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中,許子言面試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是「一個班裡有三個小朋友,有6顆糖,每個人分到一樣,一個人分到幾顆?」
這是運用除法的一個問題,但對於幼兒園的孩子,需要實際操作,才可以發現答案。因為數學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學來的,而是重新發現了數學,而發現的過程是需要反覆擺弄、操作、感受與實踐。
看到許子言的面試,直呼:幼升小的壓力,真不亞於小升初!
很多家長每日帶孩子徘徊在各種銜接班,等於臨時抱佛腳。您看到的是眼前即時效應:乘法口訣。張口就來,20以內加減法不在話下……你以為這樣就可以在小學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了?
事實上,孩子只會在一、二年級重複學習中佔優勢,到了沒有學過的三、四年級的時候就會滑下來,許多後來者會居上!為什麼?
1. 數學不是死記硬背,靠的是內化理解,只有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在生活情境中得知的經驗才是真正的獲得,這樣的知識才會遷移,才能舉一反三!
2. 數學不只是計算,還包括集合分類、空間方位、模式、量的比較、測量及圖形。在銜接班中只會學習數運算一種,因為這個見效快,讓家長滿意。
3. 數學不只是用來學習,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它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這是發展數學思維的關鍵。因此,數學不是學來的,是在生活中重新發現了數學。
生活即是教育,怎樣在生活中輕鬆學習數學呢?
1. 集合與分類:
掌握了集合與分類是為了更容易地進行比較,比較是為了比多比少,這為孩子以後學習加減法奠定基礎。
A、「找相同」感受匹配的概念:在一筐積木中找出跟媽媽拿的一樣的藍色心形珠子、給撲克牌配對(有一個樣式參照,孩子會容易做到)當掌握之後可給一筐積木按顏色、形狀、大小、材質(木製、塑料還是布)等進行分類,即把一樣的放在一起(單一屬性)漫漫再到兩個屬性的,如顏色和形狀,或材質大小。
B、人物分類:先幫助孩子進行二分法:如家裡一共6個人。按性別怎樣分?按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類型、是否戴眼鏡、是否捲髮,胖或瘦等來分,標準可任意改變,感知熟悉分類的過程。
C、整理生活用品:把書放在一起,筆放在一起。整理衣服,按成人和孩子的分開放、按上衣、褲子分開放;收拾玩具,按照類別擺放,如毛絨類、汽車類或積木類;逛街時引導孩子觀察超市中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
2. 模式
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規律的圖案、動作、聲音等,如紅、藍、紅、藍……;春、夏、秋、冬自然現象等,學習數學的意義在於能發現模式。一個善於尋找模式的兒童能發現10以後的數字有著同樣的順序:十位數上加上1,2,3,4,(11,12,13,14……)
A. 發現模式:牆磚是怎樣排列的?柵欄?項鍊?搖擺的鞦韆?節奏樂中的規律、美術中的花邊、在故事和閱讀中尋找(重複的語句、段落),在大自然中尋找(早上、中午、晚上……)有規律的花瓣等等。
B. 擺積木、竄項鍊等讓寶寶按照顏色、按形狀有規律地擺(可按ABABAB……ABBABBABB……AABBAABB……等等。畫畫時也可以有規律的畫,如小彩燈——紅黃、紅黃、紅黃等等。
C. 用身體動作來表現模式:有規律的拍手、跺腳,或拍手、跺腳、拍肩、拍手、跺腳、拍肩……和寶寶一起做動作,也可以大人做一個動作,讓孩子接著做的方式。兒童動作表現規律、發現動作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要在孩子充分能識別實物的基礎上再識別動作。
D. 有規律的排排隊:按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來排隊,也可以一個站一個坐一個站一個坐,一個長發一個短髮一個長發一個短髮排隊,發現規律。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寶寶學習數學的兩個方面內容一一個是集合與分類、一個是模式。其實只要您用心,就會在生活中發現處處是教育的資源,寶寶在生活中經過實際運用後,發現的這些規律,這些數學知識,就會深刻的理解,之後才會靈活的運用。
(未完,待續)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