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這些個固碳方式都不穩定啊,木頭可以燒掉,藻類可能被吃掉後分解,海洋不受人們控制,巖石也會自然分解,魚兒被吃掉也會分解啊,那我們說的這些碳匯還有意義嗎?沒錯,這些說法都是對的,但是如果以靜止的眼光去看待碳匯那就錯了。我們生存在的地球上,雖然碳元素的總量及其各形態的總量是趨於平衡的,但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地球上的碳元素基本處於一個動態的循環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碳循環。
地球碳循環示意圖
上圖是我畫的一個簡單的碳循環示意圖(請忽略圖的長相)。我把地球上的碳元素(這裡特指那些可能釋放到大氣中的碳元素)分成了大氣、土壤、植物、動物、海洋、巖石/其它幾個部分,他們隨時都在進行碳元素的交換但總體趨於一個動態的平衡。如果我們能追蹤某個特定的碳元素,我們會發現它可能把所有的形態跑個遍然後又回到原來的形態。因為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大氣的碳濃度,所以我們主要看大氣形態的碳與其它形態碳的交換。對於土壤和巖石來說,雖然與大氣有碳的交換,但是非常的緩慢(土壤對CO2的吸收,碳酸鹽的分解)。對於海洋來說主要是根據溫度變化使海洋溶解或者釋放CO2.量很大但是人類幾乎無法幹預。剩下的就是我們熟知的動植物與大氣碳的交換了。當然這裡要提到一點就是化石燃料,雖然它的碳元素是植物(也有動物)轉變而來,但是轉化條件非常苛刻且時間超長。可以說是不可逆的,就是說化石燃料中的碳元素能釋放出來但是回不到化石燃料裡面去。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這個碳循環的動態被打破使大氣中CO2濃度偏高而產生溫室效應。我們再回到碳匯這個話題裡來。剛才說的大氣中的碳與各個形態的碳的動態交換過程中,因為整個地球的碳含量是不變的。如果某一形態的碳含量(碳匯)增多,那麼大氣中的碳含量(碳匯)自然就減少了。那我們來看看增加這幾種碳匯的可能性。植物碳匯:我們大力種植植物,就會使植物的碳匯增加,這裡的植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當然種樹是最好的碳匯,因為它吸收量大固碳時間長。而其它的植物如藻類,農作物等,因為大部分固的碳會被動物(人類)消化掉轉而又回到大氣中去所以效果也不明顯。土壤碳匯:其實土壤與大氣中直接的碳交換是很少的,但是土壤可以藉助植物的呼吸作用(根部呼吸)固定很多的碳。所以一般計算森林碳匯時除了樹木本身還會計算樹木所在土壤的碳匯。雖然這部分碳匯是來自土壤的,但主要貢獻者還是植物啊。動物碳匯: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一個碳匯個體哦。那麼增加動物碳匯能減少大氣碳匯嗎?這得分析分析。首先動物的碳不能直接從大氣而來而是直接從植物而來(營養吸收),也就是說假如沒有這個動物,其本來的碳匯(植物)也不一定會到大氣中去。但是另一方面講,正因為有了人類這種動物,因為要吃飯,才多了許多的植物碳匯(糧食,蔬菜)。這樣算下來誰多誰少不得而知。其次是動物要放屁,會排放甲烷這種「烈性」溫室氣體(特別是牛這種動物)。所以說增加動物碳匯能不能減少大氣碳匯還真是個未知數。海洋碳匯:地球有近80%的面積是海洋,能把所有海平面上的東西裝進去都綽綽有餘,可見其容納能力之強。不過這海洋碳匯想通過人類改變點什麼,我想也是不大可能的。雖然CO2、甲烷等不是那麼能溶於水。但實際上溶於水的CO2總量還是大的驚人的。而且現在是飽和的,大家都知道,氣體的溶水性與溫度和壓力有關,要是氣溫上升的話….巖石碳匯:這塊其實與土壤碳匯一樣與大氣的直接碳交換比較少。但好歹也是直接固定大氣中的碳。所以也有些人研究怎麼提高巖石的碳匯,如大力生產能跟大氣中CO2結合產生碳酸鹽的巖石(石鐘乳?)。但是我總覺得這種方式消耗過大而收效甚微,不是那麼很可取。總結:個人覺得,除了林業碳匯其它還是算了吧,怎麼說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CO2的罪魁禍首化石燃料在幾百萬年前基本都是樹木,從哪兒來還是該往哪兒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