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羅織經》
它的意思就是:被人所害,都是起源於沒有事先察覺,遭致禍端,則是因為不能不能忍耐。
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因為不聽管仲的臨終忠告,寵信了幾個奸詐小人:易牙、刁豎和開方,三人專權,而齊桓公的5個兒子又各自結黨營私,來爭奪太子之位,於是齊國上下混亂不堪,不久齊桓公病死。
齊國大亂,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67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3個月後,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的屍體收殮。
其實齊桓公前期在管仲的輔佐下,已經成為了春秋小霸主,可惜他沒有聽從管仲的建議,任用大臣失察。如果他能夠聽從管仲的建議,同時對幾個兒子的異動及時察覺,早立下太子,或者做好一些防範工作,就不會有那麼多動亂,齊桓公晚年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屍體生蛆了沒有去管。
當初吳王夫差當初因為一念之差沒有徹底滅掉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把吳國滅掉了。
試想當初,吳王一鼓作氣,把越國吞併了,就不會有後來的事情。所以說很多禍患都是因為自己不忍心,難怪古話說:斬草除根。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心深不可測,人性無法輕易揣測。
下面為大家講述一個《史記》中的歷史故事,它告訴你:不要小看你的手下,更不要小看無名小卒。
周昌是劉邦時期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負責收集各位臣子的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他的手下有名小吏,叫趙堯。
周昌身邊的門客提醒:
「趙堯這個年輕人不一般,您要多加提防呀,說不定他將來會取代您的位置。」
周昌聽了,眼淚都笑出來了,
「趙堯這個小子,只不過是一個抄抄文書的小吏,還會有這個能耐嗎?你真是杞人憂天。」
有次趙堯侍奉劉邦的時候,看到劉邦愁眉不展,於是便對劉邦說:
「皇上您一定在擔心,百年之後趙王的安危。」
見劉邦沉默不語,趙堯上前獻計道:
「陛下可以在趙王旁邊安置一位大臣,來輔佐和保護他,此人一定有能力和威信,而且不畏強權。」
趙堯同時推舉正直不阿的周昌去輔佐趙王,劉邦聽後大喜,終於解決了困擾多日的煩心事,當即封周昌為趙相國。
同時劉邦為了感謝趙堯給他解決了一個大麻煩,將他封為御史大夫,代替周昌原來的職權。周昌則被迫離京,擔任趙王趙如意的國相去了。
周昌因為少了些識人的智謀,缺少對人性的洞察力,最後被一個小吏暗算也是情理之中。
反觀趙堯這個年輕人,真的是個不一般的人物。一般人排除異己,都是在皇帝跟前嚼舌根子進讒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趙堯卻用了一招四兩撥千斤,就輕鬆取而代之,而且還幫皇上解決了一件天大的煩心事,可謂一箭三雕。
究其根源,趙堯善於因時制宜,因事制宜,洞察人性,對於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也許走到周昌在生命盡頭之時,心中也要感慨一聲:小子不可小瞧呀!
《羅織經》中還有這麼一句話: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
凡是位居高位的人主,沒有一個會喜歡手下的勢力太過於強大,也不喜歡手下的認識裡過於強大,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的非分之想,做臣子的全是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範蠡,他忠心耿耿地輔佐越王,最後越王勾踐終於打敗吳王,報仇雪恨。範蠡卻能夠洞察人性,他知道越王勾踐此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所以他不理會越王勾踐的假意挽留,最後功成身退,成為了富甲一方的陶主公。
而越國的另一位有功之臣卻沒有這種大智慧,最後被越王找了一個藉口,賜劍令他自盡。
其實這在《羅織經》也講到了這個道理: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這句話的意思是:很少有人會甘心久居人下,如果對付下屬的謀略失策,那麼結果不是被下屬冒犯,就是被其取而代之。
如果當初周昌能夠聽進去門客的進言,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也不至於被打個措手不及。
這兩句話只是《羅織經》中的其中兩句話,此書被稱為「中國的人性的弱點」。
這是唐朝的有名酷吏來俊臣編寫的,將人性解析得透徹無比,連謀略和膽識超人的狄仁傑讀完,都不禁直冒冷汗。
如今我們來讀《羅織經》,並非是為了去作惡,而是去看清人性,從而可以在這個社會更好地立足,能夠充分認識人心,看懂人性。 作為領導更加要識得權謀,幹大事的人要學習一點縱橫的智慧,我們平常人也要看清人性中的貪,嗔,痴,這才會更好地保護好自己。
讀《羅織經》,便可看透小人伎倆,避免被人利用。讓你遠離煩擾複雜,一眼看破別人的用心。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購買。看完此書,你會看清自己的欲望和弱點,經營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