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並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並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認為,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嬰幼兒期的感覺及運動發展。讓孩子在環境中獲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機會,使神經、肌肉及骨骼均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形成開朗的個性、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行為,日後進入學校,也才能順利地適應團體生活和學習。在六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而這種身體及四肢動作的有效運作則是以大腦的調控和整合為基礎的。由此可見,感覺統合是幼兒現在和將來認知學習的基礎。感覺統合是幼兒教育的基礎。
當人體由於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幹擾時,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就會出現問題,即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這時人體就會表現為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1. 前庭平衡失調
(1) 多動不安,走路易跌倒,暈船、暈車,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2) 視覺感不良,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部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
2.本體感(運動覺)失調
(1)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過分怕黑。
(2) 動作協調不良,動作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精細動作不良,手工能力差。
3.觸覺失調
(1) 觸覺過分敏感或過分遲鈍,表現為害怕陌生的環境、咬指甲、愛玩弄生殖器等
(2) 痛覺過分敏能感或過分遲鈍,自傷自殘,孤僻、做事縮手縮腳、缺少探索性行為。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 孕期失誤
(1)先兆流產,孕婦的不良飲食習慣。如好食煙、酒、咖啡等
(2)剖腹產不能形成重力感。懷孕時用藥不慎或情緒常處於過度興奮或悲傷狀態
2. 撫育不當
(1)該爬的時候沒爬,該跳的時候沒跳,日後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
(2)出生後家長搖抱少,孩子靜坐多,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等
(3)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心肺功能弱,口腔肌肉缺乏鍛鍊,甚至語言表達差。
(4)過度保護不注重適齡基本能力的訓練;缺乏運動、缺乏遊戲、缺乏大自然的薰陶。
感覺統合失調的危害性
愛爾絲博士指出: 感統失調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主要體現在心理素質差、學習能力和性格上出現障礙。
兒童天生都是天才,感統失調的孩子大腦和身體各部協調出現障礙,許多優秀的方面卻表現不出來,影響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了卻很一般,就是這個道理。
感統失調的孩子學齡前可能表現不太明顯,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現出來:上課走神,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人際交往能力明顯吃力。
感統失調的孩子到了青年期變化明顯,有的智商很高,學習成績很好,但走上社會卻無法適應,很多方面發揮不出來,工作能力、交際能力出現困難,甚至終生受限、埋沒於社會。
感統失調重在預防
由於在中國內地人們對感覺統合知識的認知度不到20%,所以對嬰幼兒的感統訓練重視嚴重不足。幾乎95%以上的家長是當孩子在四五歲時出現症狀後,在醫生那裡知道的什麼是感統失調。然而孩子在0-3歲最佳的感覺統合開發期已經過去。因為,人的感覺統合在嬰幼兒時期已經打下了幾乎80%的基礎。
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對感覺統合概念的認知度高達95%以上,針對於嬰幼兒的感統訓練普及率也高達90%以上。
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父母的忙碌和勞累,或由家中老人看護孩子。父母們忽視了對孩子在0-3歲時期的感統訓練,實際上,很多親子互動遊戲都是感覺統合訓練的範疇,比如舉高高,掄圈圈,讓孩子多爬行,在四五個月孩子出現本能的跳動的時候協助他(她)跳動,搖抱,左右加速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