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的一場少兒英語考試突然成了「網紅」,由於江浙滬地區考點遭「秒殺」,不少家長甚至帶著娃輾轉鄰省去趕考。這場考試報名為什麼這麼火爆?考了究竟有啥用呢?
少兒英語考試被「秒殺」 輾轉鄰省趕考
1月13號下午一點半,南京市民李女士坐在了電腦前,打開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的網站,準備給五年級的兒子報名。沒想到下午兩點報名時間剛到,頁面就跳出:名額已經滿。
廣州1.5秒搶空,上海20秒搶空,蘇州5.5秒,北京1.2秒……不到半個小時,北京、廣東、江浙滬等地考點名額全部被秒殺。一些家長只好退而求其次,輾轉搶鄰省的考試名額。李女士告訴記者:「我跟上海的朋友聊了一下,沒想到他們上海的孩子跑到我們南京來考試,我們南京的學生就被擠到合肥去考試了,就像網上傳說的這麼火爆,真的是帶動地區旅遊。」
證書還是「敲門磚」嗎? 學校回應沒用
今年4月13號即將進行的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為啥這麼火?一些學生家長透露,從去年開始,不少知名的學科競賽、杯賽被教育部門相繼取消或叫停,由於能考的證書變少了,導致這次劍橋英語考試出現扎堆報名的現象。在不少家長看來,多考一個證書,手裡就多了一塊「小升初」的敲門磚。「又沒有學區房,班級成績又不拔尖,那我靠什麼東西去讓孩子進好學校呢?我總歸要有一些能證明孩子能力的東西吧。」李女士無奈地說。
這樣「有考試就去試」真的可取嗎?記者諮詢了多所民辦初中的校長,校長們都表示,各類競賽獲獎證書將不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特別是在全面取消競賽的前提下,這些零星的比賽更沒有參考的價值。南京鼓樓實驗中學校長孫漢洲告訴記者:「我們嚴格按照教育廳的文件來,主要參考學生的成長手冊、成長腳印,對於各種競賽,我們一律不參考。家長把證書放進去,我們也不看,直接拿出來,重要的是面談,看孩子的綜合素質。」
「證書」對孩子的成長或許「弊大於利」
教育專家表示,無論是補課熱,還是赴外地趕考,都是家長的教育焦慮造成的,需要社會多方「根治」。家長們需要調整心態,將單一的預期,比如僅僅追求孩子成績好、進名校,轉向多元化的預期,而社會價值的認定也需要更加包容、多元。
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校長潘春雷表示:「拿了很多證書,這也是一種自我炫耀的方式,但是不是對孩子真正有益,這是個問號。過早把考試功利化,就會把他對知識、對生活,對很多問題的興趣可能抹殺了。家長應該更多地去思考教育的目的、目標,教育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樣你對很多問題就不一定是跟風或者人云亦云了。」
小升初不看簡歷、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種考試競賽、治理規範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給學生減負了。但是,因為義務教育階段資源不平衡導致家長確實存在對考試、培訓的需求。對此,專家表示,不僅僅要靠取消考試、治理培訓機構,最終還是要持續推進升學考試改革、義務教育資源進一步均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減負」。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18:30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我蘇網、荔枝新聞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黎明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