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八哥,拉丁名為是Sturnus nigricollis,又叫花八哥花鷯哥,英文名Black-collared starling,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椋鳥科的一種動物。
花八哥喜歡與其他同屬的鳥類一同集成小群於開闊草坪地帶覓食,或棲息於叢林或者溼地等,喜歡跟隨耕牛或者人類於農田,翻食耕牛翻開的土地中的無脊椎動物和昆蟲,也喜歡跟隨其他有蹄類動物啄食蝨子等等寄生蟲。雨天常常可以看到大群黑領椋鳥與其他八哥屬的鳥類一同在開闊的草坪挖蚯蚓和其他蠕蟲。花八哥棲居平原的村落、田園和山林邊緣,性喜結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於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後棲息。夜宿於竹林、大樹或蘆葦叢,並與其他椋鳥混群棲息。野生花八哥食性雜,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後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蝨,也捕食像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
它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細鱗紋,具完整的黑色領環,整個頭部白色,眼周黃色,下體白色。兩翼黑色,具有白色的端斑。雌鳥似雄鳥,但黑色中多雜以褐色。一種大型椋鳥,體長27~29cm。整個頭和下體白色,上胸黑色並向兩側延伸至後頸,形成寬闊的黑色領環,極為醒目。腰白色,其餘上體、兩翅和尾黑色,尾具 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黃色,嘴黑色,腳黃色。特徵極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頭白色,頸黑色與下喉和上胸的黑色相連,形成一寬闊的黑色領環,領後頸黑色領環後有一窄的白環。背和尾上覆羽黑褐色或褐色、具灰色或白色尖端,但此白色尖端常常被磨損而不顯或缺失。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且越往外側尾羽白色端斑越大。兩翅黑色,初級覆羽白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尖端,初級飛羽黑色,先端微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下喉至上胸黑色,向兩側延伸與後頸的黑環相連,形成一寬闊的黑色領環。虹膜乳灰色或黃色,眼周裸皮黃色,嘴黑色,腳綠黃色或褐黃色。
其模式產地位於廣東廣州,分布於中南半島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等國家,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有見。雖然已經有許多鳥友成功繁殖出人工花八哥,但由於其難度高成本高不易普及,因此鳥類貿易中所有的花八哥均直接從野外捕捉,這種非法鳥類貿易對野生鳥類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在原產地的捕捉有可能會對本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造成野外種群的滅絕。在輸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破壞輸入地本地鳥類種群結構。有可能給輸入地帶來新的傳染疾病在輸入地土著種群中蔓延。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
其繁殖期4~8月營巢於高大喬木上,置巢於樹冠層枝杈間。巢為有圓形頂蓋的半球形,也有呈瓶狀的。結構龐大,較粗糙而鬆散,主要就地取材,由枯枝、枯草莖和枯草葉構成。每年繁殖1次或2次。巢營於稀疏雜木林、緻密的常綠林或在開闊地區和作物區的枯朽樹洞內,也利用啄木鳥或擬啄木的舊巢。巢洞一般離地4—5米,也有高達9—12米的。樹洞內僅堆集一些枯葉、野草、稻草、樹枝、蛇蛻之類而已。有的樹洞太小,雌雄二鳥則共同用腳和嘴撕拉腐木,以擴大巢洞。洞口大而圓,直徑約10一15釐米。卵每產2—3枚,呈長橢圓形,端部或鈍或尖,質粗糙而硬,呈帶綠的藍色,或沾淡紫並有不同程度濃淡的咖啡色至紅褐色斑點。新產的卵略具光澤。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