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漢十年義務出上百期黑板報
自己編自己寫,一月至少一期
「四十年眾志成城,四十年砥礪奮進……」七一前夕,最新的熱點新聞已在大觀區四方城社區的手寫宣傳欄展示出來。宣傳欄面積不大,內容卻十分豐富,上至國家大事、政策方針,下至社會動態、科普常識,都被記錄在這上頭。小區的居民路過這裡,都忍不住停下腳步,在板報前駐足觀看,有時還對裡頭的內容展開一番討論。
這個小區的居民們已閱讀了十年這樣的板報,孔憲武老人一人編一人寫,一月至少出一期,從70歲出到了80歲,編寫了上百期手抄板報。一年又一年,孔憲武老了,小區裡房子也舊了。只有這塊宣傳欄,月月都是新的……
圖為孔憲武老人正在繪製板報。柯慧敏攝
受社區之託,退休後辦起手寫板報
出這樣一塊板報需要花多長時間呢?簡單一點兒的,可能花費時間不長,半天就夠了,可整整堅持10年,還是非常不易的。
6月26日,記者在小區活動室目睹了老人出板報的經過,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弓著背,身材並不高大,手拿著尺子和鉛筆,正在張羅更新手寫報,雖然老人眼有點花,可是握著筆的手卻穩穩噹噹的。為了將板報設計得漂亮,他眼睛費力地盯著板子,仔細考量版式;為了讓牆報看起來更整齊,他還得專門畫格子,畫一會兒就得停下來端詳一會兒,感覺滿意了再急需,一站就是一下午。
「這一期我選擇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地圖上四十個畫圈的地方,在改革開放40年裡產生了40個『第一』,每一件都是值得慶賀的、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感到自豪,也是小區居民需要關注的。比如安徽版塊的這個圈代表的就是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
說起當初辦社區手寫板報的初衷,一下子把孔憲武的思緒拉回到2008年,他笑稱自己是趕鴨子上架。「十年前,我剛搬到這個社區,一次偶然機會,社區的工作人員知道我之前在單位從事的就是工會宣傳工作,有一定的繪畫和書法基礎,就提出能不能把宣傳欄利用起來。當時我覺得重體力活幹不了,出個板報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還行。」
孔憲武說:「從此,這塊板報就由我『承包』了,雖然社區沒有規定每個月都要出黑板報,但是我堅持每月及時更新板報,碰上節假日,還會增刊。」
為豐富辦報內容,他精心挑選素材
從2008年到2018年,整整10個年頭,孔憲武在黑板前忙碌的身影成了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寫板報得準備草稿,怎麼樣用最精煉的文字搭配圖畫呈現在黑板上那也得費一番功夫。
對於文字的選擇,孔憲武告訴記者,為了讓板報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自己每天都堅持讀報瀏覽新聞,把覺得不錯的內容,比如說是黨的政策,還有一些生活科普知識等等內容先保存下來;有的時候怕自己的知識面不夠寬,還會去社區閱覽室翻看一些雜誌和資料,尋找素材。
社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人手寫板報真的很辛苦,每期的內容都不一樣,都需要設計版式。上千字的板報內容,至少要準備兩天。不過無論寒冬酷暑,還是颳風下雨,老人都堅持定期更新板報內容。「
就是靠著這份讓許多年輕人都汗顏的認真勁頭,孔憲武「出品」的板報內容翔實,貼近民生,字跡工工整整,版式美觀大方,深受社區居民的喜愛。
「手寫報不僅讓我們能及時了解黨的政策,也讓大傢伙感受到一股勁頭,一股不服輸不服老、不願向困難低頭的精神。這一方板報已經變成了社區的一種情懷,有溫度,有正能量,還有故事。」社區工作人員這樣說。
希望找到接班人把板報辦下去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孔憲武的視力大不如前了。可孔憲武並沒打算放棄這份「事業」,堅持更新黑板上的內容,只是「出刊」花費的時間變長了。畫久了,孔憲武的腰和眼睛就吃不消,中途得休息三次。
孔憲武說,「多虧孩子們和老伴一直很支持我,要不然我也不可能堅持到今天。」
孔憲武有時候感覺有點力不從心,可心裡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那塊宣傳欄,於是想要找人接力,繼續把板報辦下去。
「十年前,那個時候網絡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大家可以通過我寫的手寫報來了解一些知識、政策,這也是一種宣傳方式。現在網絡時代來臨,手寫板報看的人少了,不少人喜歡通過各種網絡媒體瀏覽新聞。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社區老年人居多,我在板報上寫的字大,老人看起不費力。」孔憲武說,「這些年對板報感興趣的人有,但是要挑選能真正堅持下去又合適的人比較難。辦手寫報表面看著沒什麼難度,但裡面有很多門道,比如手寫板報最開始要用鉛筆劃出細細的板塊分割,每一塊裡面寫上什麼文字,心裡得清楚,後期鉛筆勾出的板塊分割線不見了,文字和圖畫還得合理排版;每期內容該用什麼顏色,什麼字體,心裡也要有本帳。」(安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