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留意商場裡的培訓班,培訓班的種類已經超乎我的想像,除了傳統的英語數學舞蹈鋼琴畫畫,還有看名字不知道是幹啥的機構。前幾天看到一個訓練館,裡面有一些兒童健身器材,我以為是個體能運動館,沒想到是XX感統訓練館。
感統訓練,是智商稅,還是我不知道的寶藏?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開始翻書找資料,也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感統訓練的起源:感覺統合理論
感統訓練的理論支撐是感覺統合理論,感統就是感覺統合的簡稱,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愛爾絲博士提出的。
什麼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就是人體各個器官的感覺信息輸入組合,經過大腦的統合作用,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經過感覺統合,人的神經系統會協調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身體和環境順利的接觸。
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是因為城市化進程中,生活節奏加快,問題兒童越來越多。這些兒童在智力上沒有明顯缺陷,卻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手腳不協調等症狀。基於此愛爾絲博士提出感覺統合理論,並對問題兒童進行了感覺統合訓練。結果表明,經過感覺統合訓練的孩子,很多行為出現了改善,這也給感覺統提供了實驗支撐。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感覺統合就是人通過眼睛鼻子耳朵手腳等器官,獲取了外部的感覺信息,比如天冷路滑,然後把這些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作出指示,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應對這些信息,天冷多穿衣,路滑慢慢行等。
三種重要的感覺:觸覺、前庭覺和運動覺我們熟悉的感覺有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等,但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生存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覺是觸覺、前庭覺和運動覺。
正如視覺的感受器官是眼睛,嗅覺的感受器官是鼻子,觸覺的感受器官是人皮膚上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能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
前庭覺和運動覺讓我們比較陌生,它們不像視覺聽覺那麼直觀。前庭覺,能告訴我們身體特別是頭部,是如何根據重力的作用確定方位的。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於內耳中充滿液體的導管和囊中的小纖毛。
有的人在車上看書會噁心,這是因為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的信息發生了衝突。視覺提供的是靜止的信號,前庭覺提供的信號是移動,所以才讓人產生暈動。司機就很少會暈車,因為他們既能看到移動,也能感覺到移動,視覺和前庭覺沒有衝突。
運動覺,為人類提供運動過程中身體狀態的反饋信息,能讓人協調很多自主的運動,運動覺來自於身體內部肌肉和關節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為了說明感覺統合很重要。感覺統合好的人,會有超強的運動能力、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感覺統合不足或失調的人就會出現很多的障礙。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感統失調的孩子,會出現運動協調能力差和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
運動協調能力差運動協調能力差,主要是因為前庭覺和運動覺沒有得到充分刺激,出現運動障礙。比如孩子左右手不協調,穿脫衣物動作笨拙,手部肌肉控制不好,精細動作做不到位。
還有的孩子不能判斷重力確定方位,翻爬坐站跑等大動作完成不好,喜歡旋轉或繞圈子跑、手腳笨拙、容易跌倒、常碰撞桌椅,不安地亂動,經常弄亂東西等等。
學習障礙有很多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就是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比如注意力難集中,看書如坐針氈。這不是他不想學習,是因為他的視覺發育不平衡,眼睛無法平順移動,不管是看書還是寫作業,會跳行隔字,形成閱讀障礙。
家長的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感統能力。看到過一個案例,父母帶孩子去看醫生,說他有聽覺障礙,父母說什麼他都不反應。醫生給孩子做了大量檢查,發現孩子的聽力沒有問題。是因為父母經常大聲責罵孩子,孩子假裝「聽不見」,就養成了不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因為不聽,所以也很少說,聽說能力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造成孩子的感統失調。
感覺是很寬泛的概念,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也有很多種,如果孩子存在某一方面的感統失調,父母也沒必要覺得天要塌了,一定要斥巨資給孩子報個感統訓練營。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感統失調,只要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有目的的引導孩子多做這方面的訓練,就能夠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
做好這3點,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
為什麼現代社會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快節奏的生活,讓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在老人或保姆密不透風的保護下成長,過早進入規規矩矩的集體生活,失去了很多體驗的機會。與其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訓練營,不如在家給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
安全限度內,讓孩子自由探索孩子是全家的寶,是放在心尖上的寶貝,每個家庭都會做很多防護措施,來保護孩子的安全。
在一檔親子綜藝節目裡,馬雅舒對女兒的保護,可以說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擔心孩子被家具傷到,馬雅舒搬空客廳,什麼家具都不剩,全家只能坐在地上吃飯;孩子喜歡玩沙,玩水,馬雅舒覺得危險,不讓孩子玩。馬雅舒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導致孩子被幼兒園勸退。
試想一下,每天漂漂亮亮坐在寶座上的公主,怎麼會有感覺信息輸入大腦呢?沒有豐富的感覺,大腦也就沒有處理信息的機會,感覺統合能力有從何而來呢?
作為家長,我們要在安全的限度內讓孩子自由探索。讓孩子接觸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溫度的物體,豐富孩子的觸覺聽覺視覺。不見得一定要買多少玩具,家裡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成為孩子的玩具,沙土、水、麵粉、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豆子,很少有孩子能抵禦它們的誘惑。給孩子開闢出專門的區域玩這些東西,孩子喜歡又不用多花錢,又能刺激孩子的感覺,一舉多得。
我們還要給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讓他能自由摸爬滾打,摔倒了站起來,在家裡爬行,都能豐富孩子的觸覺和運動覺,提高孩子的感統能力。
秉承幼兒園的宗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上幼兒園學會的第一句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幼兒園能做到,在家裡又被打回了原形。孩子在家裡做不到一半是家長的原因。孩子做事慢,浪費時間,孩子收拾弄得亂七八糟,還得重新收拾,家長代勞又省時省力,只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擔心時間不夠就提前開始。
讓孩子自己吃飯,哪怕是幾個月的孩子,給他把手洗乾淨,讓他吃「手抓飯」,既鍛鍊手的運動能力,又豐富手的觸覺,還能增加孩子吃飯的積極性;
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是手和身體協調的過程,能鍛鍊孩子的運動感;
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書本,能讓孩子有空間概念,記住物品存放的位置,還能鍛鍊孩子的空間感。
運動運動運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謂的感統訓練,大多是通過不同的運動鍛鍊孩子的能力。運動的門檻並不高,帶孩子多運動,既能消耗孩子旺盛的體力,又能鍛鍊孩子的感統能力。
給孩子創造運動機會,帶孩子去公園踢球,玩沙玩水滑冰滑板車平衡車自行車,鍛鍊孩子的運動能力和平衡能力。
還可以自己發明運動道具,比如馬路牙子作平衡木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玩對戰遊戲鍛鍊孩子的手腳協調,自製迷宮讓孩子闖關鍛鍊孩子的空間感和想像力。
實在沒有思路,可以去參觀參觀統感訓練營,兒童體能訓練館,找找運動思路。
我理解的課外培訓班,就是培訓機構在替家長補課。本應該在孩子1歲、2歲、3歲時讓他做的事情,因為諸多原因,孩子沒有做,家長也沒有做,培訓機構應運而生,額外給孩子補上這些課。
課外班是家長花錢替自己分憂的,只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就拿感統失調來說,僅僅依靠一周上一兩次的感統訓練課,很難看到效果。
所以,如果家長有時間有能力,自己教孩子是最好的選擇。不管孩子學什麼,孩子能不能學好,都要看家長能不能及時跟進,和孩子一起,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才能讓孩子的學習訓練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