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初稿於2019年1月,修改於2020年10月18日
最近階段,老師帶著孩子們帶複習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習到的知識。
在複習過程中,我打了個比方,我對孩子們說:「假如你製作了一個杯子,為了檢查它漏不漏水,我要先放一些小石子在裡面,如果小石子漏出來了,說明有大洞,我們就補大洞,等到大洞沒有了,我們再放一些細沙進去看看有沒有漏出來,如果漏出來說明有小洞,然後我們就補小洞,接著我們再放一些水進去看看,如果漏出來,說明有縫隙,然後我們補縫隙。這樣一次一次地檢查,補漏,最後就得到了一個質量過關的杯子了。」
然後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複習,做檢測卷相當於什麼?孩子們說「就相當於放小石子,放沙子,放水」,我再問「那訂正相當於什麼?」孩子們說「相當於補漏洞。」
這樣一來,每次做卷子,每次訂正,孩子們就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應該怎麼做了。在複習中遇到了一道題,正好檢驗出了我們的概念薄弱,正好需要補漏。
孩子們的概念混淆在究竟是「三角形有三個角」還是 「三角尺有三個角」?
我們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其中一個是直角。」,那麼三角尺呢?
三角尺並不是有3個角。我們常說在上課時展示三角尺,說有三個角是因為三角尺的外輪廓是三角形,如果你買的三角尺的內部是一個圈,那我們只看他的外輪廓三角形就可以了,如果你買的三角形內部是另一個小的三角形,那就要既看外輪廓,又看內輪廓,按照2個三角形來算。
所以我們在課上再次跟孩子們強調「三角形有三個角」而不是「三角尺有三個角」,具體問到三角尺有幾個角,要注意看圖,看看這個三角尺長成什麼樣子。
關鍵還是要審題,讀懂題目,想想它聯繫的數學知識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