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偶爾打孩子一次很管用,打多了反而沒用?原因很簡單

2020-08-11 小屁孩兒

文|文兒


一般孩子做錯了事情,嚴格的家長都會採取一些懲罰措施,讓孩子長長記性,下次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就比如,把孩子「打一頓」,就是家長最常用的,懲罰孩子的手段。但是,有家長可能也發現了,你偶爾打孩子一頓,效果很好,孩子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更懂得約束自己。如果打孩子打多了,孩子就有了「免疫力」,打反而沒用了。


昨天,朋友談到孩子的教育,就提到了這個問題。她家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拿著沒有及格的成績單回家時,被他爸爸狠狠打了一頓,並對他提了要求,說不要再拿著這樣丟人的成績單回家。結果孩子第二次考試就進步了,考了70多分。孩子爸爸見打孩子管用,之後每次孩子的成績考得不好,都會打他一頓。結果,還沒一年,他們就發現孩子考試沒考好,再打他已經沒用了。孩子還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這是為什麼?

孩子因為挨打太多,對自己產生了不自信,沒有動力去改正

孩子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家長幫他找到原因,讓他知道問題在哪兒,然後再帶著他去改正它,這才是幫助孩子提高的正確方法。孩子知錯改錯,還有家長的鼓勵,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如果孩子犯錯誤,家長是二話不說地把他打一頓,孩子做錯事情的挫敗感,再加上家長對他肉體上的懲罰,可能會暫時激起孩子的勝負欲,孩子努力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但是,孩子每次犯錯誤,家長都把他「打一頓」,孩子承受太多肉體上的痛苦,就會認為自己很差勁,變得更加不自信,更沒有動力去改正了。

打孩子,確實能夠對孩子產生震懾作用,讓他警醒起來,少犯錯誤。但是,頻繁地打孩子,孩子總是被強大的勢力壓迫著,提醒著他的失敗,對孩子來說自信心就會被挫傷,沒有動力去改正錯誤,家長打他就不會有用了。


孩子犯錯誤,挨打讓他抵消了心裡的內疚感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者李玫瑾教授,曾經有提到過,孩子犯錯誤家長不要動手打他,原本孩子犯錯了,他心裡已經夠難受的了,家長第一時間打他,孩子就會認為「我已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以後他不會去花費心思反思總結自己的過錯,還會破罐子破摔地認為,「大不了你再打我一頓」。

只要家長動手打孩子,哪怕是家長是為了孩子著想,在孩子的心裡,你也是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充當著懲罰他的角色。孩子挨打了,他心裡的內疚感反而會減輕,變得更加不思己過,家長以後打他也沒有用了。


孩子頻繁挨打,心理壓力大,沒有精力去改正錯誤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也發現了,有的時候越嚴厲,孩子越迷糊。就拿輔導孩子寫作業來說,你耐心地教導孩子,孩子還能聽進去一二,但是你著急了,開始斥責他笨等等,孩子的腦袋立馬變「漿糊」,根本不知道怎麼思考了。這是因為孩子心理壓力太大,沒有精力去思考自己哪裡錯了,怎麼去改正。家長打孩子也一樣,偶爾打孩子一次,孩子自己還能調整心態,改正錯誤。家長頻繁地打孩子,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已經無暇去改正錯誤。所以家長打反而沒用了。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為啥寶寶哄著睡得慢,打一頓反而入睡快?知道原因後再也不打了
    導讀:為啥寶寶哄著睡得慢,打一頓反而入睡快?知道原因後再也不打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啥寶寶哄著睡得慢,打一頓反而入睡快?知道原因後再也不打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吼沒用,打還樂,為啥你的批評不管用?7大前提3個底線得摸清
    吼沒用,打還樂,該怎么正確批評呢?」小編膨脹了——和娃鬥智鬥勇多年,身經百戰如我,總結了一套「小·接地氣·有乾貨·不吼不叫·編的批娃與自我批評大典」,希望能幫到在崩潰邊緣瘋狂試探的孩子爸、孩子媽。試試放低音量,用溫柔但堅定的語氣,反而更易引起孩子注意。
  • 孩子遊戲成癮,成績一落千丈?父母不打不罵,孩子反而愛上學習
    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比較貪玩,家長不要總是看到孩子玩就焦急上火。即便是你發再大的脾氣也沒用,因為孩子愛玩是天性。
  • 為啥老司機轉彎時不打轉向燈?原因有三個,每一個都不簡單
    只有經過一次又一次考試,並且全部通過之後才可以拿到駕照。當我們真正開車上路時,發現跟在駕校裡練車一點都不一樣,練車的時候,教練經常告訴我們變道、超車之前要先打轉向燈。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老司機轉彎時都不打轉向燈,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過來人就說原因有三個,每一個都不簡單。
  • 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
    一次和網友們閒聊,網友A說:「小區裡一個認識的女孩兒因做作業問題,被媽媽打了四巴掌,據說臉都被打黑了。在外人看來,女孩兒還比較乖巧優秀。」網友B反駁說:「不能打孩子,棍棒出孝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當然多數網友表示自己也會打,不過多以嚇唬為主。前不久娃兒爸陪我去推拿治頭痛,按摩大姐閒聊中說她左耳朵聽力不好,因為小時候經常被媽媽用右手打左臉。
  • 為啥孩子生病吃「黃桃罐頭」就見好?3點原因很真實,寶媽:管用
    現在的我們大多都已經為人父母,當孩子有些難受不舒服的時候,你會不會拿出「黃桃罐頭」這個神器,來讓寶寶重新煥發活力呢?為啥孩子一不小心生病,老人就愛買「黃桃罐頭」給他們吃呢?3歲的睿睿可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但最近睿睿一直感覺有些「打蔫」,倒也不是什麼大病,但媽媽能明顯感覺到孩子的食慾不是很好,不像之前那麼有精神有活力了。
  • 孩子越被打越不怕打?其實打孩子無關「力度」,而在於打「心態」
    很多父母發現以前孩子不聽話只要打一頓就會變得乖乖聽話,但是現在這樣做行不通了,不管怎麼打怎麼罵孩子,孩子倔得跟一頭牛一樣屢教不改。越打反而越不怕被打,一樣明知故犯。1.注意孩子的年紀,年紀太小不宜打罵不要打罵2歲內和6歲後孩子。孩子在2歲前並沒有形成完善的規則意識,很多時候孩子調皮是因為他們的喜好而已,這個時候對孩子進行打罵的話不僅沒有作用,反而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影響。
  • 小孩子從幾歲開始可以打?不會留下心理陰影?純粹是為了教育?
    女孩的青春期一般在10歲到12歲開始,男孩的青春期一般在12歲到14歲開始,可以簡單理解為女孩從10歲就不要打了,男孩從12歲就不要打了。就現實生活中來說,哪個為人父母的沒打過孩子一下?哪個孩子又從小打到沒有挨過一次爸媽的打?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可以忽略。所以說打孩子的管教方式無論你承認它有沒有必要,它在現實生活中是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存在的(各位莫挑剔嚴謹性)。百分之百的概率存在的一件事,你說他沒必要就屬於胡說了。雖然我前面說打孩子的管教方式即有用又必要。但並不是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去打孩子就行了。
  • 孩子犯錯,怎樣教育不打不罵又管用?秘訣看這裡
    孩子犯錯,怎樣教育不打不罵又管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文·馬歇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麼好時,我們不會怪花,而是從自己的種植等方面尋找原因。孩子犯錯,怎樣教育不打不罵又管用很多父母選擇懲罰孩子的方式是打、罵孩子,用這種體罰羞辱孩子。
  • 孩子發燒必打抗生素 這是愛孩子嗎?
    【熱議】  孩子發燒必打抗生素  「寶葫蘆的秘密」說:到醫院後,醫生一定會讓打點滴。我提出不打,結果醫生立刻說「那你籤個單,說明後果自負」,讓我們這些不是醫生的人怎麼辦?「簡單生活樂趣多多」說:堅決反對打針!現在寶寶每次生病俺都帶他看中醫。
  • 打孩子屁股、打手心都是家庭暴力?超過七成家長表示打過孩子
    在工作、生活壓力下的父母,有時容易遷怒於子女,一件簡單的小事往往用暴力的方式實施「家教」。時值「六·一」兒童節之際,關於針對兒童的「家暴」話題,本報記者走街訪巷,又通過QQ群和微信朋友圈對127人進行了採訪調查。記者調查:超七成受訪者打過孩子對於是否打過孩子?超過七成受訪家長表示自己打過孩子。
  • 糖尿病人打胰島素,為啥有人每天打一次,有人卻要打兩次或四次?
    在一場糖尿病友交流會上,幾位採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發現,每個人注射胰島素的次數都不一樣,有人一天打一次,有人每天打兩次,還有的每天要打四次,這是為啥?要講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人體中的胰島素是如何來降血糖的。
  • 教育孩子3個有效方法,廈門網友:管用,不打不罵也能讓他聽話
    說教多了孩子會變得「左耳進右耳出」;威脅多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厚臉皮」;吼罵多了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什麼樣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傷害孩子呢?本文分享一個簡單有效心理學妙招,供爸媽們參考。「沒辦法,對孩子太溫柔,他反而越得寸進尺」,這是多數家長在教育不聽話孩子時常有的心態。這幾個家長們常見的方法,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曾用過。
  • 孩子不聽話就打屁股嗎?家長要留心,打屁股的7種危害
    打屁股是一個廣受爭議的話題,大多數專家建議不要體罰,但一些家長認為打屁股是一種有效的管教策略。一些家長承認,他們偶爾會打孩子屁股,尤其是當他們感到壓力過大時,無論他們屬於哪個陣營,所有的父母都需要知道並仔細考慮體罰的潛在後果,包括打屁股。
  • 3歲前孩子只要犯這些錯誤,狠下心該打就打,否則就是在害孩子
    珍珍的兒子今年剛三歲,這孩子平時很聽話,可是近來從學校回來總有說不完的話,而且小眼神總是飄飄忽忽的,珍珍感覺有點不對勁。於是珍珍開始盤問兒子,兒子說在學校被其他小朋友打了,珍珍十分生氣於是就到學校詢問。
  • 女孩被家長罰跪雪地3小時,日本立法「打屁股」、「不讓吃晚飯」都算體罰,孩子不聽話你會打孩子嗎?
    此外立法還列舉了體罰的例子:「不給晚飯吃」、「打屁股」、「讓孩子長時間跪坐」等都屬於違法。關於這項「立法」,網友也眾說紛紜:小時候被父母打耳光罰下跪三天兩頭打罵,現在長大了再無法與父母親近。體罰孩子是最簡單粗暴低效率高風險的管教孩子方式。雖然我已經不是小孩,那我依然支持這部法律,暴力如果可以解決問題,我們要教育幹什麼?
  • 大學為啥寧願把飯菜倒掉,也不給學生多打?原來「另有深意」
    吐槽最多是莫過於食堂阿姨手抖,看著香噴噴的肉抖掉了,心都碎了一地,可是有的同學發現,阿姨手抖並不是因為飯菜量不足,相反,晚餐結束後,還有很多剩餘,最後都扔掉了,看著特別可惜,為啥寧願倒掉,也不捨得給學生多打呢?背後原因很多人不知道。大學為啥寧願把飯菜倒掉,也不給學生多打?
  • 我沒挨過父母一次打也沒挨過一次罵|如何扭轉非打即罵的親子關係
    二、打罵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終身難愈尹建莉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女孩因為偶然的一次尿床而被父母羞辱:「你兩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反而還尿床,越活越倒退了。」我內心清楚,最開始一定沒那麼順利,他肯定會貪玩不想按時洗漱,於是提醒自己耐心一些,多叫上幾遍。有了心理建設,前面過度得很好。但有一天我在忙,老公負責去叫,暴脾氣的老公叫了幾遍沒用,就生氣地罵了兒子,然後回家讓我去叫。沒想到調皮的兒子偷偷跟在了爸爸後面,等爸爸一進門,他就從門外把門給鎖上了。我們被鎖在了屋內,兒子在屋外得意地笑,任我們好言相勸還是聲色俱厲,兒子都不為所動。
  • 打嘴巴、扯頭髮、戳眼睛,為什麼總是「攻擊」媽媽?原因讓人無奈
    偶爾一兩次還覺得小孩子可愛,次數一多了難免心裡犯嘀咕,「這孩子是不是上輩子跟我有仇哇?怎麼下手這麼狠呢?」這件事是在我當媽後,有一次被小錦鯉打了嘴巴時我媽才說給我聽的。也是那一瞬間我對女兒呼我時的一絲絲怨念也消失了。
  • 父母不打不罵反而養出熊孩子,莫非「溫柔而堅定」是育兒毒雞湯?
    正因為看到有的父母不打不罵,養出了熊孩子,所以一些家長說,「不打不罵,溫柔而堅定」就是一碗育兒毒雞湯,千萬不能信,孩子該打還是要打才管用!生活中的確有不少不打不罵的父母反而養出了熊孩子,但是,這並不是「溫柔而堅定」的教育理念有問題,而是家長對這種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在具體執行中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