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2020-12-12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博士王婧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方雙喜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本期觀點: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等)固碳能力被低估;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缺乏,使得東亞地區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

  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團隊聯合氣象、林草等領域專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二氧化碳,是此前國內外研究結果3.5億噸的3倍多,我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還認為,年均固碳量約佔我國人為碳排放的45%。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研究團隊負責人劉毅認為,近40年來,中國持續增長的森林面積,尤其是西南地區速生林中幼齡森林,正在成長為固碳的主力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森林資源進入迅速增長階段。

  從第一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全國森林面積增加了70.2%,森林蓄積量增加了75%。由於大量的新生森林,我國森林中中幼齡林佔比約65%。劉毅表示,由於新增森林相對「年輕」,未來有更大的碳吸收潛力。

  該研究也驗證了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正在讓地球變得更綠》。

  該報告稱,2000年至2017年,地球新增的綠葉面積(植物葉片總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個亞馬遜雨林,其中,中國淨增長綠葉面積及淨增長率均高居全球首位,最大的貢獻來自植樹造林。

  對此,《自然》雜誌和BBC均認為,中國近40年來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了成果;中國森林的日益茂盛顯而易見。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

  二氧化碳主要在大氣、海洋、陸地以及化石燃料4個庫中循環。碳匯即碳吸收,一般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而該研究團隊採用「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即從大氣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大氣中CO2含量的變化來計算和反演碳匯量。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婧介紹,該計算方法中,大氣淨通量-人為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量。

  該研究採用中國氣象局分布全國的7個地面溫室氣體觀測站的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日俄聯合高塔觀測網等資料進行同化反演計算。

  同時,在另一組實驗中僅採用通用的NOAA數據集進行計算。經過對比和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圈碳匯平均吸收了人為排放的44.8%,且西南地區(全年)以及東北地區(夏季)貢獻最大。

  與目前國際碳排放核算方法相比,通過多源溫室氣體觀測數據結合氣象反演模式,以直觀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溫室氣體「排放」或「留存」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是獨立評估及驗證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納入《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2019增補指南》。世界氣象組織也正在積極開發「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以推進該項工作。

  摸清碳匯家底需要更多觀測數據支撐

  「增加了中國氣象局7個大氣本底監測站的觀測數據,使得碳同化的計算相比之前的研究,不確定度降低。」劉毅說。

  方雙喜介紹,該項研究中的觀測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我國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瓦裡關本底臺)和6個具有典型區域生態系統代表性的大氣本底監測站(黑龍江龍鳳山站、北京上甸子站、浙江臨安站、湖北金沙站、雲南香格裡拉站和新疆阿克達拉站),以及日本-俄羅斯高塔觀測和衛星遙感等數據資料。

  衛星遙感將在碳源匯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相比地面觀測而言,衛星遙感在赤道、海洋等建設地面觀測站網難度大的地區具有明顯優勢。

  我國首顆自主研製的中國碳衛星(TanSat)、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範」重大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大氣濃度反演的淨排放」等研究項目,也為該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撐。

  王婧表示,大氣本底站的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中國氣象局大氣本底監測站的溫室氣體觀測數據已廣泛用於國內和國際多邊多類型科研交流合作。

  劉毅認為,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的觀測站網還需不斷完善。未來進一步研究我國碳源匯收支問題,還需要國際多邊配合,以充分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的新技術,開展不同區域人為碳排放和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綜合、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1月18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大氣所研究表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團隊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巨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研究中被低估。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科學依據。
  • 反轉,中國綠化效果真被低估了,西南就約佔陸地碳匯的31.5%
    而根據BBC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也就是中國綠化效果被低估了,結果出現了反轉,已經被證實,並且被公布在《自然》科學期刊上,再次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這到底是什麼情況,中國到底是如何被低估了?我們來看看情況。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
  • 溫室氣體
    這些氣體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熱),使之不能散射到宇宙中,具有較強的溫室效應。一、溫室氣體有幾種?二氧化碳:當呼吸的時候,我們從空氣中吸入氧氣並釋放出 CO2。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人們燃燒木材、煤和石油的時候會將 CO2釋放到大氣中。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2018年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中新網11月26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1月25日,聯合國新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8年,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又創歷史新高,增幅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幅,且「沒有任何減緩的跡象」。世界氣象組織(WMO)警告稱,未來,人類將面臨更高的氣溫和更極端的天氣。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碳匯的出現既是全球工業化時代高能耗,高汙染的縮影,也是解除全球氣候困境的措施,更是人類下一步高速發展的選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碳匯林業不僅是海南林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生態省的必然選擇。而說起碳匯,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地球家園危在旦夕背景下,選擇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已成為最時尚的選擇。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丨...
    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 註: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戲說碳匯
    碳匯是英文(Carbon Sink)一詞得來,比較通俗的解釋就是把本因釋放到大氣中的碳(溫室氣體)給固定住,不讓它跑到大氣中去危害地球。最常聽說的碳匯形式是森林碳匯,因為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即將大氣中的碳固定到自己身體裡面而形成了碳匯。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碳匯形式如藻類碳匯、海洋碳匯,巖石碳匯、漁業碳匯等,可以說凡事能固定住碳的都可以叫做碳匯。
  • 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人類恐將面臨更極端的天氣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從而增加了對於地面輻射的吸收,使得地球平均氣溫升高。全球變暖為了監測全球變暖的情況,聯合國每年都會發布《溫室氣體公報》,在最新發布的公報中,顯示2018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又升高了,而且增加幅度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值,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濃度從2017年的405.5ppm
  • 貴州省單株碳匯項目方法學
    引言基於《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工作方案》中「編制具備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學,使單株樹木產生的碳匯實現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為單株碳匯實現價值量化提供公開、透明的數據基礎」的要求,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清潔發展機制(CDM)」及國家自願減排交易機制下的相關方法學模板為基礎,參考和借鑑有關工具、
  • ...氣象組織秘書長:溫室氣體濃度逐年增加 積極讚賞中國致力實現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近日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紀念日前夕發布的《2020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每年都有所增加,海洋熱量也逐年上升。2020年預計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
  •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溫室氣體濃度逐年增加 積極讚賞中國致力實現...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近日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紀念日前夕發布的《2020排放差距報告》指出:「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每年都有所增加,海洋熱量也逐年上升。2020年預計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之一。」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茶園之「隱秘的角落」——產生溫室氣體的「真兇」
    然而,環境科學研究人員發現笑氣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6種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之一,其具有溫室效應,會加劇全球變暖。對比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在大氣中的含量很低,但它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卻是二氧化碳的298倍。隨著大氣中N2O濃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 ...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賈仲君|甲烷|溫室氣體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
  • 人類對溫室氣體控制能力比預想更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在100年的時間跨度裡,這種溫室氣體的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過去的3個世紀裡,排放到大氣中的甲烷增加了大約150%,但是研究人員很難確定這些排放的源頭。
  • 川普註定要失望,英國在雲南發現一個驚人事實:還是低估了中國
    據美媒報導,川普隨後還宣稱,自退出氣候協定以來,美國減少的碳排放比任何國家都要多,而且他甚至還在提到自己在美國化石燃料產業方面的成績時聲稱,這證明我們無需籤署不公正的國際協議,也能保護好工人創造就業機會並保護環境。很顯然,川普是在試圖合理化自己退出《巴黎協定》的舉動。
  •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其實地質史上它的濃度總趨勢是下降
    正因為有了二氧化碳和甲烷這些溫室氣體,地球才沒有被冰川覆蓋,生命得以在液態的海洋裡孕育。然而,藍藻不斷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終於在距今24億年左右引發了氧氣危機。所幸當時地球內部仍然活躍,火山釋放的二氧化碳在冰蓋下聚集,直至衝破冰層湧入大氣,溫室氣體驟然增多,幾萬年間就將地球解封,地表溫度得以再度回升。溫室效應使冰川消融生命進化的38億年歷史中,氧氣引發的地表降溫曾數次使地球生命陷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