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來的徵服王威廉一世當了英格蘭國王,開創了英國的「諾曼王朝」。從此,英國的王朝就在這個基礎上往下傳承,直到現在,但現在的王朝叫「溫莎王朝」。威廉一世還是諾曼第公爵,治理的地方包括英法兩國大片領域。
諾曼王朝的幾任君王
威廉一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羅伯特、二兒子魯佛斯、小兒子亨利、小女兒阿黛拉。威廉一世死後,王位由二兒子繼承,即威廉二世。威廉二世綽號"紅臉威廉",他性格暴躁、打仗兇悍,但終生未娶,沒有子嗣;在他當國王期間,基本奠定了英格蘭收復甦格蘭的基礎;1100年,他在一次狩獵的過程中,詭異地死了,死於箭傷,也沒有查明是誰射的箭。
接替威廉二世的是威廉一世的小兒子、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史稱「亨利一世」。亨利一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國王,不過據說人品並不好。但在他當政時期,英格蘭收復了諾曼第和蘇格蘭。他有二個兒子和二個女兒,活下來的只有小女兒瑪蒂爾達。他對這個小女兒非常疼愛,打算把王位傳給她。1086年,亨利一世因為食物中毒而死,但是王位繼承出現了問題。
亨利一世死後,他的外甥、法國的布魯瓦伯爵的兒子史蒂芬跑來宣布繼承舅舅的王位,因為他母親是威廉一世的小女兒阿黛拉;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當然不同意,兩人就帶著軍隊打起來了,瑪蒂爾達失敗了;1153年,亨利一世的外孫、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已經長大成人,他率領軍隊登陸英格蘭,打敗了史蒂芬。畢竟是親戚,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史蒂芬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
1154年10月史蒂芬死了,亨利即位成為英格蘭國王,史稱「亨利二世」,開始了英國的「金雀花王朝」。實際上也叫「安茹王朝」。自此,統治英格蘭近百年的諾曼王朝被取代了。叫「金雀花王朝」是因為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喜歡在自己的帽子上插朵金雀花,叫「安茹王朝」是因為他們家的封地在法國西北部的安茹地區,他父親就是「安茹伯爵」。
亨利二世是一個渾身上下都是故事的國王。他給英格蘭帶來了統一和進步,也給英格蘭帶來了大片的法國土地,更給英格蘭帶來了百年的英法戰爭;他的婚姻奇特動人,他卻又四處留情,情人無數;他的兒子們個個豪橫,但對他都不很喜歡···總之,亨利二世是英國國王中的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今天主要講他。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
邱吉爾說:「亨利二世的偉大功績,就是他奠定了英國《習慣法》的基礎,後人只需在此上面添磚加瓦。它的圖案將有所變動,而外形卻總是維持不變的。」
亨利二世費盡周折好不容易接連班,當上了英格蘭國王。因為他又是法國的安茹公爵,當然地把法國一大片富饒的地區也帶到了英格蘭,這給法國和英國以後的百年戰爭埋下了隱患。英國就是個埋雷小能手,原來自古就有這個技能,還是給自己埋雷。
法國的安茹貴族很有名,很早前這個爵位是富爾克五世的,這夥計不是很安分,要出去闖蕩江湖,就把位置給了大兒子若弗魯瓦五世,自己跑到耶路撒冷,娶了耶路撒冷王鮑德溫二世的女兒梅麗桑德,養了好幾個有名的後代,他的孫子就是有名的鮑德溫四世,電影《天國王朝》裡的麻風病國王。按照那個時候歐洲貴族接班的法則,亨利二世是可以接鮑德溫四世的王位的。
按照邱吉爾的說法,亨利二世的最大功績就是制定了新法《習慣法》,又叫《普通法》。在這之前英格蘭在處理糾紛、判定罪與非罪,還是依據「神判法」,有點像跳大神搞迷信。比如把人扔到水裡,如果沉下去就是有罪、浮起來就是無罪;民事糾紛基本靠決鬥,誰贏誰有理,還有一個「決鬥法」。
面對這麼亂糟糟的社會情勢,亨利二世下決心改革,先從建章立制的司法改革入手,1163年,他開始制定新法,就是這部影響深遠的《習慣法》。這部法律體現了「法律來源於人民」的原則,確立了陪審團制度,擴大了王室法庭的權限,拓寬了進階貴族的通道,制約了大封建領主的特權,穩固了英格蘭王室的統治。
亨利二世在位期間,通過戰爭迫使愛爾蘭、威爾斯和蘇格蘭臣服。他又通過聯姻和對外戰爭,使英王控制的版圖空前擴大,除不列顛群島外,還佔領了歐洲大陸南起庇里牛斯山、北至法國大部分地區的廣闊疆域。
亨利二世花了4年時間,把英格蘭境內的貴族捋了個遍,確立了自己在王國中不可撼動的地位,他還恢復了對蘇格蘭和威爾斯的統治權,現在只剩下愛爾蘭好像還在掌控之外。實際上他早在1155年就有了攻打愛爾蘭的計劃,但因為剛剛上位,所以一時還沒有好的機會。
這一拖就到了1169年,他發動了對愛爾蘭威爾斯邊境地區的進攻,即使進攻,也是有一陣沒一陣的,因為亨利二世還有別的是要做,畢竟他是英格蘭國王,還是諾曼第公爵、阿基坦公爵和安茹伯爵,這些地方還有許多的事。因為在法國有著巨大的利益,亨利二世對自己封地附近的南特進行幹預,讓他弟弟傑弗裡當了這個地方的伯爵。
亨利二世還在英格蘭和教會發生了比較大的衝突,原因來自他的朋友、坎特伯雷大主教託馬斯·貝克特。這個主教當過財政部長,後來能當大主教,都是亨利二世對他照顧的原因,許多有修養的教士說他不適合當主教。但貝克特不這樣認為,他處處與國王作對,處處說自己是最適合當主教的人。不可避免的引起國王的不滿。
那個時候教士犯罪,都有宗教法庭審理,亨利二世從這裡入手報復主教,他在1164年宣布了一份王權高於教會的《克拉倫登憲章》,要求教士必須遵守世俗法律。貝克特為此和國王糾纏不清,一會同意、一會反對,後來乾脆跑到國外去了。
沒有主教在邊上,亨利二世清靜不少,但沒想到幾年後這傢伙又回來了,還是一如既往地和國王對著幹,甚至幹涉國王的王子加冕問題。亨利二世是真的煩不勝煩,他對自己的身邊騎士說:沒有人能讓我擺脫這個不安分的教士嗎?國王的話,騎士當然了解,沒幾天,這個愚蠢的教士就在教堂裡被刺殺了。但是亨利二世和教會的關係也徹底破裂。後來還是國王赤身向教皇請罪了事。
亨利二世的懺悔
亨利二世有四個兒子,他計劃大兒子亨利繼承遺產,即安茹、諾曼第和英格蘭;二兒子理察繼承王后的遺產,也就是阿基坦伯爵,這是一個法國南部的大區;三兒子傑弗裡將獲得布列塔尼;小兒子約翰獲得愛爾蘭。沒想到大兒子亨利於1183年不幸死了,三兒子傑弗裡也死於1186年,這讓老國王難受萬分,他又不喜歡強勢的老二理察,偏愛小兒子約翰。
實際上幾個兒子和王后關係很好,對亨利二世不好,主要因為亨利二世喜歡在外面找情人,好像還有不少私生子。王后對這些兒子抱怨國王,引起了王子們的反感,他們在後期不斷的造老國王的反,搞得老國王苦惱不堪,於1189年7月鬱悶地死去。
他娶了「歐洲中世紀最強的女人」——阿基坦的埃莉諾」,她擁有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大片領土和財富的唯一的繼承權、「法國第一富婆」、「法國皇后」、「英國皇后」、「獅心王理查一世和失地王約翰的母親「、」法國皇太后「、'歐洲皇家祖母」。
亨利二世的王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她是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的女兒埃利諾,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她比亨利二世大了12歲。一開始她是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王后,因為生不出兒子,1150年和國王離婚了。
緊接著她就嫁給了小自己12歲的諾曼第公爵亨利二世,亨利二世當了英格蘭國王后,她自然從法國皇后變成了英國皇后。說到底她就是個皇后的命。並且當了英國皇后,她接二連三地給亨利二世生了四個兒子,路易七世不知道會不會經常在廁所裡偷哭。
國王的老婆不愁嫁
實際上路易七世就是個奇葩,他從小的願望是當個大主教,從來就不想當國王,所以他在皇家修道院裡學習教義、神誡特別用心。但是,他哥哥菲利普卻早早死了,接班當國王成了他不能改變的命運。沒法子,在他父親的安排下,他只好一萬個不情願地接下這法蘭西帝國的王位;更讓他難受的是還要結婚生孩子,這讓他痛苦萬分。因為他是個禁慾的人,這男歡女愛在他那裡是邪惡的、骯髒的。
1132年,路易七世和與他同歲的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的女兒埃利諾結婚了,埃利諾家裡顯貴巨富,又美若天仙,但這個一心想當主教、堅持禁慾的國王卻痛苦萬分。但是作為國王,他又要為家族生出接班人才能算完成任務。可憐的路易每次和年輕貌美的王后同房都痛苦不堪,每次事畢他都到上帝像前痛哭流涕地懺悔,還要上帝保佑,讓皇后趕快生個兒子,這樣他就不用再進皇后的臥室。
但是,上帝好像偏要折磨他,結婚七年,路易懺悔哭求了無數回,皇后才生了個女兒;路易只能捏著鼻子,接著和皇后研究怎麼才能生兒子。每次研究完,路易還是要痛哭、懺悔、求兒子。1150年,埃莉諾皇后又懷孕了,又生了個女兒。路易七世不幹了,堅決要求離婚。終於,這段19年的王室奇葩婚姻走到了盡頭。
禁慾的路易七世
皇后也沒有任何留戀,實際上她也受夠了路易七世的怪癖。在十字軍東徵時,她就和別人傳出許多事,讓路易七世妒火中燒。在王宮裡,她早就對那個常常進宮的十七、八歲的諾曼第公爵、安茹伯爵產生了興趣,兩人眉目傳情很久了,年齡不是問題。她還被這個少年推到在床上過,那是幸福的時刻。
離婚後的皇后火速嫁給了19歲的亨利二世,她雖然比亨利二世大了一輪,可她帶給了亨利二世富饒的阿基坦公國和阿基坦公爵的爵位。這時的路易七世緩過神來,這富饒遼闊的阿基坦公國可不能丟。他向亨利二世宣戰。亨利二世雖然年輕,還沒有當上英格蘭國王,但也不是好惹的,正是年輕氣盛火氣大的歲數,一頓猛打,把路易七世打得丟盔棄甲。更讓路易七世受不了的是,皇后嫁給這個小夥子後,接二連三地生下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這下尷尬了,當時離婚時,路易七世的理由就是皇后生不出兒子。
亨利二世雖然娶了埃莉諾,他在外面可從來沒閒著,有許多的情人相好。儘管埃莉諾很強悍,但她對這個小自己12歲的丈夫很寬容,還幫助撫養亨利二世不斷出現的私生子。到1166年12月,埃莉諾生下了她和亨利二世的第八個孩子約翰後,她與亨利二世實際就是分居狀態。好在埃莉諾自己就有公爵頭銜,有自己的領地和宮殿,她也有大把的追求者,所以她的生活裡從來不缺詩和遠方。
埃莉諾王后
其實埃莉諾王后是有底線的,畢竟國王娶她時,自己已經徐娘半老,所以國王花心她能原諒,玩唄,誰沒玩過似的。但是動了真情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王后當年在耶路撒冷對武士雷蒙德動了真情,差點踹了路易七世和武士雷蒙德私奔。所以王后時刻注意著,國王玩再多的女人都沒有關係,生了私生子也可以幫著撫養,但不能動真情,這是底線。
偏偏有個叫羅莎蒙德的女孩讓亨利二世動了真情,她是國王手下一個騎士的女兒,據說是通情達理、多才多藝還風情萬種。當然,如果不是美麗加優先,國王也不會愛上她。1165年到1174年這十年間,每當埃莉諾王后不在英國的時候,亨利二世就會在各種場合帶上羅莎蒙德,儼然女主人的樣子,這讓王后很不爽。她找來幾個兒子,向他們傾訴國王的花心和這麼多年的種種。這些兒子本來就和王后關係好,一下子就炸了,一個個要找亨利二世理論。
亨利二世與幾個兒子關係不好,很大原因來自於此。羅莎蒙德在社會壓力下,到修道院當修女去了,如同我國出家當尼姑,後來不明原因死在了修道院。埃莉諾王后與兒子一起反對亨利二世,亨利二世一氣之下,把埃莉諾王后逮住關了起來。不過說時關,實際上就是軟禁。為了不讓幾個兒子找到王后,國王不停地變換地點。這一關就是十五年,直到1189年亨利二世去世。
無疑,埃莉諾王后是個成功的女人,她當了兩個國家的王后,養的兒子先後擔任英格蘭國王。她一生歷盡大風大浪,1204年4月,83歲的王后終於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愛恨交織的一生。實際上,她對這個比自己小12歲的丈夫還是比較愛的,雖然他把自己關了15年。
埃莉諾王后被埋葬在她的丈夫亨利二世和她的兒子理察一世中間,她死後還被兩個愛她的偉大國王包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