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避戰亂,水族人舉族南遷抵達貴州省黔南相的三都縣,成片的竹海和仙境般的山水瀑布讓他們停住了遷徙的腳步。魚是水族人最愛的食材之一,他們有「無魚不成年」的習俗。
水族有在端午節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葷的習慣,而魚蝦之類的水產品在水族被劃在素食名單上,因此魚是可以上祭桌的祭品,而且是必須上祭桌的至珍祭品。每次祭祖的時候,水族人都會做一道魚包韭菜放在祭臺上,以此祭祀先祖。
除了祭祀先祖,家裡來了賓客,水族人也會做這道菜。如果看外形,這只是一道普通的燉魚:在潔白的陶瓷魚盤裡,盛著一條大約1公斤重的草魚,草魚去鱗、去鱷,背部剖開,腹部相連,兩半魚合攏用糯米稻草緊緊扎住,以便散發出鮮美的味道。吃的時候解開稻草,可以看到魚肚裡填滿韭菜,打開魚片,一股清香也撲鼻而來。夾一塊魚肉放進嘴裡,只覺魚肉細膩、柔嫩。因為韭菜在魚肚裡面,它的清香可以蓋過魚肉的腥味,所以魚肉吃起來爛而不糜,香而不濁。細細品嘗下,只覺得醇香柔軟,讓人唇齒生香。
由於火候很大,所以魚骨變得酥脆清香,漢族人做的燉魚是無法與其相比的,因為漢族人燉魚的時間短,所以魚骨很硬,稍不小心就會被卡到,而吃魚包韭菜不會有這種顧慮。要知道,魚包韭菜在鍋裡可是蒸了足足有五六個小時呢。
因為美味,魚包韭菜又被稱為水族第一名菜。魚是水族的圖騰崇拜物,已經融入水族人的生命中,緊密到不可分割。而祭祀用的魚包韭菜,在水族人生活中,比魚的意義更為重要。它不只是一道菜餚、一項祭品,更代表著一種信仰和文化。
水族的遠祖南遷時,當地的老人送了一包菜,囑咐道:「這裡面的菜就作為你們以後在新居招待賓客的一道菜。」遠祖在半路打開一看,是香噴噴的魚肉,吃後渾身添勁。之後,水族人一直走到都柳江畔安下家。為了紀念老人送魚的恩情,遠祖用9種菜和魚肉配製在一起,成為一種壯體強身的佳餚。後來,這9種菜的菜譜失傳,人們就用韭菜代替,成了流傳至今的「魚包韭菜」。
作為水族的一道名菜,只要去水族人家裡做客或去三都縣各餐館,都能吃到,味道都很不錯。平日裡想要吃的話,也可去農家樂,一般農家樂裡會有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