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編輯部
《中國氣象報》科技版編輯在世界氣象日海報前拼成CMA(中國氣象局)字樣。王敬濤 攝影
一
《科普看臺》出書啦!沒有誰能比我們這群小編們更興奮的了。捧著這本精美的《聚焦風雲變幻 關注民生氣象》畫冊,不敢相信這是由我們親手做出的一個個版面「變身」而成的,以至逢人就揮舞失態驚呼:你看,美不?
此刻,最初籌備的焦慮、起步之難又浮現眼前。難忘《科普看臺》出版第一期,報社和相關部門領導、業務負責人以及編輯們,提前進行主題策劃並做分工布置,聚在一起挖空心思想選題、找專家、約採訪的情形。選題能否引起足夠的關注?觀點是否被公眾、專家接受認可?欄目能否持續?播下的種子,會長出什麼模樣來,那時大家心中還沒底;去年3月末的這個時候,正是《科普看臺》改版重組的日子,大家又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最終「氣候密碼」「微話題」兩個常設欄目,與原來的「熱點聚焦」「科海史話」一道,構成版面家庭的固定「四大員」,準時登臺「報到」。
在每次重大氣象新聞事件發生後,在一些可預知的活動開展前,兩年多的時間裡,多方「碰頭」早成常態。在大家的心目中,《科普看臺》就是那粒精心種下的種子,在經年流轉中靜待著破土萌發、茁壯成長。
二
初到科技版工作時,曾有編輯對科普工作的理解類似於「講課」,我方傳授,對方接收。以為只要能將道理講得深入淺出,便是功夫修得,大功告成。
於是,有編輯記得,在一次承擔科普看臺版面製作時,在製作編者按時很自然地寫上「本期科普看臺帶您探索……」,等到稿件返回要上版時,卻發現被改成了「與您一同探索」。
為什麼要做科普?因為讀者需要、渴望獲得科學知識,而作為科普版面的採編人員,職責便是幫助讀者獲取信息、整理成文,以讀者樂於接受的形式宣傳、普及。這就要求科普作者必須放下身段,以求知者的眼光和態度,孜孜不倦地探求新知,在與人分享中獲得樂趣。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即使是那些從事科普寫作的科學家,也從未以高高在上的眼光俯視讀者。作為編輯,在策劃、採訪、製作《科普看臺》的700多個日子裡,與讀者對話、與專家學者對話,在不斷獲得新知的同時,也越發感受到自身的淺薄和無知。它時時提醒我們,面對浩瀚的科技之海時,惟有保持謙卑的心態,才能有所收穫。
《中國氣象報》科普看臺一覽。
三
當您聽到「0℃等溫線」「588線」「等降水量線」等專業名詞,是否會疑惑不解?到底什麼是梅雨,副高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希望通過科普看臺的展現,讓這些看似十分專業的氣象領域的名詞和話題,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力圖將晦澀的知識,轉化為沁入人心的涓涓細流;要突破原有的過於專業化的解讀方式,將晦澀的專業問題以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
記得前年6月28日梅雨天解讀版面刊出,丁一匯院士看完稿件後專門打來電話,認為對於梅雨的報導涉及面廣,做得很深入,很不錯,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
「好看」是「看臺」的第一追求。將複雜的氣象科學變成人人都能讀懂且樂於閱讀的科普文章,尤其是要追隨熱點,在第一時間推出科普解讀,對我們而言並非易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會跟作者和專家進行溝通和交流,有時甚至刨根問底。試想如若編者本身都沒有理解透徹,又怎麼能讓讀者真正明白呢?
四
走過兩年三個多月的時光,我們才發現,它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記錄下我們成長奮鬥、思考碰撞的一個鮮明的烙印,是我們青春洋溢、勇往前行、大膽創新的留痕與證明。
《科普看臺》越來越成熟,我們的視野也越來越廣闊。在以新聞為主的報紙陣地上,幹著點科普的事,報紙就更有價值,工作也更有意義。
我們堅守著這塊陣地,卻又不囿於此,我們的觸角還伸向了前沿的領域。緊跟科研的潮流,也是我們所需秉承的理念。科普不僅是對固有知識的反覆普及,更應以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反映科技前沿的進展。
做專業的科普,走前沿的道路,我們奢望著有一天,能夠跟隨一個科研團隊,踏上南極、登頂珠峰,從頭至尾親身「追蹤」一個科研成果的誕生過程,並融合人物命運、故事情節、人文關懷等多種元素,讓讀者可以感受到科學的心跳,賦予科學本身以溫度。同時,也渴望在「科普看臺」版面上,提供更多奇思妙想,讓它「繁星閃耀」,成為讀者感受科學魅力,感受科普作品溫度的所在。
替讀者分憂,代讀者探索,與讀者分享,這才是科普工作最大的快樂。走在科普的路上,我們心裡最美。
【專家寄語】 做科學家與社會公眾的橋梁
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將未來更多期《科普看臺》,做成經典和品牌?經常接受我們欄目採訪並一直在給予建設性意見的專家有話要說。
「氣象與各行各業及社會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民群眾能不能看得懂、用得上各種氣象信息產品,是衡量公共氣象服務效益的主要標準。在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提高氣象服務效益中,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中,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責任重大。」國家氣候中心首席氣候專家周兵一席話,道出了氣象科普工作和氣象科普作品的重要性。作為傳播科學的平臺,在周兵看來,《科普看臺》用傳統媒體人獨特的視角,秉承科學精神與氣象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理念,積極探索和解讀與民生密切關聯的天氣氣候現象,關注和聚焦氣象熱點問題,並以微話題見大道理的方式,在科學家與社會大眾間構架起一座溝通橋梁。
這道橋梁應該不單只是知識的傳播,還包涵更多、更深層次的內涵。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資源環境與工程氣象室主任楊振斌提出,氣象科普工作應該充分發揮出行業與專業的背景優勢,深入廣泛地普及科學知識。他認為,目前公眾的認知水平和以往相比已經有了提高,因此對科普工作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科普不能做得過於簡單化,除了讓公眾明白、了解,還應該讓公眾能夠真正運用這些知識去指導日後的行動,並能在實際應用中產生效果。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於氣象的需求也愈加強烈,氣象科普宣傳工作可以多和其他部門的媒體加強合作,打破行業與部門界限,通過合作的方式,將老百姓真正需要的知識傳送出去。
周兵說:「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有相通性的,掌握了這些知識,有利於實現從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向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飛躍。」面對未來,氣象科普工作的路還很長。他和讀者一樣期待,《科普看臺》能在成功的大道上,進一步關注民生,面向基層,融入社會, 更上新臺階。
【讀者反饋】放鬆心情 增長見識
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姜永育:
在防災減災形勢嚴峻的今天,氣象科普工作是辛苦且有意義的。
從20年前的每天看雲識天、觀測和記錄各種氣象要素的普通氣象觀測員,到今天被同事稱為「氣象科普達人」的我,更能深刻體會到,從事氣象科普工作,需要付出怎樣的艱辛和努力。
我對科普探索的好奇心最初就萌芽於日常觀測工作中,細緻觀察,充滿好奇,並竭力弄清個中原委。
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探秘氣象之路更是困難重重,特殊時候甚至面臨生命危險。不怕困難,不懼吃苦,是成為一名優秀氣象科普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品質。
《科普看臺》在氣象科普傳播的道路上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形式和內容上都有所創新,在欄目設置、話題選取上做得很用心,大家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科技局孫麗萍:
《科普看臺》是一個刊載氣象科普知識的權威平臺,對讀者更好地獲取氣象常識有很大幫助。
我認為,《科普看臺》把更多氣象引發的「天災人禍」呈現在讀者眼前,警示公眾,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倡導保護環境,踐行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很有意義。同時我也希望多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普及知識,搭配平民化的語句,閱讀起來會更輕鬆。
個人建議,以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依託,介紹每個節氣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容易出現的天氣現象,如何科學防範災害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及市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時,可以氣象事件為背景,編撰一些小故事,讓讀者在閱讀中既放鬆心情,又增長見識。
(孫麗萍口述 羅松執筆)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後 張若楠:
《科普看臺》緊追社會熱點問題,深度剖析天氣現象,是我們非常喜歡的周刊。例如,「微話題」欄目,聚焦當下百姓關切,語言輕鬆活潑;「科海史話」欄目則讓人們對氣象歷史知識有了進一步了解。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公眾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意識是當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科普看臺》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或能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
作為一名氣象專業的學生,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將自己所學在此展現,同時希望《科普看臺》進一步豐富內容,以更加通俗的語言探討氣象知識。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3月27日四版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