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和我說過,自己孩子在出生時,就有從娘胎裡帶出來的"病"。
比如左右不分,穿鞋子一直穿反;左撇子,有時候會被認為是異類的存在;甚至經常把"6"和"9"倒著寫,讓人搞不明白。
但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有時候會會心一笑,認為孩子怎麼傻乎乎的,教了還一直做不好,甚至覺得孩子跟我們自己小時候很相似,也是經常犯這種呆呆的錯誤。
這樣一想,便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認為是"正常現象"了。
但其實這種現象在醫學上,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是被稱為是一種"病"。
這個說法是由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麗斯博士提出的,她認為孩子可能會受先天和後天的影響,導致大腦功能失調,即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是一種"病"?
1.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簡單地來說就是孩子的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需要依靠藥物或是康復訓練才能矯正。
2. 孩子為什麼會得感統失調?
(1)先天原因
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待足10個月後來到這個世界,只有媽媽本人才知道懷胎有多麼不容易,各種擔心,比如害怕一不小心感冒吃藥,對孩子也不好之類的。
而引起孩子感統失調就有先天性的原因,而且有些原因是很難去避免的,比如孩子胎位不正、懷孕時不正確地吃藥打針、生孩子的時候過份擠壓等。
先天因素大多時候難以避免,就只能通過後天的訓練來提高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了。
(2)後天原因
後天的行為造成孩子感統失調的例子也很多。其中就包括:
過分保護而導致孩子缺乏觸覺刺激,比如說家長擔心孩子,對孩子事事包辦;
過分嚴厲,導致孩子精神受挫;
或是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得孩子前庭平衡和頭部支持力不足等等。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對孩子有什麼重要影響?
(1)感覺失調
感覺失調包含觸覺失調、視覺失調、聽覺失調等,它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孩子在閱讀讀物時,經常跳行閱讀,抄寫單詞時會經常漏寫,記憶力差,反應遲鈍等;
患感覺失調的孩子,常常難以承受過分的打擊,比如患有聽覺失調的孩子有容易忘卻的特點,如果不及時訓練指正,嚴重還會造成自閉症。
(2)前庭感覺功能失調
孩子主要表現為經常性自言自語、左撇子、組織能力差、肢體不協調、暈車等等;
前庭感覺功能失調的孩子,大部分就是我們所認為"笨笨呆呆"的孩子,他們的思維能力較差,反應速度較慢。
(3)本體感覺功能失調
本體感覺失調的孩子,大腦的學習能力相對較依賴身體感覺的輸入,會導致孩子行為與思想不協調、表達困難、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等。
感統失調不會自愈
感覺統合失調多數會有對空間、位置,觸覺等方面感覺的過敏或遲鈍現象。而且感覺統合這個過程是在大腦內完成的,而人的大腦在12歲就基本發育完全,一般不會再變。所以一個人從小有感統失調,不進行調整的話,到了12歲之後基本就固定了,在想來調整也晚了。
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調整的一個最好的時期,是在孩子0-6歲的早教時期,錯過這個時期,在7-11歲就要趕緊,而等到12歲發育了,要來調整也會比較困難。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一些症狀,就要及時處理。
改善孩子的感統能力在家就可以做
1. 鼓勵孩子探索和冒險
懷胎十月,從孩子的孕育到成長,只有父母才知道有多麼辛苦,會格外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對孩子都會過度保護。
擔心孩子在外被欺負,限制交友圈;擔心孩子被欺騙,會限制他的出遊範圍等等。
但是家長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被限制,就包括今天說的"感統能力"。
鼓勵孩子探索,減少對孩子的保護,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能促進到孩子自身的發展和發育的。
2. 讓孩子參與到"生活"中
很多家長疼愛孩子,會幫助孩子將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安排妥當。比如孩子起床時,會幫孩子把衣服穿好,扣子扣好,再幫孩子拿筷子、穿鞋子等等,但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很好地進行生活習慣的學習和培養,對孩子的感統能力的開發也是沒有一點幫助的。
感統協調能力差的孩子,部分會表現出扣子常常扣錯、鞋子穿反等情況,這些都和平時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關係。
3. 提高孩子和父母溝通的時間和頻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家長或是孩子面臨的社會壓力都非常的大。家長忙著工作,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忙著學習學習再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家長和孩子之間心與心的溝通就越來越少。
提高家長和孩子的溝通,能在聊天過程中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幫助孩子做到一些簡單的感覺刺激。
4. 這些遊戲讓孩子更加健康
(1) 爬陽光隧道
目的:調節孩子前庭感覺系統
玩法:如果在家可利用紙皮箱製作成隧道的樣子,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來選擇隧道的長度,讓孩子俯臥著在隧道通過。
效果:鍛鍊孩子的肌肉能力,增加對孩子感覺系統的刺激感。
(2) 拍皮球遊戲
目的:減少孩子動作協調不足的能力(本體感失調)
玩法:給孩子一個皮球,讓他練習拍球,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適當增加或減少難度,比如左右手換著拍、邊走邊拍等等。
效果:鍛鍊孩子的肌肉協調性、靈活性和反應速度,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協調能力。
(3) 成語/句子接龍
玩法:在孩子2-3歲時,可以由媽媽簡單地詢問孩子"1.2.3.4,下一個是什麼呢",讓孩子說出下一個字母或數字
而4-10歲的孩子,就可以在引導他們做事情時,利用"首先……然後……最後應該……"通過用語言上的引導,鍛鍊孩子語序上的習慣。
效果:刺激孩子的腦部發育和邏輯思維能力
(4) 袋鼠跳
目的:增強前庭刺激,保持平衡
玩法:在家裡地面鋪上地墊,給孩子一個袋子,讓她站在裡面,雙手提著袋子的兩個角,雙腳同時向前跳。
效果:提高孩子的平衡感,增強重力感
無論孩子感統失調是因為先天還是後天的原因,都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後天的訓練和培養,才能促進孩子健康發育和發展。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