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變量增多、經濟基本面仍然穩健、創業板即將推出……
3月19日,股民在重慶一家證券營業部關注股市行情。 當日,滬深股市雙雙反彈,上證綜指報收於3761.61點,上漲92.71點;深證成指報收於13044.20點,上漲555.18點。 新華社記者周衡義攝
也許會有一種新的力量出現,成為2008年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抹亮色。這就是轉型中的中國資本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執著地成長和壯大,這或許不需要太多的論證。但股市的漲落常常會糾結人們繼續向前的信心,
近期中國股市的大跌就是如此。在兩會閉幕當天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在混亂的人群中回頭,嚴肅、篤定,「政府密切關注(股市)。」
這是一個溫暖而堅定的聲音。中國資本市場與中國宏觀經濟一樣,或許正面臨新一輪的調整和提升。但我們相信,就象一場華麗交響樂的中場,中國資本市場在積蓄力量,在短暫的消化和沉澱之後,終將演奏更華彩的樂章,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相應而和。
外部變量增多:A股能否獨善其身
今年以來,中國股市市值縮水近8萬億元,滬指跌幅居亞太股市之首。從去年最高點的6100點到現在的3700點,中國股市基本面真的發生轉折性變化了嗎?
從國民經濟「晴雨表」的角度來說,與之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是首先要考量的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放在著重要抓好的九項工作的首位,清晰地傳遞了政府防止經濟過熱的調控意圖,從而為資本市場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近五年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2007年更是達到了11.4%的水平。在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工業化、國際化以及產業和消費結構升級始終相伴而生。五年前,作為「三駕馬車」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70%左右,隨著產業調整的迫切性加劇,以及「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出現逐漸增強之勢,在不確定性加大的同時,中國經濟有望在今年實現軟著陸,2008年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轉軌之年。
其次源於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複雜性。目前最熱的話題莫過於美國次貸危機。在兩會召開前夕,國際機構不斷調高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預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被不停問及:美國經濟出現滯脹的風險有多高?這樣的擔憂迅速傳遞到了與美國經濟關聯度或高或低的其他國家。
世界經濟可能出現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成為兩會關注的話題之一。不過不難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偏重單一要素、單一國家或地區的現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經濟與他國保持距離的意識正越來越強。在這樣的理念下,中國資本市場將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金融手段和財政手段的選擇運用,可能會對股市產生更直接、迅猛的刺激。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衝流動性仍將是今年從緊貨幣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話音甫落,央行在18日晚即全國人大會議閉幕的當天,再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另外,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對海外「熱錢」的吸引,呼聲漸高的加息,以及財政政策的指向,對股市的影響瞬息萬變。
「今年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總理在前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如此表示,但總體來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仍然穩健。在上述種種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外部因素日益龐大和複雜時,市場發展的主基調依然清晰可見。
內生力量:基本面不斷向好
中國股市在熱鬧之後,似乎讓人覬覦但也讓人懷疑。其實,只要看到市場發展的根基,股指一時的起落說明不了太多問題,尤其是對於還將長期處於「新興加轉軌」階段的中國資本市場。
近幾年,改革開放、正本清源、夯實市場基礎性制度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主旋律。股權分置改革解除了資本市場的頑疾,實現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同權,基本與國際制度接軌。歷時兩年多的證券公司綜合治理,處置了30餘家高風險公司,完成了20餘家公司的重大重組,全行業扭虧,發展後勁明顯增強。通過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堅決「清欠」,上市公司質量得以大大提高,並在經濟效益增強的同時持續加大投資者分紅力度。機構投資者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各類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市值佔已流通市值的比重接近50%,資本市場財富管理效應顯現。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在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資本市場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年初,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的表態奠定了今年乃至更長時間市場發展的方向。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資本市場的關注高度契合了這一主基調。
優化市場結構得到了最廣泛的關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創業板市場,無疑,通常意義上以主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和場外OTC市場為基本架構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將得以進一步完善。其次,債券市場發展滯後,已成為直接融資的短板。大力發展公司債,豐富股票、債券以及衍生品在內的多層次市場體系,得到了更多來自業界的代表委員的支持。第三,穩妥發展期貨市場,在豐富商品期貨品種的同時積極準備金融期貨,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優化市場結構還包括優化投資者結構、上市公司結構等。這樣「專業」的呼聲即使在兩會這個大舞臺上也不鮮見。
可以看出,在資本市場基本面不斷改善的情況下,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事情與決策部門越來越一致,這或許是更加值得欣喜的事情。
改革開放:琴瑟相和
改革開放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主題。這或許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大變遷中,唯一堅持不變的東西,這一理念所彰顯的生命力、創造力已為無數的歷史經驗所證明。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夯實了市場發展的基礎,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場主體競爭力大大提升。在苦練內功的同時擴大開放程度,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及不同的競爭主體,都可以有自己的施展空間。此前視開放為猛虎的觀點變成了杞人憂天的笑談。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已有30餘家合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50餘家外資機構獲得QFII牌照,按照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有關協議,QFII投資總額度擴大至300億元。同時,與之對應的QDII制度也破冰,目前已有20餘家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獲得經營資格。兩會期間,不少來自香港的代表委員都表達了贊同的觀點,這樣的合作共榮應該持續、深入地推行下去。
當然,中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改革開放的速度和節奏還需要進一步的調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有最權威的解釋。他們認為,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方向,注重培育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機制,充分調動市場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在改革過程中,須注重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市場承受度的協調統一,使得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得到最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而開放則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兼收並蓄、為我所用,公平競爭、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穩步推進。這樣的認識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機遇期。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迸發。(記者 夏麗華)
責編: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