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4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五、六年級兩個班的學生來到學校的農場校區開始了為期一周的農場課程。種菜、爬樹、做豆腐、包包子……孩子們在農場裡體驗春種秋收、動手勞作、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玉泉小學在北京市延慶區基地開發了50畝的農場校區。經過三年的研究、2個月的試運行,目前農場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表裡的一部分。「這裡海拔比市區高,全年沒有霧霾,我們還配備了24小時的監控安保設施,安排了學生宿舍,確保每個學年、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能輪流去參加一次一周5天的勞動課程學習」。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說。
讓孩子走入真實的教學場景
「哇,太好喝了!這豆漿跟店裡賣的一點都不一樣」。在豆腐製作體驗區,孩子們喝著自己做豆漿發出由衷讚嘆。玉泉小學安排了製作豆腐的課程,孩子們親手磨豆成漿、過濾豆渣、煮漿至熟,擠壓成塊。
玉泉小學老師餘蓉表示,製作豆腐過程中的磨豆漿、點內酯、切豆腐都蘊含著學科知識點,學生們親手體驗豆與水的比例1:3;滷水和豆漿發生的生物、化學反應;豆腐壓成後再切成小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切豆腐這個環節恰好就是本學期教材中切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增減的變化的實例。
據介紹,農場課程採取的是項目式學習方式。在實踐課程中每個孩子都會帶著一本PBL項目學習報告書,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記錄、發現,而且每個環節都設置了評價機制。
在農耕文化體驗區,幾個孩子拿著捲尺測量耕種土地的面積,根據株距、行距要求算出植株數量。另外幾個孩子正在掄著鋤頭、鐵鍬將土地挖出一排排的壟溝。「雖然學校一直提倡光碟行動,但是學生們沒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農民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開設農耕課就是為了讓學生親自耕種,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負責種植課程的董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據了解,玉泉小學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實踐課程」,建構以「真實學習場景」為依託的「農場課程」,設計農耕文化實踐區、葡萄釀造實踐區、家禽家畜飼養區、溫室大棚試驗區、植物研究實踐區、地質礦石實踐區、生活能力實踐區等9大板塊。
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表示,玉泉小學初步構建了7類課程、50多個課程項目,將勞動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勞動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
「這樣全時空、全方位的浸泡,讓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體驗到最真實、最豐富的生活,從多個角度與大自然對話、與生命對話,從而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在高峰看來,勞動教育應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它是把「德智體美勞」融合在一起的教育,而不是純粹的學科教育。
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認為,農場課程上老師在教給孩子技能的同時也在進行精神培養和意識培養。勞動教育應該是五育並舉的,是智育、德育、體育和美育的有機融合,是勞動教育的綜合性。
農場課程結束後,每個孩子都將一份「農場的味道」帶回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而家長也發現了孩子的變化,其中一位學生家長表示,「女兒之前都沒有做過飯,卻在她爸爸生日那天親手做了一碗長壽麵,我相信這是她爸爸吃過最好吃的一碗長壽麵」。
「當教育回歸到實際的勞動實踐,學生的成長也就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他們的創造力被激活。農場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學生在勞作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玉泉小學校長高峰說道。(郝孟佳 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