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能夠熟練的進行數數之後,爸爸媽媽可以開始著手進行加減法的啟蒙了!數數能力和數感發展是孩子學習數運算的基礎,孩子的數感培養的好,學會加減運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家長們可不要簡單粗暴的讓孩子去背1+1=2這樣的算式哦!
在《幼兒數學核心概念》一書中提到,每個運算都蘊含一個故事。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個有多少個?A比B多幾個?少幾個?等等。數學的運算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工具。
成年人面對這些數學情境時已經習慣了用抽象的數學符號去解決問題,但是孩子的思維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需要經歷大量的實踐和摸索,因此在進行加減法啟蒙時千萬要注意提供大量的生活實物情境去讓孩子理解和使用數字!這樣孩子在以後進入小學正式學習時才能從容應對不慌不忙!
在平常的生活中,比如媽媽帶寶寶出去遛彎時,媽媽可以問問寶寶,你和我一共是幾個人呀?再加上奶奶是幾個人呀?再加爸爸呢?再加爺爺呢?
也可以使用教具,比如說寶寶有很多玩具小車,先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可以隨口編故事,說嘀嘀嘀,一隻小車開走了去接爸爸回家,數一數還剩下幾隻,先感受數量的變化,感受減法,不要要求孩子能直接說出答案。然後再編故事,小車把爸爸接回家了,現在有幾隻小車了,熟悉加法。在《幼兒數學核心概念》一書中提到孩子運算的基礎首先要是理解「變化」——往一個集合裡添加或者拿走物體會使集合發生變化。幾次玩了之後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嘗試編故事啦!
也有一些現成的兒歌,但是自己編的效果反而更好。因為方法固然重要,每個小朋友發展程度不一樣,興趣不一樣,切入點也就不一樣哦。作為媽媽,幫自己的小朋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大概是最合適人選了吧。
媽媽要觀察小朋友的程度,觀察小朋友的興趣,選擇切入點,適當改編。可以數數今天一共吃了幾塊餅乾,每吃一塊,就問問吃了幾塊,還有幾塊。
《爸爸教的數學》裡面說,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熟悉數字,了解規律,再培養數學思維。從一開始的數學啟蒙,就要幫助小朋友把生活中的事物,轉換為加減法,培養數學思維。實例多了,再啟發小朋友自己找規律。這樣的啟蒙是不是更有意思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花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