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梯面林場試水碳普惠項目 靠生態林吸收二氧化碳贏得碳匯收益

2020-12-27 大洋網

梯面林場通過林業碳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王子山生態保護林

大洋網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村民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一年前,梯面林場3萬畝林地的碳普惠項目獲得廣東省發改委批准備案,成為了廣州首個依託碳普惠方法學開發的碳匯林。梯面林場通過委託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對碳普惠減排量進行交易,成交後林場獲得碳匯收益。一年來,林場「試水」碳普惠項目為林場帶來超過20萬元的收益,更為梯面鎮帶來了綠色發展的信心。

今年起,廣東省將全面推廣基於林業碳匯的生態補償模式,全省符合開發標準的生態林均能納入碳匯交易體系,基於林業碳匯的生態補償「廣州模式」走向全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記者從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獲悉,廣州將以設立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為突破口,加快構建富有國際特色的廣州綠色金融體系,打造綠色金融、國際金融發展示範區。

案例聚焦

從亂砍濫伐到5年完成森林復綠

花都區梯面鎮是名副其實的林業鎮。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3.5%,鬱鬱蔥蔥的森林成為廣州北部一道「綠色屏障」。位於梯面林場內的王子山生態保護林如今樹林繁茂,滿眼綠色。廣州首個碳普惠林業項目落戶這裡,同時,梯面鎮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紅山村等成為「網紅村」,梯面成了生態保護的「排頭兵」。但讓人想像不到的是,在20多年前,這裡卻一度滿目瘡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梯面鎮村民都把這個掛在嘴邊。尤其是去年林業碳普惠項目落地之後,村民們開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森林。但在20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梯面鎮黨委書記周耿斌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梯面山林過度開採,採石場、礦場,亂砍濫伐,最高峰時開著189個採石場、挖泥廠。1997年5月8日,亂開挖終於引發了大洪災,給林地村莊造成了損失,還造成了死傷。「這場洪災給梯面人民帶來了『血的教訓』,痛定思痛,村民們開始積極配合關停清退了林場內所有的石泥廠,2003年梯面採石場全面關停,用5年時間完成了森林復綠工作。梯面有了自己的森林消防員、自己的護林員,到現在從未發生過大的山火。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紅山村等開始走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紅山村的走紅讓人們看到了這句話的真實詮釋。但是梯面鎮近十萬畝生態林,多數都在陡峭的山地上。生態林不能砍伐,陡峭山林又不適合開發旅遊,如何才能「變現」呢?金融專業出身的梯面鎮黨委書記周耿斌將目光投向了「綠色金融」,探討林業碳普惠項目的可行性,最終推動了廣州首個林業碳普惠項目落地。

3萬畝生態林呼吸換來「真金白銀」

林業碳匯交易是綠色金融體系中一項多方共贏的措施,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碳市場部總監林汐淳告訴記者,梯面林場通過委託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對碳普惠減排量進行交易,成交後林場獲得碳匯收益,而購買碳普惠減排量的控排企業則可抵消自身產生的碳排放用於履約。「對農民來說,很難講清楚『碳金融』是什麼。但是村民知道只要貢獻力量把林子保護好,就能多一筆收入,就有積極性了。」林汐淳說。梯面村民積極性很高,但是要將每一片林地都變現,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比如項目減排量核算、碳普惠項目申報及減排量交易等流程,這些都是很專業的事,必須有專業人士介入。

林汐淳介紹,梯面林場獲籤碳普惠核證減排量(PHCER)13319噸,2018年2月這1.3萬噸減排量成功交易,成交金額約22.72萬元,成為廣州市首個成功申報的林業碳普惠項目。去除成本,最終為林場帶來了約20萬元的真金白銀,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農村經濟發展雙贏。

「以前村民不知道種好樹除了給環境做貢獻,還能帶來收益。如今家家戶戶都知道了,『綠色金融』的概念建立起來。」周耿斌告訴記者,村民意識悄悄生變:以前偷砍偷伐經常發生,現在不再隨便砍伐了;以前修防火帶,碰到自家樹木會獅子大開口亂要價,現在積極配合防火林建設;每年清明節村民主動參與防火,不再放鞭炮;水稻收割後,焚燒田基草的現象也大幅下降……

如今首個碳匯林20萬元的收益被用於林地保護,比如防火帶建設、防火設施添置、防火員技能培訓等。周耿斌說,三萬畝碳匯林只是萬裡長徵邁出了第一步,首個碳匯林「試水」成功也為梯面鎮繼續發展綠色林業經濟帶來了信心。「花都區林業資源豐富,生態林有近十萬畝,開展碳普惠項目還有很大的空間。」周耿斌表示,目前正在計劃將這十萬畝公益林都申報碳匯林項目,帶來更多的收益。「此外,林場改革時每家都有自留山,將來通過生態林保護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展『林下經濟』,切實增加村民收入。」

據介紹,梯面鎮將採用「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思路,藉助入選首批廣東省森林小鎮的契機,積極探索碳普惠、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路徑。「相信首個梯面鎮林業碳普惠項目的成功交易,會吸引更多綠色產業項目與梯面『牽手』。」

碳排放配額抵押為企業「綠色融資」

林業碳匯是碳排放權交易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碳排放交易市場,廣州做了眾多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出臺支持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發展的「1+4」激勵政策,支持碳排放權抵質押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2014年12月推出了廣東省碳排放配額抵押融資業務,截至2019年5月底,為全省5家企業辦理了碳排放權抵押,幫助企業融資4832.49萬元。

廣州市花都一家紙業公司便是碳排放配額抵押融資的受益者。2018年4月,該紙業公司與花都建行向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交了碳配額抵押登記申請,紙業公司向花都建行融資總金額為200萬元人民幣,碳配額作為貸款抵押物中的一部分(碳配額抵押數量為5000噸),其他抵押物為紙業公司的固定資產。紙業公司原有銀行抵押貸款利率超過8%,由於在抵押品中配置了碳資產,花都建行以低於原利率30%的優惠利率為其發放貸款,該筆融資利率為5.70%,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該筆業務中,花都建行、廣州人保財險、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合作推出了國內首筆針對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的保證保險,實現了風險共擔。

據悉,該模式將通過廣東省的成功實踐,進一步總結完善,逐步推廣到全國,形成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標準。

廣州作為全國首批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全國首批五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在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廣州模式」成效凸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指出,廣州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核心引擎作用,制定了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認定標準,會同香港品質保證局、澳門銀行公會共同制定《廣東省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實施方案》和《廣東省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構建基於林業碳匯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方案》,提出大灣區共同參與的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實施標準和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廣州將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設立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為突破口,加快構建富有國際特色的廣州綠色金融體系,打造綠色金融、國際金融發展示範區。

基層思考

孟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

碳匯交易產品有待豐富

市場不完善導致碳價低

綠色金融就在我們身邊,比如種一棵樹、乘公交上班、開新能源車、少開空調……這些都可以變成減排量。但是目前碳交易市場存在幾個不足。

首先,碳匯交易的產品還不夠豐富,比如生態補償機制主要集中在林業碳匯方面,草地、溼地等還沒納入。我們正開展「構建基於綠色金融體系的生態補償平臺」建設,探討開發草地、溼地等生態補償市場化產品,未來我們考慮推出更多的產品,吸引更多投資者、市民關注,通過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除了碳排放權,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積極布局其他標準化交易產品,包括排汙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儘快實現業務落地,包括平臺運營和交易撮合等。

其次,碳交易市場尚不夠完善,導致碳價一直處於低位。目前國際上碳交易價格差距很大,每噸價格從幾元到數百元不等,近期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價格在20多元/噸,對比去年同期上漲57.69%,但是實際上仍處於較低水平。這是由於投資者會對於短期內政策預期不夠明朗存在擔憂,而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則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緊抓節能環保的決心和未來碳市場的發展抱有信心。希望政府政策能維持穩定,吸引政府、企業、投資機構和個人等多元化主體的共同參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引領生態補償市場化的新常態。

最後,在市場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專業性、參與度可以進一步提升,很多企業不知道如何參與碳交易市場,不知道減排可以賺錢,提到碳金融,更是不明所以。這說明我們的推廣普及力度還不夠,全社會認識不足,需要我們去加強推廣普及。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未來將打造大灣區綠色發展的核心交易機構、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服務平臺。除廣東碳配額、全國碳配額、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自願減排量(PHCER)以外,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將陸續開發和國際市場接軌的環境與能源類金融產品,對標洲際交易所ICE、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等國際環境能源類交易平臺,成為大灣區乃至國內綠色產品定價權對外輸出的重要窗口,致力於打造集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綠色服務於一體的核心交易機構。

專家點評

段茂盛: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開展衍生交易品種研究

探索跨境碳交易合作

廣東碳市場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區域碳市場,各主要市場指標也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廣東碳市場具有制度建設完善、規則公開透明穩定、主要利益相關方充分參與、市場開放性強等鮮明特點。廣東雖是經濟大省,但區域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因此與很多其他試點市場相比,廣東碳市場建設和運行面臨很多需要特別考慮的複雜問題、難度很大。自被批准成為試點以來,廣東一直從各個方面積極推進碳市場建設,在對市場的運行效果進行定期評估的基礎上不斷對市場設計進行修改和完善,並堅持各項規則制度的嚴格執行,在企業履約率、市場成交量、碳金融創新實踐、將碳普惠制度與試點結合方面等,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有效推動了節能減碳和減排工作。廣東的試點實踐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廣東碳市場的運行也面臨著需要應對的問題和挑戰,尤其是全國碳市場即將運行對試點體系的可能影響。全國碳市場將首先納入發電行業,並將逐步納入水泥等重點排放行業,全國碳市場建設和覆蓋範圍擴大的不確定性,將影響各個試點碳市場未來政策制定和執行。現階段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對各類市場參與者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建議一是緊密跟蹤全國市場的建設和運行,分析其對廣東市場的可能影響,加強廣東區域市場與全國市場的協調,儘量降低兩者同時運行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二是持續開展碳排放權期貨等衍生交易品種的研究,不斷進行碳金融產品創新實踐,為全國市場的建設不斷提供新的參考。三是加快探索多種形式的跨境碳交易合作,為全國市場與國外體系未來可能的合作提供有意義的實踐。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 通訊員陳婉清、張辰、關振倫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相關焦點

  • 戲說碳匯
    碳匯是英文(Carbon Sink)一詞得來,比較通俗的解釋就是把本因釋放到大氣中的碳(溫室氣體)給固定住,不讓它跑到大氣中去危害地球。最常聽說的碳匯形式是森林碳匯,因為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即將大氣中的碳固定到自己身體裡面而形成了碳匯。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碳匯形式如藻類碳匯、海洋碳匯,巖石碳匯、漁業碳匯等,可以說凡事能固定住碳的都可以叫做碳匯。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然而,雖然《京都議定書》還在艱難磨合中,其內容卻包含了世界最完整的「碳匯」知識。所謂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根據清除氣體的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森林碳匯、海洋碳匯等。而碳源是指碳源被定義為從大氣中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有趣的是,碳匯與碳源相互對立,卻又能相互轉化。簡單舉例,人們一般都認為森林是碳匯。
  • 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丨...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團隊聯合氣象、林草等領域專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二氧化碳,是此前國內外研究結果3.5億噸的3倍多,我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這個詞是通過指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獲選《新牛津英語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彙,主要原因在於它已經從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的一項概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支持。2007年10月歐洲搖滾音樂愛好者舉辦了一次環保音樂節,他們在活動中推行了摺椅環保方法。從而使「碳中和」這一詞讓更多的人所熟知。
  • 貴州省單株碳匯項目方法學
    方式和程序,結合我省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實際,編制《貴州省單株碳匯項目方法學》(版本號V01)。碳儲量:特定時間,碳庫中所儲存的碳總量。單株碳匯量:項目情境下所選單株林木的碳儲量變化量。,其密度不應超過附錄D《貴州省單株碳匯扶貧項目主要樹種造林適宜初植密度表》。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北京林場健康經營 4萬公頃森林成休閒公園(圖)
    4萬公頃森林健康經營項目涉及延慶、昌平、懷柔等各個郊區縣,絕大多數都是位於山區的集體生態林。  日前,記者隨中國林科院專家組一行,來到延慶縣永寧鎮營城村集體山場,對當地的森林健康經營項目進行了踏訪。  今年,永寧地區有620餘公頃集體生態林納入森林健康經營示範項目,其中絕大多數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栽種的油松「片兒林」。
  • 【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人為排放即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農業及土地利用活動排放等。  人為移除則是人類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 「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碳中和是什麼?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義,人為排放即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工業過程、農業及土地利用活動排放等。人為移除則是人類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樹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 生態環境部:大型活動可通過碳抵消等手段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則是指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的方式或通過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指南還提出在大型活動籌備、舉辦和收尾階段應當儘可能實施控制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並確保控排行動的有效性,規定大型活動組織者需要先控排和減排,再實現碳中和。指南指出,大型活動組織者應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反轉,中國綠化效果真被低估了,西南就約佔陸地碳匯的31.5%
    中國森林碳吸收對全球貢獻被低估了在2020年,我國發布了綠化狀況公報公布,顯示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2.96%,這可以說創下了新高,在這麼強大的綠化之下,碳吸收作用肯定也是增大了不少。而中國這次被低估的說明也發表在了《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上面我們也說了。
  • 邁向「碳中和」 APP(中國)前瞻布局 顯露成效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
  • 自然地球科學:海草固碳能力遠超森林
    中國園林網6月20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裡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據報導,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儘管海草佔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裡卻可容納多達8.3萬噸的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裡可存儲3萬噸碳,而海草的存碳量是其兩倍以上。地球上的海洋是一個重要的碳匯,可讓來自人為和自然排放源的二氧化碳不進入大氣中。而科學家發現,每年埋存在海洋中的碳有超過10%是被海草吸收的。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
    原標題:2060年我國實現這一目標靠什麼?周小川、殷勇詳解碳中和、碳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計劃在未來40年採取有力政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 海洋固碳作用顯著 國家海洋局將支持海洋碳匯開發
    會議以「陸海統籌論碳匯」為主題,聚焦海洋碳匯研究。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王宏指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碳循環和碳匯的研究關乎人類發展,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參與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循環過程,每年吸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固碳作用顯著,潛力巨大。海洋碳匯已成為海洋領域研究的新熱點。
  • 2020年林業碳匯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2020年版中國林業碳匯市場...
    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現在成了熱詞。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圖/新華社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危機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幾近無處不在。何為「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所謂碳中和,也就是淨零排放,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淨增量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