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品種不同,進食動作差異比較大,這也導致了浮漂動作,也就是漂相的不同。有經驗的釣友可以通過浮漂的不同漂相,大致推測出正在吃餌的是什麼魚,這對垂釣來說也是有作用的。比如說經常垂釣的鯽魚,鯽魚別看體型小,進食穩定,但是漂相變化比較多,這也是釣鯽魚的樂趣所在。聊一聊鯽魚咬鉤的漂相問題,希望對各位釣友有所幫助,啥時候提竿中魚率高,完全可以通過漂相來確定。
一、為啥魚品種不同,漂相差別很大?
魚的品種不同,進食動作是完全不同的。大致可以簡單分為幾類,比如說「吸」,魚發現食物後長大口腔,把食物吸進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鯽魚和鯉魚。再比如說「啃」,在水底啃食,此類魚基本都是底層魚類,而且口型是上長下短,比如鯪魚、黃尾鯝。再比如說「喝」,主要指的是鰱鱅,鰱鱅的進食跟其他魚類完全不同,鰱鱅是把含有懸浮顆粒的水喝進去,把才在懸浮顆粒中的魚鉤喝進去,手竿或者吊鏈,利用的都是這一點。還有最後一種是「咬」,比較典型的就是草魚,草魚會咬住食物拉扯。魚的進食動作不同,漂相所以不同,這也導致的在垂釣的時候釣不同種類的魚,調漂方法稍有區別,起碼餌料在水底或者水中的狀態有所區別。
鯉魚在水底尋找食物,發現食物後會先嘗嘗,這也是釣鯉魚用餌重味型的原因所在,不可口的食物鯉魚是不吃的。發現食物可能,吃掉繼續往前走。所以鯉魚的漂相是點動後的黑漂或者斜漂居多,出現了斜漂說明鯉魚吃掉餌料後遊得很快而已;草魚咬住餌料走,所以也是黑漂和斜漂居多;鰱鱅雖然體型大,但是進食動作的特點,導致了漂相不會太明顯,把魚鉤喝進去會出現小頓口的情況,或者餌料在下降的時候被鰱鱅接住線組,出現停頓的現象。所以這些魚可以根據漂相來獲得最佳的提竿時機,有助於提升中魚率。
二、鯽魚的常見漂相
鯽魚的進食動作主要是三個步驟,相對其他魚類來說是最複雜的,所以漂相多變而且有意思。鯽魚發現食物會先試探,會有吸吐吸的動作,但是幅度很小,然後吸餌入口,最後含著餌料抬頭遊走,這三個動作是最為標準的鯽魚進食動作。鯽魚的試探會出現浮漂上下小幅度點動,吸餌入口會出現釣的下頓,含住餌料抬頭遊走,浮漂會上頂。所以釣鯽魚,在小頓口和頂漂時提竿,中魚率是最高的。不過季節的不同,魚情也會有差距,漂相變化也稍有區別。
浮漂在水中上升一點,然後停住,基本都是小鯽魚導致的,應該在浮漂停住的時候提竿;浮漂先慢慢上升1、2目,然後下頓,應該在下頓的時候提竿;浮漂點動,然後慢慢上升1、2目,這時候應該馬上提竿,此類漂相基本都是的大鯽魚導致的,而且上浮動作越慢,鯽魚越大。上浮速度快,反而是小鯽魚,這是因為越是大魚越是文靜一些,漂相反而不誇張;浮漂沒啥動作,就是慢慢下沉,甚至斜漂、橫移、平躺等幾乎都是大鯽魚導致的,雖然鯽魚的進食動作可以分解為三個,但是多數鯽魚都只有1、2個動作而已;浮漂還沒到位,突然停住或者加速下沉,這是魚離底的表現,動作越慢魚會越大。
其實總體來說,釣鯽魚在提竿時機上主要以頂漂居多,中魚率比較高。頓口雖然也比較明顯,但是時間會比頂漂短,有時候反映不過來。不過幅度越是短促,魚反而會越大一些。傳統釣中鯽魚多為頂漂,這是因為鉛墜躺底,前面2個動作不容易出來,當魚吃餌後抬頭,拉起了躺底的鉛墜,就會出現頂漂。喜歡請收藏關注,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