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百裡芳華U形廊道中,丹灶鎮「有為水道」極具特色。水道長約8公裡,泛舟而下,可盡覽「水鄉環翠」的清幽畫卷。探古懷舊,可尋覓道教學家葛洪、「宋末三傑」、明代「三朝閣老」方獻夫、近代維新領袖康有為、近代機械製造先驅陳澹浦、辛亥革命烈士等人的足跡,英雄輩出。
10月23日,以「跨越歷史長河 凝聚鄉村芳華」為主題的丹灶鎮「有為水道」歷史文化銀河研討會舉辦。活動由佛山日報社南海全媒體中心、丹灶鎮宣傳文體旅遊辦主辦,丹灶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銀河社區居委會協辦,南海區歷史文化協會支持。會上,「有為水道」「翰林水道」兩支調研組分別就研究成果進行分享,專家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對丹灶鄉村振興工作建言獻策。
研討會以「跨越歷史長河 凝聚鄉村芳華」為主題,專家紛紛為丹灶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當前,「有為水道」建設工作在全力推進。丹灶鎮黨委委員付麗芳表示,丹灶鎮正深入挖掘蟹眼仙泉、三忠廟、康有為故居、陳澹浦故居、譚家菜等歷史文化資源,「有為水道」沿線節點工程已全面啟動。
今年,丹灶鎮創新思路,在全市率先開展「媒體駐村」工作。其中,佛山日報社與銀河社區結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此次研討會正是「媒體駐村」工作的一個重要活動。
「有為水道」調研組
「一條水道串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說法不無道理
2019年,為進一步挖掘、摸清「有為水道」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廣東史志專家張瑩與資深媒體人吳學軍、彭葵受丹灶鎮邀請,組成小組,對水道沿線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展開研究。研討會上,調研小組對研究成果進行了分享。
「有為水道」康園碼頭。
「有為水道」是一條歷史精神長河。張瑩介紹,南海歷史上有3位榜眼,其中2個在丹灶。丹灶鎮誕生的6位大儒,包括方獻夫、馮成修、何維柏、何維椅、康有為、杜維明,有3位就在「有為水道」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9位是丹灶人,其中8人出生在「有為水道」周邊。一些重要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也與這片區域密切相關,如道家煉丹、南宋忠義、理學思想、維新變法、近代工業、辛亥革命等。「在近代,康有為推動變法是『思想維新』,陳澹浦推動民族機械工業發展是『工業維新』,『一條水道串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說法不無道理。」張瑩表示。
在已知的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調研組又有一連串重要發現。例如銀河村,除了「康有為家鄉」外,還有很多名人、事件可以成為其歷史文化名片。
據傳,南宋末代小皇帝趙昺曾在蘇村一帶避難,在這裡留下了南宋三傑抗元和蘇劉義為首的蘇氏族人忠勇抗敵護少帝的激蕩故事。調研組初探,蘇村內小皇帝取水的古龍井依然存留,大杏村的抱龍橋遺蹟可考。
在歷史名人方面,已知維新變法的領袖康有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廣仁都是蘇村人。康有為的女兒康同薇是中國第一位女記者,康同璧是中國第一位出席世界婦女大會的婦女代表。此次調研還發現,為孫中山製作大元帥就職禮服的潘應元是蘇村潘氏後人。大杏村麥少彭是日本神戶商界巨頭、火柴貿易大王,曾經接應變法失敗後的康有為、梁啓超,創辦了神戶華僑同文學校。
一些新線索有待進一步挖掘。如蘇村曾建有龍泉寺、東坡亭,有村人稱北宋名家蘇東坡曾兩次路過在寺中借宿。此外,蘇氏族譜顯示,蘇村開村祖先蘇懷遠為東坡第三子蘇過之孫,1131年率33姓、97戶南宋移民從珠璣巷遷到銀河鄉。「蘇村蘇氏或為東坡後人」,這一發現值得繼續研究。
「此次調研像是打開了一個寶盒,深感丹灶人文資源豐富。期盼更多有識之士提供線索,共同挖掘,對疏漏之處進行補充和斧正。」張瑩表示。
研討會上,調研組進一步就銀河社區人文資源開發提出建議。專家表示,蘇村與良登村相連,「思想維新」「工業維新」兩類歷史資源可共同挖掘,整體利用,東坡詩詞廊園、蘇學理學研究等文化場所、活動可逐步豐富。
「翰林水道」調研組
一片與「翰林」有緣的書畫藝術之鄉
「翰林水道」調研組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副教授、廣東省非遺研究基地主任謝中元,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特聘青年研究員郭廣輝,中共佛山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彭瑩組成。目前,他們正開展對「翰林水道」的研究。
「翰林水道」位於丹灶鎮中部。「如果以官山湧、南沙湧為界將丹灶分為三大部分的話,『翰林水道』區域成陸時間最晚。」郭廣輝介紹,根據相關研究,這一區域應該在宋元時期逐漸成陸,大家族較少,推測其開發應在元明以後。
儘管「翰林水道」區域較為「年輕」,但卻特色顯著。一方面,此處的確與「翰林」有緣。除了勞邊社區沙水村的劉廷鏡和劉國珍一對「父子翰林」外,在沙滘社區還有「兄弟翰林」。大哥何維柏於嘉靖十四年(1535)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四弟何維椅於隆慶二年(1568)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此外,這裡誕生了數量眾多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金石學家和收藏家。例如,同治年間的進士李應鴻愛好金石,家藏有拓本、碑板不下千通。其父「雅好書畫,收藏不下千卷」,其子李宗顥是清末著名金石學家、版本目錄學家。由此看來,李家是一個書畫和金石世家。
沙水翰林學士劉廷鏡,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善長工書。
其名字收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劉廷鏡之孫劉巨初的妻子杜璧珍,曾到日本留學,回國後在尚美畫室工作,「善丹青,工篆隸」。1920年,廣州商團展覽書畫,杜璧珍畫作被選購一空。
沙滘社區現有不少琴棋書畫藝術名人,如何樹能、何明彪、何國燦、何灶成、符耀萬、黃耀星、符錦滔等。
「初步統計,從清代至今,『翰林水道』周邊有十餘位書法家、畫家、金石學家、收藏家,絕對夠資格稱為『書畫藝術之鄉』。」調研組認為,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生平值得進一步發掘,可為翰林湖注入藝術之靈氣,讓翰林湖成為「藝術之湖」。
◎圓桌論壇肇慶學院歷史系主任、中山大學博士後吳勁雄:
「有為水道」周邊家族文化深遠 人文地理確為一體
康有為是「有為水道」周邊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在西城、良登、仙崗等幾個村落,都有他的親友。康有為的姑父、同學、同僚中,很多是享有盛譽的名士,有的參與了公車上書這樣的重大事件。良登村的方翀亮,被康有為作為人物原型,在《大同書》 中以塑造了道德典範。《南海縣誌》記載:「銀河橋文塔乃西城、蘇村、大仙崗等各鄉之門戶。」說明「有為水道」周邊村落人文地理確為一體。
「有為水道」沿線區域也不僅只有一張以康有為為核心的人物關係網。這裡誕生了明清進士6人,湧現出大批有作為的人物。在歷史古蹟方面,這裡有包括明清大屋、天后宮在內的建築群,為文化提供了載體。
這些人文寶藏如何運用?首先,我們都非常期待水道本身的建設,以及能夠將沿線美景、故事串聯起來的遊船項目的開發。開發前期,要進行兩方面的考慮:有什麼東西值得別人關注?有什麼景色吸引別人遊玩?一定要做到獨此一家,與眾不同。
建議丹灶鎮要平衡好「開發」和「引入」的關係,充分利用這裡固有的、已有的各種優勢和條件,在吸引外來元素時要謹慎和有度,不能因為加入過多外來資源,而淡化本地文化特色。
佛科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陸冠堯:
水道文化發展 離不開科學的國土空間規劃
「有為水道」把自然和人文融合起來,這是非常好的理念。傳統的水系主要用於防洪排澇,如今大家更加重視其休閒功能。鄉村振興、水道文化的發展要依託國土空間規劃。水道空間不僅要做好傳統意義的「水道規劃」,還要對涉水空間進行提前預留和建設管控,否則好的想法將無法落地。
從宏觀層面上看,涉水空間要做到「數量管控」和「空間管控」相結合,對河湖水面率、河湖面積等指標進行規定,對河道的走向、緩衝區、河口的寬度、河道兩邊陸域範圍的內容進行管控。要特別注意維持生態平衡,提高區域韌性。
在微觀層面,涉水空間建設要加強河道生態化斷面及護岸設計、豐富濱水綠化,此外要著重提升水質。既要做好控源截汙,又要對河道淤泥進行穩定化、無公害化處理。在此基礎上,延展公共空間概念,充分注重河道向文化景點、社區延伸,融入親水、休閒、運動、商業等多重功能,展示城區特色。
佛山商道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郝偉:
深挖康有為飲食文化思想 讓康府宴成為粵菜響亮品牌
康有為十分勤奮,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有大量涉及飲食的言論。此外,與康有為有過交往的人的著述、國內很多地方志裡,亦多見康有為飲食文化思想的資料。康有為是頗有鑑賞水平的美食家,在食材生產、烹飪方法、用餐環境、食品衛生、食療養生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他既喜歡又擅長藉助飲食來闡釋自己的政治主張、經濟思想、書法藝術見解以及社會理想,這又使他與一般的美食家迥然不同,自成一派。
從康有為的飲食文化思想裡,我們既能看到粵菜求真求鮮、粗料精做等特色對他的深刻影響,也能看到他對廣西、山東、江蘇等地美食的品嘗和評論,還能看到他對很多國家飲食活動的考察和思考。他多次將國外飲食與中國飲食進行比較,在中外飲食文化比較研究方面開風氣之先。康有為對中國飲食之精美推崇備至,屢屢提及,從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他的愛國之情和文化自信。
康有為的飲食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建議有關部門能組織力量,進一步梳理資料、提煉特色,出版相關書籍,將康有為的飲食文化思想系統地呈現給世人。還可以製作雅俗共賞、生動有趣的美食專題片,傳播康有為的飲食文化思想。丹灶鎮可以考慮研發和推廣康府宴,用獨特的食材和烹飪方法來闡述康有為的思想和事跡、提升佛山美食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以「有為水道」建設為抓手,讓康府宴成為粵菜的一個響亮品牌。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部執行主編鄭海峰:
重現「江波」號 讓水道成為科普教育生動現場
近年來,丹灶高度重視對本地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豐碩成果。接下來,要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活化、開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充分發揮古為今用、資政育人作用。
康園內涵應繼續擴展,可以開闢專門的丹灶歷史文化園地,將丹灶的歷史文化集中呈現出來。例如,丹灶的歷史名人資源非常豐富,名人文化、研究成果可以系統整合,並在康園建設丹灶歷史名人博物館進行集中呈現。
另外,「有為水道」和「翰林水道」各有特色,除了吸引專家學者前來調研外,還要進一步活化。
中國近代機械裝備製造世家陳澹浦家族就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源。該家族不僅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機器繅絲機,還設計製造了第一艘由國內民營工廠生產的蒸汽機拖輪「江波」號,打破了當時外國蒸汽機拖輪壟斷珠江航運業的局面。建議丹灶將「江波」號、柴油機復原。特別是「江波」號,復原後作為遊船可在「有為水道」「翰林水道」航行。當一艘仿19世紀的蒸汽機船出現在「有為水道」時,這裡就成了水道文化、船舶歷史、動力學知識科普的生動現場,可以極大地激發青少年的想像力和科學熱情。
【來源:佛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