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惠惠 朗讀丨薇笑 圖片丨惠惠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朗讀音頻
應該說,我是一個性情中人,呵呵;抑或,確切地說,我是一個很念舊的人。
這樣的人,喜歡沉思,更喜歡回憶。我呢,常常倔強的認為,沉思能帶來長久地溫習,而回憶呢,甚是可以帶來長久地溫暖,畢竟這個世界還是挺美好的!
早晨送孩子上學,到單位的時間自然是比別人早一些,剛進辦公室,一陣清脆的手機鈴聲別是那樣地響亮,之前的幫扶戶老王打來電話,說想到醫院查下病,叫我幫忙聯繫一下……
通完電話,瞬間我和貧困戶老王的一些零散接觸,一些零星故事一一地浮現在腦海,沉思良久,思緒萬千,叫人不得不回憶起來……
老王是我2017年到2018年期間幫扶的一個貧困戶,後來由於工作調動幫扶戶跟著也調整了,但仍然保持著聯繫。
老王是村上的五保貧困戶,戶口本上是1949年人,真實年齡是1947年人,個子不高,一個瘦弱黝黑的小老頭,住的是三間紅磚牆、藍彩鋼瓦頂房,屋內一堵牆分割為二,外間是客廳也是廚房,一個灶臺就撐起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內間一席土炕,是臥室也是儲物間。儘管條件簡陋,但屋裡依舊收拾得乾淨清爽。一個人居住的日子,種地煮飯洗衣打掃全靠自己,長期的勞作給雙手帶去了厚實的硬繭,貧窮但勤勞是他的注釋。
初見老王時,我還是有些青澀,內心帶著些許忐忑與好奇。故而前幾次的見面,氣氛都略顯尷尬,習慣了一個人居住的老王,家中平時很少見到陌生人,忽然面對隔三差五就去一趟的「政府人」,老王顯得無所適從。說真的,對於這樣一個還不太熟悉的人,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為老王做些什麼,只是在每次走訪時問問他有沒有饃吃、身體好不好,或者順手幫他掃地、挑水,或者有時候在縣城街道順手給買點蒸饃,中秋節給送點月餅。就這樣一來二去,我也不由自主的把他當成了「自家人」,慢慢的,他從最初的客氣疏遠到對我敞開心扉。記得一天,陽光很好,從來沒有主動給我打過電話的他,突然來電話,說他在醫院住院,走的急忘了帶吃飯洗漱用品,語氣很低落,我趕緊放下手中工作,出去買好碗筷、毛巾、臉盆、洗衣粉、香皂等用品給送了過去,看到我,他著急地拉著我說:「小惠呀,這實在是麻煩你了,你挺忙的,真是太麻煩你了…….我就一個人,平時住個院也沒個人來看看……」。說著說著,他眼眶紅了,從他的眼神中,從他和我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依靠,那一刻我心裡默默決定,一定要騰出時間多去看望他、關心他。
幫扶老王的一年多來,每次的看望走訪,常常看到的是房門緊鎖,我知道他又外出勞作去了,便不再打擾他,直到他滿載而歸。老王雖然年齡大了,但平時身體還算硬朗,閒暇時就會到地裡種菜,上山刮柴,他從來不覺得當貧困戶是件光榮的事,七十多歲的高齡,依舊在盡力的做著自己能做的事。
幸福的模式或許千差萬別。不管啥時候啥地方見到老王,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憨笑。我無時無刻不被他臉上的笑容感染著,無時不刻不被他樂觀向上的積極人生態度影響著,特別是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年代,大多數人的精神還是很貧困的,跟老王的這種精神上的富足相比,似乎貧窮的不是他,而是我這個扶貧幹部,心裡默默地記住了這個老王,記住了一個曾經我去扶貧卻將我扶貧的大爺!
扶貧,看似一個沉重的話題。往往人們腦子第一想到的,應該是偏遠的村莊、破落的民房、窘困的生活,讓人心生蒼涼。
然而貧窮不等於冰冷,貧窮之外,總有些人和事,如此動人和溫暖,充滿希望和力量,一如羅曼·羅蘭筆下的英雄主義——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譬如老王,每天被他感染著,教育著,也反思著,讓我覺得扶貧不再辛苦,而是充斥著暖意,收穫著成長,汲取著精神力量。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精準扶貧,送給困難群眾以黨的關懷和溫暖,也將黨的偉大和包容送給了我。
同樣,貧窮不等於不可改變的宿命。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志不窮,只要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扶貧路上,實實在在的給我扶貧了一把。
走在扶貧路上,我一直被扶貧!
作者:惠惠
一個不敢「狗帶」的80後,坦誠,直率,樂觀,燦爛,熱愛生活,喜好文學創作,常常以有溫度的文字觸摸生命溫度,感恩人間真情,讓心歸零!
甘肅鎮原人,文學愛好者,喜歡用有溫度的聲音傳播有深度的美文,願匆忙節奏中的你我不忘為心掃塵,然後眉心舒展,面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