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3歲的寶媽,我早早就做好孩子上幼兒園不適應的準備。在我和寶寶的共同努力下,入園兩個多月,表現還不錯。沒有哭鬧,很聽老師的話,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
最近,我漸漸發現了孩子的「不正常」,她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大便,會很久不出來,排便的狀況也不是很好,量少還有些幹。
我問她:「你在幼兒園大便嗎?」
她小聲回答說:「沒有。」
我又問:「那你在幼兒園想不想大便呀?」
她表情很不自然,說:「我……不想在幼兒園大便。」
原來,她每天吃完飯都想大便的,卻一直忍著,終於回到家,卻又沒了便意,還得自己使勁……
孩子不願意在公共廁所大便,好像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我兒子上幼兒園一年了,在幼兒園拉便便的次數,五個手指頭都數不到,都是在家拉的。」
「娃今年上幼兒園小班,上了一個多月,拉褲子拉了好幾次,每次都被老師叫去換衣服,真是不好意思麻煩人家老師了,這孩子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吧?」
「我孩子已經憋成便秘了,怎麼跟他說,他都不聽,你說跟他急吧,他更緊張,我真是沒辦法了。」
丁香媽媽留言截圖
孩子在幼兒園憋尿、憋屎是普遍現象。全國幼兒成長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80%的孩子都不願意在幼兒園內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這方面影響。為什麼呢?
1)1-3歲進入肛欲期,孩子會用便便來表達情緒。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學說將人格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1-3歲則是肛欲期,所謂肛欲期就是孩子能自己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他們發現原來我是可以自主控制便便什麼時候出來,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成長的一次大的飛躍。
因此,小朋友很重視「便便」這件事,他想要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調整一個比較舒服的姿勢,然後專注的「享受」這個過程。
媽媽們可能都經歷過,孩子小時候會挑馬桶。比如,這個小鴨子馬桶他不喜歡,所以寧願穿紙尿褲也不用;那個小貓馬桶他很喜歡,孩子的排便訓練就很順利。
有的寶寶還喜歡便便的時候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拉完便便要蹲在馬桶旁邊仔細觀察一會兒,這些現象都說明孩子進入了「肛欲期」。
孩子「肛欲期」還沒有過去,他們面對陌生的衛生間,自己不熟悉的馬桶,還要更費力地蹲著便便,太麻煩了,「我可以選擇先不便便,下次想便便的時候再說吧。」
2)注意力很難轉移。
根據孩子發展的年齡特點,3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很難轉移,比如孩子在看電視,媽媽打斷他讓去吃飯,他聽見了,但是卻沒有離開沙發。
媽媽過去把他拉到餐桌前,孩子嘴巴裡還在念叨動畫片裡的內容。
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剛才的注意力消退,或者有更吸引他的東西來轉移注意力。
幼兒園能吸引孩子的東西有很多,而這些遠比「拉便便」要有趣的多。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正在興高採烈地玩遊戲,想便便了?
不行,還想再玩一會兒。
直到終於憋不住,得請老師幫忙換褲子了。
3)內心的不安全感。
孩子剛上幼兒園,對環境不熟悉,導致孩子比較難便便。
我觀察過我家寶寶在幼兒園上廁所的表現,真是可愛又心酸:
幼兒園的馬桶在臺階上,她先在臺階下脫好褲子,然後扶著馬桶旁邊的欄杆,小心翼翼地邁上臺階,用雙手扶著地小便,小便完以後,趕緊起身扶著欄杆,費力地站起來,兩隻腳一點一點挪下臺階才提好褲子,回到活動室。
整個過程傳遞給我一個信息,她非常害怕掉進馬桶裡。
現在我們家裡大多是坐便馬桶,孩子使用蹲便馬桶的機會並不多,而且,「害怕掉進坑裡」好像是所有孩子都曾經有過的「可怕」想法。
因此,在這樣「不安全」的環境下,不想大便也在情理之中。
我們已經了解了孩子不愛在幼兒園便便的原因,那麼根據孩子的個性,有的放矢地制定解決策略,孩子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
方法一:帶著孩子了解「便便」。
進入「肛欲期」的孩子對「便便」很感興趣。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更多的信息,讓他了解便便是怎麼來的,什麼樣的便便是健康的,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一直憋著是不健康的。
方法二:調整孩子的作息,固定的時間拉便便。
因為玩,不想去「便便」的寶寶,我們可以通過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來告訴孩子到了上廁所的時間,現在該去便便了。
比如有的孩子排便時間特別規律,那麼我們可以把時間告訴孩子:「寶寶每天吃完晚飯就要便便,所以我們吃完飯以後就可以去衛生間蹲一會兒。」
有的孩子排便時間不是很規律,那麼我們可以幫助他規定一個如廁時間,比如提前告訴孩子,玩玩具半個小時,然後就是上廁所時間,到了時間就趕緊去衛生間。
同時,我們還可以引發孩子的興趣:「我今天很好奇你的小便是什麼顏色?你今天會拉出什麼形狀的便便?」
在大人的語言提醒下,孩子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轉移到排便上來。
慢慢自己就習慣了排便的時候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先上衛生間。
方法三:家長和老師幫助孩子熟悉衛生間。
對於孩子不熟悉的蹲便衛生間,我們大人需要給孩子安全感,給他支持。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示範這樣的衛生間應該怎麼蹲,腳應該放到哪裡,怎麼使勁。
剛開始孩子上衛生間的時候,可以問問他需不需要幫助,我們可以拉著他的手,鼓勵他排便,讓他慢慢放鬆心態。
家長可以多帶著孩子去商場等場所的公共衛生間積累經驗。
我的寶寶在我的鼓勵下,現在終於可以在幼兒園便便了,這對於她來說已經是不錯的進步。
如果家長們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講,幾個繪本推薦給你:
《是誰嗯嗯在我頭上》講的是一隻小鼴鼠頭上掉了一個便便,他想找到是誰嗯嗯在他頭上,於是他找了很多動物朋友,發現大家的臭臭長得都不一樣……這個故事主要是讓孩子了解便便不同的形狀,充分滿足孩子對便便好奇和想要觀察的需求。
《是誰嗯嗯在我頭上》
《憋不住了憋不住了,快要憋不住了》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小朋友在夢裡找廁所的故事,一個幽默的小故事讓孩子回憶「憋尿」這個感覺,家長可以適當引導,這樣的感覺不太好,應該及時上廁所。
《憋不住了憋不住了,快要憋不住了》
《子兒吐吐》講的是小豬胖臉把木瓜子兒全吃了,大家都以為他的頭上會長出一顆木瓜樹,結果卻變成了便便衝走了。故事裡充滿了想像和趣味性,告訴孩子大便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為什麼要便便。
《子兒吐吐》
當然,這類的繪本還有很多,能更容易的輔助我們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把知識傳達出來,讓孩子認識便便、了解便便。
他們熟悉了這個過程,就能比較「理性地」看待便便這件事,就會像「大孩子」一樣正常地便便了。
孩子適應新環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父母要相信孩子,給他們時間,站在身後,給他們充分的安全感就好。
-END-
策劃:M T
作者:娜 娜
編輯:番 薯
設計:昊 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