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重要性更加凸顯 我們怎樣做科普

2020-12-17 半月談網

搶鹽風波、抵制PX、轉基因激辯……近年來發生的類似社會熱點事件,使科普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同時,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生活方式劇烈變化,科普也須與時俱進。今天,我們怎樣做科普?在2014年全國科普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將推出連續報導,反映科普人的真切感受、現實困境和相關建議,探討如何創新科普的內容、思維和表現方式,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編 者

科普老兵趙致真:

不能片面追求商業化

趙致真 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長期擔任武漢電視臺臺長、中央電視臺大型科教電視欄目《科技之光》主編。先後創作了《歡迎你,哈雷彗星》《科技與奧運》《世博會的科學傳奇》等數十部電視科普作品。曾獲1999年義大利「普利莫·羅菲斯國際科普獎」。

歷史上我國缺乏崇尚科學的傳統,現實中對「商業化」片面追求,科技園地沒有蓬勃發展的空間

只有讓科普工作者「耕者有其田」,科普事業才能薪火相傳

「萬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頭髮花白、年逾七旬的科普老兵趙致真說,「做電視科普,可以算是我的存在方式。」

趙致真從小就喜歡科學,中學時文理兼優,高考前臨時變卦,違背老師的心願,報了武大中文系。大學畢業後曾在煤礦中學教書,以製作物理教具和幫礦工修理半導體收音機為樂事;「文革」結束後,他回到武漢擔任長江航運管理局創作室主任,所發表的文學作品不少與科學有關,如《灰色的宮殿》《寫在計算機時代的黎明》等。

當時,電視在國內方興未艾。1986年,他調武漢電視臺任副臺長,時值哈雷彗星回歸,他做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歡迎你,哈雷彗星》,播出後廣受歡迎。在武漢電視臺,趙致真成立了中國電視臺最早的科技部,又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大型科普電視欄目《科技之光》。1995年《科技之光》受邀在央視7套播出。在《科技之光》發展的黃金時期,趙致真帶領團隊緊跟科學的腳步,做了很多有影響的片子。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大亞灣核電站、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遠望號科考船、南極……科技界哪兒有新鮮事,哪兒就有他們的身影。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2006年退休之後,武漢電視臺繼續聘任趙致真在業務上指導《科技之光》;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他編導了大型科普電視系列片《科技與奧運》(35集);2012年,他向娛樂春晚「叫板」,錄製了全國首臺科技電視春節晚會「歡樂與智慧同行」;2014年,他主編了中國第一部跨媒體可視圖書《神奇科學》,讀者通過掃二維碼就可以直接收看設計精巧的科學實驗視頻……

趙致真做科普電視有自己的優勢,他站在三條「線」的交叉點上:一條是多年從事文學創作的功底,以古人說的「篇無贅句、句無贅字」為座右銘;一條是對科學知識的長期積累,能觸類旁通和避免寫作中的「硬傷」;還有一條,是熟悉電視的表現手法。此外,能閱讀和翻譯英文也大有裨益。他認為「電視科普人幾近雜家」。

作為中國電視科普的開拓者,趙致真頭頂著許多光環,但他坦陳:自己失敗多於成功,沮喪多於喜悅。廣受好評的《科技之光》被日益邊緣化,創辦科技電視頻道的夢想功敗垂成,千辛萬苦做出的科技春節晚會卻只能在「垃圾時段」播出……

在中國做科普為何這麼難?趙致真認為「一言難盡」。從歷史上講,我國缺乏崇尚科學的傳統;從現實看,片面追求「商業化」,科普隊伍缺乏吸引人才的機制,科技園地沒有蓬勃發展的空間。他認為,科普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要素,也是硬實力的基礎。只有讓科普工作者「耕者有其田」,科普事業才能薪火相傳。

「從科學的蒼穹上,採來日輝、月華、星芒。每天為我的祖國,深情獻一掬科技之光……」這是趙致真20年前為《科技之光》寫下的題記。如今他雖然感慨良多,但從不怨天尤人和灰心喪氣,正在與北京出版集團合作,帶領《科技之光》團隊夜以繼日,忙著拍攝大型科普紀錄片《播火錄》。

「熟悉明朝那些事、清朝那些事固然重要,但還應該熟悉牛頓、愛因斯坦、盧瑟福、居裡夫人、普朗克、玻爾、薛丁格……」趙致真說,「《播火錄》就是為了讓公眾了解近現代世界科學的發展史,增加科學知識,習慣科學思維,補充我們精神營養中的鐵質和鈣質。」

科幻作家劉慈欣:

讓科學明星講故事

劉慈欣 中國當代科幻作家,出版了多部長篇科幻小說,現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其代表作中《三體》系列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目前被視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本土科幻作家之一。

經濟學中有個賣鞋的段子:一個島上的住民從不穿鞋,都光著腳,聰明的賣鞋人卻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

中國的科學傳播市場也是如此。大多數公眾都還光著腳丫,只要將好的科普作品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會願意穿上科學的鞋子。

今年10月,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將在美國出版發行。它的作者劉慈欣曾說,中國科幻文學的輸出才剛剛起步,對世界談不上多大影響。如今這部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裡程碑作品的輸出,讓人尤為期待它在世界另一端能夠引起的波瀾。

劉慈欣定位自己,首先是一個科幻迷,然後是一個作家,卻只是一個科普的旁觀者。他認為雖然科幻需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力,也能夠傳播科學精神與科學興趣,但與真正嚴格的科學知識傳播是兩碼事。劉慈欣在為美國理論物理學家B·格林一部科普作品寫的序言中,讓人感受到他作為科幻作家對科學、對科普審慎而莊重的態度:「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唱出來的,也不是劇作家和作家寫出來的,這樣的故事是科學講出來的,科學所講的故事,其宏偉壯麗、曲折幽深、驚悚詭異、恐怖神秘,甚至浪漫和多愁善感,都遠超出文學的故事。」

宏偉壯麗的科學故事,劉慈欣認為需要由真正的科學家來講,「如果你不是真正懂得這個學科,就很難深入淺出甚至用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介紹給公眾。尤其是在現代科學已經進化得極其深奧的今天。」劉慈欣舉例,古典科學的內容,比如牛頓三定律,毫不誇張地說,給文盲也能講得清楚。而到現代科學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其間涉及張量分析、非歐幾何等複雜的數學,而現在的量子引力、弦論,所涉及的數學更是高深,普通人要從本質上搞懂很難。「從這個意義上說,普及這些科學的新圖景,大部分的科普作家都無能為力。」

但在劉慈欣看來,中國能夠做科普的科學家太少,「我們看到國外一些大科學家都承擔了科普的責任,比如霍金寫過《時間簡史》等很多部科學傳播著作,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們寫出一部好的科學傳播著作的背後是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在國內,科學家做科普很難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因為撰寫科普作品不比發論文、得科技獎,與職稱評定、職業發展沒有掛鈎,如果銷量不佳也難以得到可觀的版稅,做科普還難免會被視作「不務正業」。「國內科學家的工作本身已經十分繁忙,申請課題、寫論文,可能還要承擔教學任務,寫科普作品如果不能為專業加分,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劉慈欣說。

劉慈欣認為,做科普的科學人才欠缺,另一個原因是中國長期文理分科的教育,很多科學家雖然有過硬的專業素質,但缺乏足夠的人文素養將科學知識傳播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但是這樣文理兼備的人才如今越來越多,比如科學松鼠會用充滿創意和樂趣的方式傳播科學,讓人驚喜,這肯定是未來科學傳播的大方向。」劉慈欣說,鼓勵這些人才,適合發展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這種環境不僅是政策環境,也包括產業環境。在劉慈欣看來,科普不完全是公益的,科普可以是產業。有人反問:「中國能有多大的科普市場?愛娛樂、愛美食的人比比皆是,可好像並沒有那麼多人愛科學。」劉慈欣認為,經濟學中那個著名的賣鞋段子能夠給出答案:一個島上的住民都光著腳,消極的賣鞋人沮喪了,積極的賣鞋人卻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的科學傳播市場就是這樣,潛力巨大,大多數公眾都還光著腳丫,只要將好的科普作品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會願意穿上科學的鞋子。」劉慈欣說。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幻迷到一位廣受歡迎的科幻作家,除了在科幻寫作方面花的時間更多了,劉慈欣的生活似乎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他仍然是發電廠的「劉工」,用他自己的話說,在節奏很慢的中小城市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他說,走在路上,沒有一次被認出來過,因為「寫科幻的還沒紅到那種程度」。

劉慈欣希望未來能夠出現一個走在路上就能被人認出來的科學明星:「就像時下正火的娛樂產業、選秀節目一樣,希望未來科普成為一個產業,也能捧紅一個個科學明星,讓他們為公眾揭開壯麗的宇宙雲圖,帶領公眾遠離蒙昧,更接近生命的本質。」

連結

目前,我國的科普正處在全面發展時期,可以說是第三個高潮。歷史上,中國科普曾經歷兩個高潮和兩個低谷:

高潮一: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加強了對科普工作的領導。1956年10月,由全國科普協會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職工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這是新中國第一次科普高潮的象徵。

高潮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科協全面恢復工作,我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和科普工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此同時,科普創作也繁榮起來。

低谷一:「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和歪曲。中國科協被解散,各級科協也被取消。整個科普工作陷於人散、網破、線斷的局面。

低谷二:第二個高潮之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影響,科普事業曾一度進入萎靡狀態。科普著作、報刊、電影由火爆跌入低谷。

果殼網主編徐來:

剝開科學的堅果

徐來 果殼網主編。以一個文科生的身份,主持果殼網專業科技編輯團隊。此前曾供職於數家報社, 歷任記者、編輯、統籌編輯。

科學問題最有效的需求者是成年人而不是兒童。從熱點出發,抓住社會關注點,滿足公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科普不但可以賺錢,而且應該賺大錢。

成立不到4年的果殼網,如今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科技知識網絡社區。它的媒體部分「科學人」擁有「謠言粉碎機」等15個主題站,登載了1萬多篇原創內容,涵蓋科學、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而整個網站擁有200餘萬名註冊用戶,日均瀏覽量達400多萬次。

徐來是果殼網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網站的主編。這位自稱是文藝青年的中文系畢業生評價自己「有知識收集癖、強烈好奇心」。

果殼網的宗旨是致力於「建設科學與公眾之間的橋梁」,使「科學有意思」。科學松鼠會是果殼網團隊的主要成員姬十三、徐來等人創辦的著名科學寫作者組織。在他們看來,科學就像堅果,內核美味而有營養,外殼卻難以剝開,「松鼠們」的工作就是剝開科學的堅果,將「果仁」帶給大家。

果殼網在傳播科學上成功的秘訣,主要是調動了公眾對科學的興趣。「我們的內容有兩個向度:有趣和有用。有趣是往娛樂方向,或是作為娛樂一部分,讓受眾主動接受信息,而不是生硬的灌輸;有用,則是從公眾的需求出發,幫助公眾解答疑惑,比如有關食品安全、健康的話題。」徐來說。

「謠言粉碎機」是果殼網名牌欄目,涉及話題有「手機和銀行卡能不能一起放呢?」「加油站不能打電話?」等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有時,果殼團隊還會「現身說法」。比如為了證明「燈泡放進口中拿不出來」是個謠言,果殼網一名工作人員就在經過準備和獲得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大膽進行了「吞燈泡」實驗,擊碎了謠言。

徐來介紹,目前果殼網有一個約20人的編輯團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策劃、約稿、編輯等內容生產編輯製作流程。果殼網的主要供稿來自後方寫作隊伍,而寫作內容中的主要觀點、數據、信息則來自科學共同體,以確保生產內容的科學性、嚴謹性。

果殼網初創時,國內的科學寫作者並不多,為了搭建團隊,他們頗費了些周折。徐來說,最初果殼網幾乎所有招來的編輯都是生物、電子、化學等各專業的應屆生,他們沒有科學寫作經驗,需要教他們怎麼找選題、寫作,從改自己的稿子開始,然後再去改別人的稿子。

「還好我之前在媒體待過,知道如何讓一件事情更吸引人,把它包裝得讓公眾覺得好玩、有趣,更容易接受。」徐來說。最初他每周都要組織開會,討論如何寫好一篇稿子,以及如何讓稿子吸引人。

徐來說,既懂科學又能寫得好的人並不多見。有些人可能理論知識比較好,但寫出來的東西很硬,不容易讀,抓不到公眾的關注點,那些寫作好點的人,學起科學知識來又比較費勁。

同時,這個行業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成為一個吸引人才的熱門行業。徐來認為,總體而言,目前科學傳播的市場比較有限。大家談到科普,沒人會說不重要。但如何讓科普成為一個真正有利可圖的行業,然後能把資本、人才吸引進來,把這個事業發展起來,恐怕沒幾個人心裡有底。還有一些舊觀念也束縛著人們,「傳統上,很多人會認為科普僅僅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科普讀物也就被看成青少年、兒童讀物,還是跟學校教育沒有直接聯繫的那種。」徐來說。

果殼網主要面向的是成年人,徐來認為,科學問題最有效的需求者是成年人不是兒童,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滿足社會需求。作為一家以科學傳播為核心的商業公司,果殼網的做法曾一度受到質疑。但徐來認為,公益和商業兩者並不矛盾,藉助商業的模式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形式在當下能有更好的科學傳播。「一個觀點對不對,不應該依據其背後是否有商業力量來判定。我們應該看,這個觀點是否有可靠的證據提供支持。或許,科普不但可以賺錢,而且應該賺大錢。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到人才,這個行業才有可能獲得大的發展。」

「傳統體制下的科普活動,有行政命令色彩,寫出來的作品有時像教科書,雖然很正確,但比較生硬,也就沒有人看了。我們從熱點出發,關注市場,抓住社會關注點,滿足公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甚至還可以培養公眾眼中的科普明星,這些形式都是有利於科學傳播的。」徐來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應對恐慌和流言 科普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各種流言加劇焦慮與恐慌,一些地方出現非理性搶購藥物等現象,均凸顯了應急科普的重要性。科普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月22日,中國科協成立了應急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科協在應急科普工作中,特別重要的是向社會傳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近日召開的應急科普座談會上強調。事實上,隨著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日益完善,應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
  • 科學網—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自然親子科普
    近年來,國內親子科普市場快速增長。乘著放開二胎政策的東風,不難預計這一行業將迎來規模效應紅利期。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這個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我們應該如何帶著孩子看世界,又需要怎樣的自然親子科普遊學呢?
  • 以科普點燃孩子們的科學精神
    當然,我們在談及對青少年的科學普及時,往往不太可能與校內的正規科學教育區分開,而且筆者也認為二者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因而在本文中對二者不做嚴格區分。當然,我們也應該警惕走入另外一個極端,即把視野單純地聚焦於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更上位的層面,而忽視了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單純地強調科學方法,實際上是抽去了具體的科學內容,結果可能導致一種似是而非的科學普及。實際上,我們在這裡探討的是,要把科學知識和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其他「更隱性」的東西結合起來。
  • 單人照P圖前VS P圖後,科普濾鏡的重要性,網友:簡直是大片
    加上濾鏡以後整個人更加的溫柔了,暖色的濾鏡襯整個環境都很柔和,人也顯得白皙了很多,是不是和之前的感覺差距很大呢?在冬天去枯萎的蘆葦草地拍照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荒涼,但能給人一種很安靜的感覺,因為沒有陽光照過來所以顯得暗淡了很多。加了濾鏡以後顏色明顯亮了很多,皮膚也白皙了不少,再加上精緻的妝容,是不是好看了很多,還是很有意境的!
  • 做科普要和績效掛鈎?!醫護人員怎麼辦?
    今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發布,明確提出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要求醫務人員掌握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抑鬱症」「癌症」「猝死」相關詞語密集登上熱搜;大量醫生在網絡社交平臺粉絲數量不停上漲……從政策層面到基層百姓,大家均意識到了健康科普的重要性,也對醫護人員的科普能力提出要求。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書中提到的那些技術細節,其實都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有些甚至就是當下正在設計和論證的工程方案。當然,作為一個科幻作品,作者也融合進了一定的技術跨越與想像,讓人感到虛實交織,從而更加具有真實感」。從科學到科幻,從科學家到作家,吳季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 科普寓教於樂
    原標題:科普寓教於樂 「一個民族是否真正熱愛和理解科學,決定了這個民族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英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培根的名言,詮釋了科學對民族競爭力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在英國,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的科學普及教育。科普教育已成為英國中、小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甚至是「硬性」要求。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演講團進校園,沂源學子享受科普盛宴
    本次大講堂邀請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普演講團的5位專家,走進沂源縣的5所中小學,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分別以軍事、科技、科幻、健康、野生動物保護為主題,奉獻了5場科普盛宴,沂源縣2400餘名學生聆聽了專家的科普報告,讓孩子們接觸了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激發了科學興趣,為孩子們健康成長注入了動力。
  • 樊文花攜手山西省美容美髮化妝品協會,為民啟動科普「雙周」
    近日,我國面部護理領導品牌樊文花等優秀企業,攜手山西省美容美髮化妝品協會、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社會公眾,於太原舉辦山西省2019年化妝品安全科普宣傳周暨藥品科技活動周。在啟動儀式上,樊文花山西分公司副總經理靳麗娜上臺領誓,臺下數十名美業從業者,鄭重舉起右拳,齊聲宣誓:「我承諾,我負責」,並在籤名牆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
  • 健康科普 我們在路上
    如今我國1100萬名醫務工作者不僅擔負著治病救人的神聖職責更積極投身於健康傳播事業傳達健康科普知識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總結暨經驗交流活動在京舉辦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科普、數學等門類「進駐」低幼段讀者書單,與此同時,科普、宇宙科學、科幻、中國歷史等門類均受到中小學生追捧。顯然,雖然文學閱讀熱情不減,但科普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們的選擇。 如何選擇合適的科普書?如何判斷課後閱讀材料是否適合小學生?又是否適合帶入到小學的科學課當中?事實上,對於科學閱讀,我們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呢?
  • 談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韓啟德舉的這四個例子發人深省
    與此同時,社會給予了科學巨大投入,因此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科學只有取得公眾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大支持;只有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科技創新才能獲得肥沃的土壤。這些決定了當今社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已有普遍的共識。我在這裡僅舉幾個例子說明:第一個例子,關於轉基因食物是否有害健康,曾在中國全社會引起大的分歧。雙方都列出很多理由,都認為自己是有科學依據的,爭論不下。
  • 貴州高校科普資源開放惠民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俊 肖知潞高校的科研和教育資源,是科技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來,貴州各高校科普行動形式更加豐富、科普氛圍愈加濃厚、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穩步推進,讓更多市民享受到科普公共服務「大餐」。講 科 普 放飛科學夢想「起飛了,起飛了!」
  • 上海這些「網紅」科普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上海這些「網紅」科普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2020-03-09 10:55:00來源:解放日報
  • 讀小學課文,做科普繪本
    舉例如下:這些課文怎樣上活、巧上呢?怎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呢?怎樣讓語文教學的研究性學習落到實處呢?做繪本,做科普繪本,都是一個很值得去實踐的方法。百度百科中這樣介紹科普讀物: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介紹科學知識既準確無誤,又生動形象,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刻為淺顯,符合大眾口味。孩子們喜歡看的《神奇校車》系列繪本就屬於這一類。那麼,根據課文,怎麼製作科普繪本呢?
  • 徐明偉:聚營養科學之力 推動闢謠科普工作創新發展
    新華網總裁助理、產經中心總經理徐明偉在致辭中表示,闢謠科普工作進入新常態,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升級為中國食品闢謠與科普聯盟,旨在進一步強化闢謠科普工作,搭建矩陣式、立體化網絡科普渠道,實現營養健康知識的深度解讀。
  • 科普零距離!漢濱區「全國科普日」活動精彩來襲~
    同時,區科協向沈壩鎮中心校贈送科普系列叢書、科普知識系列讀本等書籍500餘冊,希望學生們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識,人人爭做「科普小學生」。,圍繞「決勝脫貧攻堅,踐行科技為民」主題,以文藝匯演、科普諮詢、專家義診、特色農產品展銷、環境保護、防災應急、生命急救、預防詐騙等熱點問題將農村經濟、疫情防控、健康生活、創建文明城市、和諧社會建設和鄉村振興,全面融入到科普日活動當中。
  • ——寫在《科普看臺》創辦百期之際
    做專業的科普,走前沿的道路,我們奢望著有一天,能夠跟隨一個科研團隊,踏上南極、登頂珠峰,從頭至尾親身「追蹤」一個科研成果的誕生過程,並融合人物命運、故事情節、人文關懷等多種元素,讓讀者可以感受到科學的心跳,賦予科學本身以溫度。同時,也渴望在「科普看臺」版面上,提供更多奇思妙想,讓它「繁星閃耀」,成為讀者感受科學魅力,感受科普作品溫度的所在。
  • 科普界在上海發倡議 矯正不規範科普研學亂象
    央廣網上海8月28日消息(記者周洪)8月27日-28日,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上海科技館主辦,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長三角科普場館聯盟承辦的第三屆中國科普研學大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科普場館、科普基地、中小學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的10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線上直播同步開通。「據統計,我國科普場館已經達到1500個,我們倡導的是研究型學習。」
  • 2020年全國科普日校園科普講座走進榆林市第四中學
    本網訊 9月11日,由榆林市科協、榆陽區科協聯合舉辦的陝西省繼續教育大學2020年全國科普日校園科普講座走進榆林市第四中學,為90名學生送上了一堂科普大餐向金擔任青少年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 Junior)中國競賽委員會秘書長、陝西省教育學會機器人創新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是全國科普教育先進工作者,曾率隊6獲世界冠軍。向金以「人工智慧環境下的學習」為主題,講述了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在生活的應用、未來職業規劃、AI環境下的學習方法、如何將教育和人工智慧結合起來等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