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主要分布在黔桂邊境的十多個縣市境內 , 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他們自稱為「雖」, 漢譯為「水」, 乃「梳」之意。史稱「越」、「駱越」、「僚」、「侄」、「水家苗」等。1956 年後通行稱法為「水族」。
水族風俗中 , 有一點相當獨特 , 就是喪葬時的「忌葷」是忌肉不忌魚。一般民族忌葷時 , 魚蝦、豬牛、飛禽、雞鴨及其油一律在忌禁之例 , 而且魚還是必備的祭品。此俗產生於何時何因,由於有關水族的文獻稀少 , 水族歌謠、傳說的價值就不可低估 , 它們在民間長期流傳且數目龐大 , 雖然有的是先民們要求和願望的虛幻反映 , 但有不少還是以一定歷史事實為根據的。特別是關於習俗、宗教儀式的原生傳說 , 是先民的「聖經」, 具有權威性 , 流 傳時改動極小 , 是活著的實體。因此 , 在文獻匱乏的前提下 , 相較而言 , 傳說、歌謠仍不失較豐富較 可靠的口碑史料。
水族古歌《端節歌》道「煮魚蝦 , 祭奠遠祖」,「吃素菜 , 古老規矩」,「吃魚蝦 , 懷念故鄉」,「在老家 , 隨處撒網」《開天地造人煙》還說祖先是從 沿海 , 因戰亂而遷到都柳江、龍江流域的。傳說《端節的由來》大意是遠古時 , 在兩廣無法生活 , 水族 有三兄弟北遷。老二過江來到三洞一帶。不久三洞也養不了那麼多人 , 大家又分散到各地找安身的地方 , 拱登祖公跟老二留住三洞 , 其餘散走。臨別 , 大家約定 3 年後在水歷年底相會。3 年過去了 , 大家團聚 , 十分高興 ,
就議定每年此時過節。
可是誰先過呢?無法議定。拱登想了個辦法, 在水塘裡撈來一簍鯉魚屯在水裡 , 叫各支族遠派一人去抓 , 先抓到者先過端節。事後 , 又叫大夥把鮮魚沿背破開, 填上韭菜、廣菜和佐料後燉好 , 又煮 了糯飯、豆腐 , 然後按 傳統的祭祖禮節在簸箕裡擺開。拱登告訴大家說「遠祖住的地方吃魚像吃菜一樣平常 , 祭魚就是懷念祖先、故鄉 , 往後端節的第一晚和第二早 , 都要這樣擺素食來供 祭祖先」。不久後, 三洞這支家族人數發展 , 又分 到外地 , 為了和老家的人往來和紀念遠祖太安葬日子 , 端節又增到第六批。
歷史表明對民族影響的因素儘管不少 , 但山水意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 有時有的事甚至以地緣為中心而演變。以上古歌和傳說中我們可了解到水族從沿海地帶遷來 , 既如此必是多魚的環境。由於野蠻時代的中級狀態時,「魚的分布是普遍的 , 其供給是無限制的 , 並且是唯一的食物 , 能在無論何時都可以獲得到的」。「還不知道穀物」, 狩獵是極不足恃的」(摩爾根《古代社會》)。水族在此階段也應如此 , 否則何至於其後人在傳說中認為過去祖先吃魚吃菜一樣普遍 , 並以為素菜由於這種自然條件 , 水族先民長期與魚蝦打交道 , 久而久之積習成俗。因而今天水族許多習俗均與魚有關 , 尤其「 開控」 此為水語 , 漢意為喪葬祭祀時更是如此。
他們分成支派居住和分批抓魚 , 正好印證了打漁時不能混淆區域, 祭祖時必用本區域捕撈之魚的史實 , 另加上水族先民居住區出土過新石器時期的魚鉤、鍁等遺物 , 表明當是氏族公社時期而由祖公主持 , 說明已進入父系階段。與此際對應的「 遠祖」 時期 , 必早於父系階段 , 水族社會發展略晚於中原。傳說中祭祖時祖公之語 , 則說明「忌肉食魚」「以魚為素」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 ,應是遷涉之初而水族先民遷涉在秦朝時 , 原因是前一年秦徵服越人的戰爭 , 使越人無法生存。(此事見《淮南子》卷 18《人間訓》)。所以「忌肉食魚」之俗應產生於秦末或以後稍晚的年代。
此俗產生的原因呢?實際應歸因於附在人或鬼身上一種特殊而神秘的力量 , 如傳說中所言 , 由於他們戰敗 , 要尋找生存的空間和物質的基地 , 他們遷離了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 , 為了懷念祖先和故鄉 , 為紀念遠祖太安葬的日子 , 這種尋根溯源的心理在起作用。此心理起初目的十分明顯 , 可代代相襲在水族世界引起心理共振後 , 演化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風尚 , 人們在潛意識地行為著 , 目地為年月所掩蓋漸顯淡化。於是,表面看去缺少動機 , 似乎是一種遺傳性心理特質的顯現。當長輩過世自然死亡 , 通常為長輩 , 自然受到晚輩的懷念 , 他們就把對祖先、故鄉、遠祖太的懷念儀式移過來 , 喪葬中「忌肉食魚」是祭祖傳 統的一種衍化形式。而這種祭祀最恰當的方式莫過於滿足老人生前的——事實上又達不到——溯源心理。用一種最能解脫此種心理的象徵物來祭祀 , 就與傳說不謀而合了。正如費爾巴哈說的那樣「對自然的依賴感 , 再加上那些把自然看成一個任意的、有人格的實體的想法 , 就是獻祭這一自然宗教基本行為的基礎」。人們離開了過去多魚的環境 , 過著另一種相對艱苦的生活 , 必懷念原先的生活 , 魚的稀少使之成為珍品也有了理由 , 而心理上認為是素菜 , 魚最能象徵原多魚的生活 , 是他物所不能取代 , 於是被用做媒介而加以傳遞感情 , 因而魚被當成素食珍品 , 故祭祀時必備。「忌肉食魚」之俗由此產生。
這類傳說是有較為可信的基礎的。如民間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現在不少人不願離開家園,背井離鄉者最大願望是回趟故裡;回鄉 探親者攜把泥土而去 , 均是自然條件在人潛意識 中起作用的表現。從心理的角度而言 , 與水族「忌 肉食魚」之俗是多麼相似,「忌肉食魚」 之俗產生時間、原因已略論於上。順便說一句 , 此俗因獨具特色 , 是水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重要標誌之一 , 且在水族社會中對經濟文化等(諸如民族心理、服飾、工藝、飲食、養魚、婚嫁、節慶、喪葬尤其是「開控」)皆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系
圖文來源於《漁文化》第75期
公益性傳播,非商業用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