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感統失調,得治!」不要被騙了,感統失調在家就能「治」

2020-12-19 小B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和我說過,自己孩子在出生時,就有從娘胎裡帶出來的"病"。

比如左右不分,穿鞋子一直穿反;左撇子,有時候會被認為是異類的存在;甚至經常把"6"和"9"倒著寫,讓人搞不明白。

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有時候會會心一笑,認為孩子怎麼傻乎乎的,教了還一直做不好,甚至覺得孩子跟我們自己小時候很相似,也是經常犯這種呆呆的錯誤。

這樣一想,便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認為是"正常現象"了。

但其實這種現象在醫學上,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是被稱為是一種"病"。

這個說法是由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麗斯博士提出的,她認為孩子可能會受先天和後天的影響,導致大腦功能失調,即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是一種"病"?

1.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簡單地來說就是孩子的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需要依靠藥物或是康復訓練才能矯正。

2. 孩子為什麼會得感統失調?

(1)先天原因

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待足10個月後來到這個世界,只有媽媽本人才知道懷胎有多麼不容易,各種擔心,比如害怕一不小心感冒吃藥,對孩子也不好之類的。

而引起孩子感統失調就有先天性的原因,而且有些原因是很難去避免的,比如孩子胎位不正、懷孕時不正確地吃藥打針、生孩子的時候過份擠壓等。

先天因素大多時候難以避免,就只能通過後天的訓練來提高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了。

(2)後天原因

後天的行為造成孩子感統失調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就包括:

過分保護而導致孩子缺乏觸覺刺激,比如說家長擔心孩子,對孩子事事包辦;

過分嚴厲,導致孩子精神受挫;

或是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得孩子前庭平衡和頭部支持力不足等等。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對孩子有什麼重要影響?

(1)感覺失調

感覺失調包含觸覺失調、視覺失調、聽覺失調等,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孩子在閱讀讀物時,經常跳行閱讀,抄寫單詞時會經常漏寫,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等;

患感覺失調的孩子,常常難以承受過分的打擊,比如患有聽覺失調的孩子有容易忘卻的特點,如果不及時訓練指正,嚴重還會造成自閉症。

(2)前庭感覺功能失調

孩子主要表現為經常性自言自語、左撇子、組織能力差、肢體不協調、暈車等等;

前庭感覺功能失調的孩子,大部分就是我們所認為"笨笨呆呆"的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較差,反應速度較慢。

(3)本體感覺功能失調

本體感覺失調的孩子,大腦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依賴身體感覺的輸入,會導致孩子行為與思想不協調、表達困難、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等。

感統失調不會自愈

感覺統合失調多數會有對空間、位置,觸覺等方面感覺的過敏或遲鈍現象。而且感覺統合這個過程是在大腦內完成的,而人的大腦在12歲就基本發育完全,一般不會再變。所以一個人從小有感統失調,不進行調整的話,到了12歲之後基本就固定了,在想來調整也晚了。

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調整的一個最好的時期,是在孩子0-6歲的早教時期,錯過這個時期,在7-11歲就要趕緊,而等到12歲發育了,要來調整也會比較困難。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一些症狀,就要及時處理。

改善孩子的感統能力在家就可以做

1. 鼓勵孩子探索和冒險

懷胎十月,從孩子的孕育到成長,只有父母才知道有多麼辛苦,會格外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會過度保護。

擔心孩子在外被欺負,限制交友圈;擔心孩子被欺騙,會限制他的出遊範圍等等。

但是家長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被限制,就包括今天說的"感統能力"。

鼓勵孩子探索,減少對孩子的保護,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能促進到孩子自身的發展和發育的。

2. 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

很多家長疼愛孩子,會幫助孩子將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安排妥當。比如孩子起床時,會幫孩子把衣服穿好,扣子扣好,再幫孩子拿筷子、穿鞋子等等,但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很好地進行生活習慣的學習和培養,對孩子的感統能力的開發也是沒有一點幫助的。

感統協調能力差的孩子,部分會表現出扣子常常扣錯、鞋子穿反等情況,這些都和平時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關係。

3. 提高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時間和頻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面臨的社會壓力都非常的大。家長忙著工作,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忙著學習學習再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家長和孩子之間心與心的溝通就越來越少。

提高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能在聊天過程中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幫助孩子做到一些簡單的感覺刺激。

4. 這些遊戲讓孩子更加健康

(1) 爬陽光隧道

目的:調節孩子前庭感覺系統

玩法:如果在家可利用紙皮箱製作成隧道的樣子,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來選擇隧道的長度,讓孩子俯臥著在隧道通過。

效果:鍛鍊孩子的肌肉能力,增加對孩子感覺系統的刺激感。

(2) 拍皮球遊戲

目的:減少孩子動作協調不足的能力(本體感失調)

玩法:給孩子一個皮球,讓他練習拍球,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適當增加或減少難度,比如左右手換著拍、邊走邊拍等等。

效果:鍛鍊孩子的肌肉協調性、靈活性和反應速度,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協調能力。

(3) 成語/句子接龍

玩法:在孩子2-3歲時,可以由媽媽簡單地詢問孩子"1.2.3.4,下一個是什麼呢",讓孩子說出下一個字母或數字

而4-10歲的孩子,就可以在引導他們做事情時,利用"首先……然後……最後應該……"通過用語言上的引導,鍛鍊孩子語序上的習慣。

效果:刺激孩子的腦部發育和邏輯思維能力

(4) 袋鼠跳

目的:增強前庭刺激,保持平衡

玩法:在家裡地面鋪上地墊,給孩子一個袋子,讓她站在裡面,雙手提著袋子的兩個角,雙腳同時向前跳。

效果:提高孩子的平衡感,增強重力感

無論孩子感統失調是因為先天還是後天的原因,都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後天的訓練和培養,才能促進孩子健康發育和發展。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感統失調了?需要做感統訓練嗎?
    關於感統訓練,如果有接觸過早教課,估計都不會陌生。市面上不少早教機構,當你帶孩子去上過體驗課後,經常會對孩子進行評估,然後跟家長說孩子感統失調需要進行感統訓練來改善。 那感統失調究竟是什麼呢?是否有必要特別去進行感統訓練呢?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 3-6歲孩子竟有四成患感統失調 孩子多動怎麼「治」?
    原標題:3-6歲孩子竟有四成患感統失調 孩子多動怎麼「治」?   抽樣調查顯示,3-6歲孩子竟有四成患感統失調 相關訓練機構卻良莠不齊,收費混亂,效果成疑  孩子多動怎麼「治」 你可得想清楚(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如何糾正感統失調?感統失調藥物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病症。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方面的表現,可以帶寶寶去專業的醫療康復機構給寶寶做相應的幹預訓練。
  • 是什麼讓你的孩子感統失調?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昨天的文章裡講了感統失調的一些症狀,之前不了解這方面知識的家長可能對感覺統合有了初步的認識。我也收到了不少媽媽的信息,想諮詢是什麼讓孩子感統失調的呢?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感覺很多症狀都存在呢?
  • 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在家自評一下就知道
    當今社會,由於自由活動的受限、家長溺愛的包辦、缺少玩伴、剖腹產孩子的增加、先天原因等各種因素,導致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去年,連CCTV-13《新聞直播間》都針對感覺統合、感統失調和感統訓練進行了報導。
  • 孩子感統失調,就要上感統訓練課?有心的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感覺統合好的人,會有超強的運動能力、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感覺統合不足或失調的人就會出現很多的障礙。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感統失調的孩子,會出現運動協調能力差和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感覺是很寬泛的概念,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也有很多種,如果孩子存在某一方面的感統失調,父母也沒必要覺得天要塌了,一定要斥巨資給孩子報個感統訓練營。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感統失調,只要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有目的的引導孩子多做這方面的訓練,就能夠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
  • 感統失調,又一筆早教智商稅嗎?|感統失調|早教|孩子|早教機構|美吉姆
    金色雨林宣稱,感統失調將消弱孩子的認知與學習能力,造成孩子學習效率的低下或學習效果不理想。金色雨林還強調,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當感統失調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出現影響時,必須及時給予必要的矯正。「其中3-6歲為感統訓練的黃金期,若錯過訓練黃金期,則需要更大力度更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超過12歲的孩子感統能力將難以改變。」
  • 為什麼孩子會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通俗來講,就是孩子在0-6歲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內,缺少與外界的互動,缺少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造成了他的大腦功能發育不夠完善。若長期嚴重感統失調,就容易造成例如語言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自閉等現代兒童疾病。所以感統失調的本質就是缺少多元的感覺刺激。
  • 指望每周上2節感統課就能改善孩子感統失調?智商稅不是這麼交的
    以前是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而都住到城市裡,各種高樓大廈林立,使得孩子的活動空間減少,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運動鍛鍊,接觸不到大自然,自然使得感統失調的孩子就越來越多。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現在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
  • 花了一萬多,感統失調真的只是智商稅?
    相信對於很多年輕家長來說,一定不陌生,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報導宣稱在中國有80%的孩子都有感統失調,簡直比流行性感冒還普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相當一部分家長花了好幾萬去報了一個感統訓練班,可一回家各種父母長輩親朋好友都說你被騙了,哪有什麼感統失調?怎麼以前都沒聽說過?以前咋沒有這麼多感統失調?
  • 這4個因素可能會導致孩子感統失調,一起來看一下
    但他們可能不太理解感統是什麼意思,說得通俗一點,感統就是感覺的統合。而感覺又指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特徵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再有,很多人不清楚,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感統失調的人有很多,只要你留心觀看,就能發現身邊很多人都存在感統失調的現象。那麼究竟什麼是感統失調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 感統失調的7大類型,對比下自己孩子表現,是不是有感統失調?
    本章是《30節感覺統合訓練課》第三章,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訂閱,帶大家了解感統訓練及其相關訓練方法。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大體介紹了感統失調的原因,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帶領大家從內因到系統分析感統失調的原因,並認識感統失調的7大類別。
  • 孩子感統失調是一場騙局?還是確有其事?
    很多家長對於感統失調一詞還很陌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以前沒聽過的感覺統合,有科學依據嗎」「從前的小孩都不需要,現在為什麼要花錢去訓練」「有些機構把感統說得很從前的小孩都不需要,現在為什麼要花錢去訓練回答這個問題前,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幾乎都是和同伴們一起玩耍中度過的,爬樹、捉蟲、遊水、玩各種跑跳的遊戲等,而現代社會中,城市化和小家庭制度導致孩子的生活環境、活動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隔代教養、家庭包辦過多、狹小的活動空間,孩子的感官沒有得到良好的刺激,相比以前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 長大後才明白,這一生輸給了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孩子太難了
    一、感統失調的孩子長大後什麼樣?感統失調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當我們走入社會工作後發現,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其實就是學習能力的差別,一個成功的人,一定具備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感統失調的孩子,步入社會後,極有可能在這6個方面存在問題:01、聽不明白話,理解能力差和同事、領導交流溝通,經常會錯意,聽話聽不到點上;時間長了,發現你理解能力很差的時候,往往不願和你浪費時間,也不會把重要的事情交託給你。
  • 原來感統失調是這樣造成的
    然而,很多家長天真地認為,孩子感統失調不是病,而是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感統失調確實不是病,但是如果不及時調整,孩子長大了就晚了。為什麼孩子會感統失調?一、生育原因1、準媽媽 「養胎過度」、「城市病」、「胎位不正、早產、剖腹產等非正常生育情況」,導致孩子在出生後出現的「先天」感統失調。二、家長的過度保護由於家長的過度保護,大大降低了孩子感知大自然的機會。為什麼常常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就是因為大自然從小就在鍛鍊我們感統的敏銳度。
  • 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感統失調!如何預防?
    的孩子越來越多;有的家長就會問:「老師,什麼是感統失調?感統失調會有很多表現:如: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較多、語言發育遲緩、身體協調能力差、學習能力弱、怕生,不會交朋友、愛咬人,打人、平衡感弱,容易摔跤、孤僻、膽小愛哭粘人不自信、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綿羊.......
  • 孩子走路易摔跤、平衡感差,是感統失調嗎?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依然經常摔跤,家長就要注意了。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父母保護過多,孩子缺少了太多身體操作能力的鍛鍊導致平衡能力不佳、感統失調。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 什麼是感統失調?感統失調怎麼辦?
    當孩子好動調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與人衝突,聽而不聞,丟三落四。您是否認為孩子是故意破壞、有意調皮、誠心搗蛋?您是否認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您是否認為是孩子粗心大意、馬虎不認真?當孩子有以上表現時,您的孩子可能正被感統失調影響著。這時需要父母理性分析,找到原因。
  • 感統失調會自愈嗎?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現在感統失調,長大了是不是就好了? 現在很多城市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整個家庭都圍繞著兒女轉。「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很多家長的心態。這樣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失去了鍛鍊大腦和身體各大感覺系統協調運作的機會,以至於很多的城市兒童有感統失調的症狀。
  • 怎樣避免孩子感統失調?
    很多家長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感統失調,在這裡小編給各家長一些防微杜漸,讓孩子不至於陷入嚴重感統方面問題的方法:1、加強親子互動:很多家長總是沒時間陪孩子,但對此小編只能說:再沒時間,也要擠出時間來陪孩子,尤其是爸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