式和做法,可以發現其具有適應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的特徵和功能,但面對當今世界政治不斷變革和多元發展的局面,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和缺憾。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第一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課程標準與考綱解讀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2011-11-29 15:10 來源:高考資源網 作者:
  • 公文小知識:文書行政始於秦漢之大變局
    (文/往熹)筆者所謂文書行政,即公文在國家權力運行中具有決定性的地位,上級通過文書下達命令,下級用文書向上匯報情況,甚而在政府和民眾中對黑紙白字的公文產生一種確然的依賴和「信仰」。先秦時代渺遠,文獻不足徵,因此我們難以把文書行政在那時的情形講得十分清楚。
  • 煤礦安監局關於印發《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
    各省級煤礦安全監察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的指導意見》,在煤礦安全監察系統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國家煤礦安監局制定了《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實施辦法
  • 虞雲國談宋代監察制度
    所以說,宋代的監察體制是多軌制和多元化的。  第二,就是宋代監察體制的指向開始多向化和網狀化,也就是說監察的對象是全覆蓋的。當然,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從秦朝設立御史大夫開始,實際上已經有自覺意識在裡面,但直到唐代的御史臺制度,主要還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監察百官。
  • 李曉明:從行政監察到國家監察及其學科原理的建構
    同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國家監察法》)的專項立法,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監察」制度與體制正在邁入法治化建設的新時代,昭示著2016 年以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策由局部試點向全國推開,相應我國的監察體制也由原來的「 行政監察」正式步入「國家監察」。
  • 高中歷史丨高考重要考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特點: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8)結束於1912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御史大夫兼理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
  •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發展演變軌述跡是從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初朱元璋廢除為止。(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機構採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示相、太時、御史大夫。承相是百官之長,」拿示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承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
  • 備考資料: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之考點整理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會佔有一定的比例,這就需要我們對其理論知識很好地進行把握。所以,本文主要是將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的相關考點進行整理匯總,方便大家記憶與理解。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一、西周時期——分封制制度要點:周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其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形成了嚴明的森嚴等級。
  • 【專題整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大全(附電子版下載)
    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大權,剷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特點:強幹弱枝;在中央分權的基礎上地方分權。(6)發展於元朝內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 宋代御史制度:本是為了反腐,卻導致監察體系內部滋生腐敗
    但其實御史制度早在先秦就有萌芽,可以說御史制度的底蘊以及歷史甚至要比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時間的還要悠久。 宋朝作為一個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筆觸的王朝,歷史上它前承封建王朝發展巔峰唐、後接幅員最為遼闊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是被史學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歷史王朝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之考點整理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會佔有一定的比例,這就需要我們對其理論知識很好地進行把握。所以,本文主要是將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的相關考點進行整理匯總,方便大家記憶與理解。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一、西周時期——分封制制度要點:周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其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形成了嚴明的森嚴等級。
  • 高三歷史試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練習題
    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   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主要條件 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   C.專製程度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 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   (2012高考文綜天津卷歷史2)清雍正年間,軍機處設在皇宮內,與皇帝日常生活辦公地毗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