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雨!雨,一輪又一輪,中央氣象臺連續28天發布暴雨預警,持續降雨在話題熱搜榜上高居不下。
6月28日,重慶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也沒有躲過這場連綿的雨。典禮剛開始就下起了大雨。為縮短時間,考慮學子們的健康,校長張宗益將原本飽含深情、洋洋灑灑的致辭大幅刪減,用幾個小標題寄語畢業生。
「好雨知時節」,2000餘名畢業生身披雨衣在雨中聆聽了校長的「最後一課」,張宗益洪亮而激昂的聲音在大雨中顯得更加有穿透力,更為情真意切,這讓我們不禁想起在重大校園中響起的那些「歷史聲音」。
1928年10月12日,重慶菜園壩楊佳花園,首期預科兩個班級在此舉行開學儀式,重慶大學成立。四川王劉湘被推舉為首任校長,他發表了《重慶大學成立宣言》,第一個鏗鏘之聲在「重大」響起。
「人類之文野,國家之理亂,悉以人才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後事業日新,然後生機永暢。世界所以進化無疆,國家所以長存不敝,胥賴於此……則直賊夫人之子兼害於尓家,兇於尓國,今日現象已呈如此,凡具深識,能無隱憂?」
重慶大學第一推動人是時任巴縣議事會義長李揆安等,但若沒有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點頭和親力支持這事很難實現。劉湘不僅同意籌辦重大,還出任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提出「文化學術興衰關乎民族國家,重大不可不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劉湘發表的重慶大學成立宣言,就像他在盧溝橋事變後請纓抗日時慷慨陳詞一般鼓舞人心,就像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時的臨終遺囑一樣大義正氣。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等南方城市相繼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國土淪失,學子們一時對抗戰前途憂慮重重。12月下旬,周恩來由鄧穎超陪同,來到重大七七抗戰大禮堂做了《第二期抗戰形勢》的演講。
那天是星期天,但前來聽演講的人卻將禮堂擠得水洩不通,除重大師生外,還有許多工人和其它學校的青年。周恩來明確提出抗日戰爭已經由「第一期的敵進我退」進入到「相持、準備反攻」的第二階段,第三期「我進敵退,大反攻」階段也即將來臨。周恩來的演講使大家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前途和光明。
還有一個聲音也來自重慶大學,其在當時傳播和影響更大。1938年,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在重慶大學附近主持修建我國第一座35千瓦短波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這部電臺在珍珠港事件後成為盟軍在遠東惟一可利用的短波電臺,為時5年半的轟炸中,她每次都躲過劫難,「蛙聲」不斷,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日本人將這個無可奈何的電臺稱之為「重慶之蛙」,中國的不屈之聲也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傳到了全球,使其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豐碑。1945年,「重慶之蛙」第一個向全國同胞廣播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還有一個聲音,那是巨大的轟鳴聲,它一樣令人振奮。抗戰期間,重慶遭到日軍多次轟炸,師生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40級機電專業學生何其忱投筆從戎,成為屢建戰功的B-25型轟炸機機長。
抗日戰爭這場生命與死亡、和平與戰爭、光明與黑暗、文明與野蠻的決鬥,塑造了薪火相傳的重大精神,重大也成為一座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