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花的拉丁名是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植物,是側膜胎座目、為半日花科植物,半日花屬的一種植物,亞目是山茶亞目,命名者及年代是Schrenk,1841。
半日花,矮小灌木,多分枝,稍呈墊狀,高5-12釐米,老枝褐色,小枝對生或近對生,幼時被緊貼的白色短.柔毛,後漸光滑,先端成刺狀,單葉對生,革質,具短柄或幾無柄,披針形或狹卵形,長5-7毫米,寬1-3毫米,全緣,邊緣常反卷,兩面均被白色短柔毛,中脈稍下陷;託葉鑽形,線狀披針形,先端銳,長約0.8毫米,較葉柄長。花單生枝頂,徑1-1.2釐米;花梗長0.6-1釐米,被白色長柔毛,萼片5,背面密生白色短柔毛,不等大,外面的2片線形,長約2毫米,內面的3片卵形,長5-7毫米,背部有3條縱肋;花瓣黃色,淡桔黃色,倒卵形,楔形,長約8毫米;雄蕊長約為花瓣的1/2,花葯黃色;子房密生柔毛,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5毫米。蒴果卵形,長約5-8毫米,外被短柔毛。種子卵形,長約3毫米,漸尖,褐棕色,有稜角,具綱紋,有時有縐縮。
其生長環境:分布區為強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最低氣溫可達-35℃,最高氣溫可達39℃;乾旱少雨,年降水量約150毫米,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土壤為漠鈣土,地表具大量碎石塊,其覆蓋率可達70%以上,有的地方有積沙覆蓋。半日花為超早生的小灌木,多在山麓石嶽殘丘形成半日花荒漠群落,在山前洪積平原少見。在典型的半日花荒漠中,亞優勢種為刺旋花.、主要伴生種為灌木青蘭等。在一些有覆沙的地段上,可出現四合木.、霸王.等灌木。開花期為5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時8-9月能第二次開花。
半日花產新疆、甘肅河西、內蒙古鄂爾多斯西部。分布於新疆伊寧、鞏留、特克斯,甘肅民樂及烏海市東部的桌子山等地。生於海拔1000-1300米的低山石質殘丘坡地上。蘇聯哈薩克斯坦的東部也有分布。超旱生植物,為古老的殘遺種,生於草原 化荒漠區的石質和礫質山坡。
其在中國西北地區可在庭園栽培。宜配置於花壇或草地邊緣。
半日花保護價值:半日花是亞洲中部荒漠的特有種,對研究亞洲中部,特別是研究中國荒漠植物區系的起源以及與地中海植物區系的聯繫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保護措施:應在半日花集中生長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破壞;其他分布區,在宣傳保護同時,還應建立薪炭林基地,解決當地居民及地方工業的燒柴問題,以減輕對半日花的破壞。保護級別:1992 年己被收入「中國植物紅皮書 」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