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科普不能僅僅「普」知識 科普翻譯魚龍混雜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準確與通俗難兼顧、編譯質量難保證、公眾認知存誤區

  科普,不能僅僅「普」知識(解碼)

  最終目標是訓練公眾的科學思維

  全國科普日活動正在各地舉行,科普也成了這幾天的熱門話題。儘管進步顯著,但我國科普事業仍有不少難題待解。具體到科普作品的創作、傳播層面,則常被詬病質量不高、訛誤頻出等問題。好科普的標準是什麼,如何暢通公眾、媒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如何掌控好科普作品準確與通俗之間的平衡?

  讀者看不懂、學者認為不嚴謹,科普報導常難以兼顧準確與通俗

  對於公眾來說,量子無疑是近期最常見諸媒體的科學詞彙之一。量子衛星、量子糾纏、量子隱形傳態……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科普推廣,讓這些原本生僻的詞彙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文科出身的趙武是個科學迷,但不同媒介上關於量子的介紹,卻讓他有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

  「一方面是科普很熱,不光是媒體關注,業餘科普作家、網絡自媒體、科學家個人都紛紛發聲,關鍵詞一搜,資料很豐富。」但另一方面,趙武說,「正是因為大量信息的湧入,也讓科普資訊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艱澀難懂,有的以訛傳訛,有的文字粗鄙,往往剛看個開頭,原本求知的心一下子就涼了。」

  趙武的吐槽代表了不少公眾的想法。的確,以量子衛星發射時的科普文章為例,僅僅對於「量子」這個概念的介紹,就五花八門。

  不滿的不僅是公眾,科學家群體對於不嚴謹、誇大事實的科普也有不滿。2014年,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有媒體不加任何定語,用「有望餓死癌細胞」來形容這項成果的價值,但顏寧卻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科學家慣有的嚴謹讓她覺得,「餓死癌細胞」還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這種表述太不嚴謹。

  即使是由專業科學家把關的科普類媒體,也難免有「失實」的情況。微信公號「賽先生」前不久發表了一篇讀者來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顧凡及質疑「賽先生」轉載的一篇名為《IBM發明世界首個人造神經元,人工智慧的底層硬體基石已完成》的文章,認為「IBM發明世界首個人造神經元」等多處不符合事實。

  讀者困惑、學者不滿,媒體人也有著自己的糾結和苦衷。美國著名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創刊於1845年,目前已有1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其寫過文章。但即使是這樣一份歷史悠久的雜誌,也要不時在嚴謹和通俗間尋找平衡。在總編輯瑪麗特·迪克裡斯蒂娜看來,不是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好的作家。科學家們一般適應了學術期刊的寫作,卻不一定習慣於講故事。還有不少媒體人抱怨:如果完全按照科學研究的嚴謹思路來做科普報導,讀者看不懂;寫的太通俗,準確性又容易失去控制。

  信息交流不對稱、青少年科普資源不足、翻譯魚龍混雜,科普困境還有不少

  儘管近年來進步顯著,但科普所面臨的困境並不僅僅限於公眾、媒介、科學家三方之間的溝通問題。

  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馬志英是上海市大眾科學獎獲得者。多年科普工作,讓他感觸頗深:「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領域的信息交流並不對稱。以食品安全領域為例,因為公眾越來越關心健康、養生,但在網絡等媒體上,關於食品的謠言很多,不科學不靠譜的信息反而佔領了陣地。」

  科普作家、中科院鄭永春博士則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針對青少年的科普事業中,據他觀察,近些年科普事業的聲勢日漸壯大,但青少年群體所能接觸到的科普資源還遠遠不夠。「今年暑假,中國科技館單日的人流量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很多家庭來北京的必遊景點。但是,這個數據同樣也表明,公眾和青少年對科技館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各省市地方的科技館如果做好了,大家也就會分流開來。」鄭永春說。

  在鄭永春看來,科技館是科普的重要場所,但運營和維護很不容易。科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發大家對科學的興趣,要給人帶來新奇感。因此科技館必須隨著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及時更新,因此維護成本比較高。

  顧凡及特別提到了科學翻譯的問題。他表示,目前國內引進腦科學方面的國外科普著作速度很快,但好的譯作很少,甚至有的連「信達雅」中最基本的「信」這一點上就無法過關。「譯者自己沒有看懂原文,就按句子中英語詞彙裡自己最熟悉的一個中文意思代了進去,最後把這些文字串成一句似乎通順的中文句子。」顧凡及說。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文錚是《七堂極簡物理課》的譯者,他認為,目前科普著作翻譯的酬勞與其工作艱苦程度太不匹配,筆譯只有大約每千字70元,與口譯、影視劇翻譯等高收入工作形成鮮明對比,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科普翻譯魚龍混雜的亂象,甚至有「不懂就編,不會就刪」的風氣。

  科普從業者應該更像一名導遊或偵探,嚴謹有趣的同時注重塑造品牌

  今年,《七堂極簡物理課》受到很多家長和科學愛好者的歡迎。僅紙書銷量就早已超過10萬冊。憑藉著雋永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科學解釋,這本書廣受好評,有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為科普著作樹立了一個標杆。

  企鵝蘭登(中國)公司是這本書的出品方之一,說起這本書的成功,企鵝蘭登(中國)大眾圖書主編趙軒認為,《七堂極簡物理課》在科普的「科」字和「普」字上都很過硬。作者是義大利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他的文筆也很出色,更可貴的是,其立意不僅僅局限於介紹科學知識,而是啟發人們獲得一種理解這個世界的新角度。在引進中國前,這本書已經在歐洲、美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鄭永春直言:「我們現在對科普的認識其實有誤區,科普『普』的是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他說,知識是目前「普」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即使科學家也不能保證知識的完全正確——隨著科學的發展,今天的真理也可能變成明天的謬誤。科普的最終目標是訓練公眾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讓人們在碰到問題時,能夠自己去查閱資料、篩選信息、動手驗證、邏輯推理,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得到結論。

  好科普的標準顯而易見,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仍有不少難題需要克服。

  瑪麗特·迪克裡斯蒂娜將《科學美國人》雜誌的成功歸結於他們長久以來很好地通過科學報導展示了為什麼科學對你、我以及所有人都那麼重要。「在長期與科學家打交道的過程中,編輯會引導和鼓勵他們將文章寫得更像是一名導遊,將讀者從未到過的風景介紹給他們;或者寫成偵探小說般,比如,我有這樣一個懸案,然後我是如何一步步揭開謎底的。」瑪麗特·迪克裡斯蒂娜說。

  在翻譯層面,企鵝蘭登(中國)公司為《七堂極簡物理課》找來了具有豐富義大利文學翻譯經驗的文錚,並請中山大學教授、天文學家李淼做最後的審讀。文錚用「如履薄冰」來形容翻譯過程,「一些看似基本的用詞在科學讀物中顯得尤為重要,同樣一個詞——譯成『引力』還是『重力』?『匣子』還是『盒子』?從專業角度都需斟酌。」文錚認為,科學翻譯的最理想狀態應是科學家和翻譯家的通力合作。

  針對科普對象的不同,馬志英則會調整自己的講述策略。面對中老年人,多採取簡單易行的實驗演示;面對中小學生,就會從孩子們的零食入手……馬志英覺得,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科普要想更有影響力、權威性,還需注重培養起一些知名科普品牌。

  科普很難,但無論前方有多少困境,科普事業終將更加枝繁葉茂,正如《七堂極簡物理課》最後所說:我們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斷學習。在知識的邊界,我們的求知慾在燃燒……(記者 肖家鑫 周飛亞 廖政軍 王 瑨 姜泓冰)

相關焦點

  • 這些年,科普翻譯的變與不變
    作為向人們傳遞國外科學知識的「橋梁」,科普翻譯群體歷來是翻譯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科學初入中國的過去到信息爆炸的今天,科普翻譯跟隨時代的發展在不斷變化,但那份責任與意義始終沒變。「老科普」和「新科普」  因為時代發展,科普本身的概念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 諧音梗科普 rua普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諧音梗科普 rua普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10-09 19:30   來源:微商人貨源官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諧音梗科普 rua普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rua普,就是一個諧音梗,就是說唱英文rap的諧音。
  • 科學網—「科普翻譯界」的一股清流
    邢路達說,最終應允翻譯這本書,也是因為它和目前國內的許多科普作品的寫作風格非常不同。 由於出版時間緊迫,譯者由一人變成了三人,新加入的胡晗和王維都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在讀博士,彼此本就是無話不說的老友。 他們近乎瘋狂地,用了兩個月時間,完成了這部20多萬字作品的翻譯工作。去年春天,本書正式出版,立刻成為了藝術、科普領域的一股清流。
  • 專著推薦|冷冰冰:《科普雜誌翻譯規範研究》
    ., 2010)」,科普譯文有多種載體,如書籍、電影、電視紀錄片、雜誌或是網頁等,本研究聚焦於科普雜誌翻譯,乃是希望以此能夠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各種科學傳播媒介的興趣。這些情況都值得科普翻譯研究者從更大的社會語境下探討背後的原因。此外,目前國內科普翻譯研究角度多限於翻譯策略研究,研究格局具有單一、缺乏層次性的問題。
  • 中小學科普教育,不能只是「會玩機器人」
    我國已開展科普教育近20年,但中小學科普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大,學校不願在科普教育上花費過多時間。中小學開設的科普教育活動課程基本上是圍繞機器人、航模等展開,同質化現象嚴重。
  • 科普文章中的專有名稱如何翻譯
    科普文章翻譯難度要高於其他類型文章的翻譯,因為在翻譯科普類文章時要同時兼顧譯文的文學性、科學性、趣味性和通俗性。這就對翻譯人員的翻譯素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那麼如何翻譯科普文章中的專有名稱呢?金筆佳文翻譯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下面分享給大家。科普文章中的專有名稱如何翻譯閱讀相關文獻科普文章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專業詞彙,並且科普文章的結構也是有一定章法的。
  • 科普寓教於樂
    英國的科普教育從幼兒園和學前班就開始了。老師們在教授孩子看圖識字的同時,通常會有意識地把相關的科技知識糅合進來,比如講解一些有關地球演化、人類發展、動植物生長方面的知識等,尤其在方式方法上注重寓教於樂。由於親自參與體驗,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科學知識,漸漸培養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到了中小學,科普教育則更加系統、完整並具有針對性。
  • 【科普知識】軟體正版化科普指南來了!
    【科普知識】軟體正版化科普指南來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信息和知識爆炸的今天
  • 小知識科普
    小知識科普翻譯成英文:Little knowledge popular scienceThe heaviest organ in the human body is the skin, which weighs about 9 kg, while the heaviest organ in
  • 視點|中小學科普課堂,不能只是「玩機器人的遊戲」
    我國已開展科普教育近20年,但中小學科普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大,學校不願在科普教育上花費過多時間。中小學開設的科普教育活動課程基本上是圍繞機器人、航模等展開,同質化現象嚴重。
  • 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多年來,張勁碩翻譯編著了眾多暢銷科普圖書,審校各類科普讀物200餘冊。「把動物當成一種資源,這種觀念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裡十分普遍。」張勁碩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後,我們開始大量宣傳保護野生動物,將「保護」放在了「利用」之前,我們的生態觀念開始轉變,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人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日益強化。
  • 大型科普節目《營養翻譯官》正式上線 開啟創新科普新思路
    此次,《營養翻譯官》是新華網為助推「國民營養計劃」而推出的一檔以「權威營養解碼,享往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新營養科普節目。該節目聚焦特醫食品、乳製品、保健食品、農產品、肉蛋類、休閒食品、滋補品、飲料、地方特產等細分行業,攜手院士、營養專家及百餘位全國三甲醫院知名專家開展營養健康知識科普,旨在為消費者打造國內權威、生動、易懂的「營養百科全書」,推動中國營養健康科普事業發展,實現公眾的「營養夢,健康夢」。正確的營養飲食理念離不開全面、準確的闢謠和科普工作。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首先,我們系統地學習了科學知識,並開始用這些知識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當你做了這些之後,就不斷地有人叫你去做科普,給公眾介紹你在幹什麼,給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講科學的基本原理。慢慢地,你會發覺,這些道理如果能夠編成故事,特別是把一些技術上一時還沒有實現的夢想編在故事裡,科普的效果就會更好。於是我就走了一條和齊奧爾科夫斯基所描述的相反的路,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再到科幻。
  • 科普重要性更加凸顯 我們怎樣做科普
    此外,能閱讀和翻譯英文也大有裨益。他認為「電視科普人幾近雜家」。作為中國電視科普的開拓者,趙致真頭頂著許多光環,但他坦陳:自己失敗多於成功,沮喪多於喜悅。廣受好評的《科技之光》被日益邊緣化,創辦科技電視頻道的夢想功敗垂成,千辛萬苦做出的科技春節晚會卻只能在「垃圾時段」播出……在中國做科普為何這麼難?趙致真認為「一言難盡」。
  • 學習航海科普知識 凱旋門社區暑期科普學堂開課
    合肥在線訊(記者 李靜 通訊員 金家明 季雲岡 文/攝)7月8日下午,荷葉地街道凱旋門社區暑期科普課堂正式開課,首期課程為航海科普知識講解。科普志願者向小朋友們講解了航海科普知識,並時時向小朋友們發問,精彩的授課吸引了每位小學員的眼神。
  • 講座預告:翻譯技術科普宣講
    講座預告:翻譯技術科普宣講 講座題目:翻譯技術科普宣講時間:2018.5.11(周五) 下午14:00地點:外國語學院資料室(文經樓C220)
  • 共同戰疫 線上科普丨《自然知識有獎問答》精選科普知識推送與開獎...
    共同戰疫 線上科普丨《自然知識有獎問答》精選科普知識推送與開獎通知 2020-03-18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PC科普編輯部招新啟事
    一、翻譯:負責翻譯文章、視頻。要求:1.具有較好英文翻譯功底,無明顯翻譯腔(高中生:英語成績在總分80%以上(150分制達120分);大學生:英語應過四級或六級或雅思託福。2.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3.每月均有時間和精力(十二小時以上)進行翻譯和交流。4.大學生、英語競賽生、成績優異者優先。 二、主筆:負責寫原創科學科普文章,遇重大科學新聞事件能及時出文,需要時也可審核相關文章。
  • 推進科普大眾化大眾才會愛科普(附照片)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科學普及維繫著民族的未來,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科普中來,幫助更多的人打開心中的科普之「窗」。許華建  為熱點問題解惑釋疑  目前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宣傳得還不夠。比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牛奶添加劑對牛奶的安全食用問題,紡織品整理過程中添加劑問題、家居抗汙染問題、蔬菜中農藥殘留量問題等等。
  • 科普知識問答(七十三)
    科普知識問答(七十三) 2020-04-28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