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挨過父母一次打也沒挨過一次罵|如何扭轉非打即罵的親子關係

2020-09-05 希凝

文/希凝

「我沒挨過父母一次打,也沒挨過一次罵,要十塊錢,給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選擇,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對,也絕不幹涉。」武志紅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升級版)的序中這樣寫道。

看到這裡,我的內心波動很大,沒有被父母打罵過的童年,讓人何其羨慕!但也十分明白,這種家庭簡直鳳毛麟角。大多數人的童年,多多少少都會被父母或打或罵,或被冷暴力對待過。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所以我們覺得正常。

但這兩天看到的一個家庭暴力事件卻讓我刷新了認知,三個女童被一名男性家長用衣架追著打,衣架落在了孩子們身上的每個角落,衣架每次落下與空氣摩擦產生的「呼呼」聲,足以說明力度之大、手法之殘忍,讓人心痛之餘也憤懣難忍。

可想而知,被這樣對待過的孩子,對父母還有什麼感情可言?她們那小小的內心世界得裝了多少驚恐與不安?

為什麼不能打罵孩子?

一、打得越狠,孩子長大後就會離得越遠

在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因家庭暴力想要與父母斷絕關係的高贊回答,講的是一個男孩童年遭受了來自父母頻繁且殘忍的家庭暴力,長大後上了大學仍無法走出痛苦的童年陰影,於是想到與父母斷絕關係來修復自己的後半生。

他的父母是怎樣做的呢,他們會把工作中遭遇的一切不順發洩到他身上。

父親的招式就是毒打,比如抽耳光、用皮帶抽打、用啤酒瓶砸、用凳子砸、用瓷碗砸、用皮鞋抽、用棍子打……無所不用其極;母親的招式就是語言暴力,讓下跪,然後絮絮叨叨地教育一整天,比如:

「我養你這個兒如何如何艱辛,你怎麼這麼忤逆不孝。」

「不聽話爸媽就打死你。」

「別人家的孩子都聽話,你怎麼這麼做不到。」等等。

當然如果不認真跪著不認真聽,同樣會挨打。

這對奉行棍棒教育的父母,固執地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可是真的好了嗎?恐怕只是表象,孩子只是暫時反抗不了才做了屈服,以後的日子這些錯會照犯不誤。

這個孩子長大後說:「我不是,也不想做一個殘忍的人,但是為了讓我自己的生活更好一點我不會吝嗇付出任何代價。我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冷酷,也做好了剖筋斷骨的決絕。只要那兩個被我稱為父母的人從我生活消失,這樣我快快樂樂過完下輩子是沒問題的。」

這是我們想要的親子關係嗎?恐怕不是。這跟前面提到的三個女童被打的事件如出一轍,父母打得越狠,孩子長大後就會離得越遠。

孩子在父母身上體會不到的愛,自會有其它東西取代,而父母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痛苦,孩子成年後會一併還回來。我想,這不是任何一個父母想要的結果。

二、打罵給孩子帶來的身心傷害終身難愈

尹建莉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女孩因為偶然的一次尿床而被父母羞辱:「你兩歲就不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反而還尿床,越活越倒退了。」因著羞愧,女孩在擔心晚上會尿床的心理之下,害怕得不敢入睡,好不容易睡著,結果因為緊張的心理,再次尿床。於是父母更為震怒,羞辱的同時還威脅她,再尿床就對她不客氣了。

女孩恐慌極了,在父母給她貼上「尿床」的標籤後,又在自我暗示的心理之下,果真開始了此後的尿床之路,同時也在父母的羞辱打罵之下慢慢長大。

女孩一直認為尿床是她的生理病症,雖然一直在治,卻怎麼都治不好。直到上大學後她才意識到,這是父母的羞辱和打罵造成的心理問題,雖然後來無意識地通過向父母宣洩、爆發多年的情緒,這個困擾她二十來年的「毛病」總算開始慢慢好轉,但她自卑的性格因長期的壓抑已然形成。而身邊的人都知道她有這個「毛病」,她活不出自我,一直單身。

於是她在三十多歲時輾轉外地,想用新環境療愈自己,卻發現仍無濟於事。因為內心的脆弱,她會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崩潰,甚至自殺過幾次。直到後來她信仰了一種宗教,才讓她稍微有了些生存下去的動力。

四十歲時她找到尹建莉老師(教育學者),她說,宗教是唯一讓她感覺安慰並有所寄託的東西。雖然現在不會再去自殺,但想到即便活到60歲自然去世,還要活將近20年,就覺得這實在太長了,太難熬了,不知道該如何撐過去。

把活著當成一種煎熬,多麼悲哀!女孩的父母因無知的羞辱打罵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終身難愈的心理創傷,不僅毀掉了本該有的親子關係,還毀掉了孩子的一生,這又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如何扭轉非打即罵的親子關係,去享受正常的親子時光呢?

先請大家看看最近發生在我們和孩子身上的事情。

今年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出門玩,兒子和鄰居小妹妹就玩到了一塊兒,倆個小朋友非常要好,天天膩在一起不是在你家就是在我家。沒開學時,我們沒怎麼管他,都會玩到10點左右再洗漱睡覺。後面幼兒園開學了,我就要求他8點半回家洗澡,9點半準備上床睡覺(兒子6歲,從5歲開始自己洗澡,從準備到洗完大概30分鐘,剩下30分鐘做其它洗漱工作)。

我內心清楚,最開始一定沒那麼順利,他肯定會貪玩不想按時洗漱,於是提醒自己耐心一些,多叫上幾遍。有了心理建設,前面過度得很好。但有一天我在忙,老公負責去叫,暴脾氣的老公叫了幾遍沒用,就生氣地罵了兒子,然後回家讓我去叫。

沒想到調皮的兒子偷偷跟在了爸爸後面,等爸爸一進門,他就從門外把門給鎖上了。我們被鎖在了屋內,兒子在屋外得意地笑,任我們好言相勸還是聲色俱厲,兒子都不為所動。

看到這裡,大家是什麼心情呢?

作為忙碌的父母,白天已身心俱疲,晚上還要被「熊娃」這般捉弄,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老公的火氣很快被點著了,揚言「你再不開門,我會揍扁你!」話音剛落,兒子一溜煙就又跑到了鄰居妹妹家。

最後沒轍了,只好打電話叫正在外面散步的公公回來開門,然後兒子被老公提回來「狠狠地」揍了一頓(用兒童衣架在腿部打了兩下,因衣架是雙股的,就留下了4條輕微痕跡,過後也特別心疼)。我有在別的文章說明,從3歲過後我就沒打過兒子了,老公也被我影響,很少再動手打過他。但這一次我也被氣著了,開始沒有阻止,被打的第二下,兒子一聲「媽媽」就痛得跳到了我身上,我才用眼神暗示老公停了手。

我知道老公是理智的,他下手有分寸,不輕不重,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尹建莉說過,凡通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解決。

當然我也一直刻意在這樣做,並且效果很好。但針對這次的事件,我深刻地明白,當時的我們只是缺乏耐心。

一、孩子的問題,先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薩提亞說,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讓家長自我反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就算是成年人,也會認知有限。「我吃過的鹽比孩子走過的路都多,孩子犯錯,肯定是他自己的問題,難道還會是我的問題不成?」

就像我們家的這個案例,老公認為這全是兒子的問題,他自己沒問題。其實細細回顧,這還真的是大人的問題。

問題在哪?

  1. 兒子被激起了反抗心理。叫了兒子幾遍不聽,老公的責罵激起了兒子的反抗行為——將我們鎖在屋內。
  2. 我們失去了理智和耐心。被鎖在屋內的我們,好言相勸了兩句就沒了耐心,開始嚴厲批評,孩子是越批評,就越跟我們對著幹的啊。
  3. 不該威脅,「你再不開門,我會揍扁你!」兒子聽了直接走人,他才不顧後果,他還只是一個6歲的小屁孩啊。

一分析就清楚了,很明顯,是我們大人的這三個問題,才引發了孩子的後續一切問題。

如果家長不反省,就會用主觀原因為孩子下定義:是他不聽話我才生氣罵他的,是他鎖了門我才打他的,我沒有問題。

所以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在觀察的同時也要好好反省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再來解決。

二、學會向孩子道歉

怎麼解決?那就為自己的問題跟孩子道歉啊

再接著上面的案例分析,比如後面門被公公打開後,我們可以先不著急揍他,而是在第一時間為上面分析的三個問題跟他道歉,「兒子,對不起,爸爸不該罵你,更不該打你,我是因為太生氣了沒忍住才動的手,你能原諒我嗎?」。

孩子很純真,又都愛父母,我相信,當他看到父母真誠地跟他道歉時,他一定會意識到自己也有問題,這樣事情不就好解決多了嗎?這也是難得的親子交流時光,親子間說說心裡話,不愉快的氛圍很快就能煙消雲散。

三、不打不罵,也要循序漸進

習慣了打罵孩子的家長,可適當循序漸進地改,只要有分寸,偶爾打一兩次不要緊。不要想一下子改掉,一口吃不成個大胖子。

以我老公為例,兒子3、4歲時,他認為孩子不聽話就得打,我的勸阻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我不死心,每次必勸,他有時也會顧及我忍住不打,有時實在忍不住要打,我不會強求,但會要求他只能打小腿,不準打頭部(包括臉)、屁股或其它地方。

一切改變都要有個過程,不管是自己還是伴侶,報以理解的態度,才會進步更快。

「小心我揍你!」是老公以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後來就慢慢成了「小心我揍你哦!」這句口頭禪,而且一年也揍不了兩次。

四、觀察別人打罵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激起內心對孩子的保護欲

人一般都有這種心理,自己打孩子,感覺不痛不癢,看別人打孩子,就會有一種心疼的感覺,甚至會激起內心對孩子的保護欲望。

有一次無意中發現了老公就有這種心理,後面我就更多地往這方面去無意識地引導他(如果有意去做,他會抗拒的)。比如當看到其他父母打罵孩子時,就讓他去注意孩子的感受,他當然會感到不忍心。

當我們觀察完整個過程,我就會像聊天一樣分別把父母和孩子的問題剖析出來,什麼因造成什麼果。最後得出結論:孩子是天真無邪的,很多問題真的是大人自己的問題。

這個觀察可以和伴侶一起做,也可以自己單獨做。不一定得找身邊的例子,如今網絡發達,這樣的案例常常不請自來。每當我看了打罵孩子的視頻,內心雖不忍,卻還是會看完並分析然後分享給老公,這樣做的目的是堅定我不打罵孩子的決心,同時影響老公。相信我,真的有用。

如果伴侶一時還接受不了改變,那麼就自己先改變,這也是我的心得。我是從兒子三歲後開始改變的教育觀念,不打不罵,給他尊重和自由。老公當然最開始並不認同,常常冷嘲熱諷,但孩子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證據,他不得不服。

寫在最後

用心觀察的家長其實不難發現,每次對孩子打罵過後並起不了關鍵作用,孩子下次還是會照犯,而家長下手也會越來越狠,就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不但自己氣得不得了,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與其這樣,還不如轉變一下,去嘗試嘗試新的方法呢。

我是頭條育兒領域創作者希凝,歡迎關注!

最近頻頻發生孩子被殘忍家暴的事件,聞者揪心,但還是逼著自己去分析面對。畢竟社會的進步得裹挾著這些負面消息,只有當我們直面它們,才知道如何規避,才能避免成為這樣的父母。

僅以此文獻給那些想改變自己卻有心無力的家長們,願我們都能和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親子時光!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做父母的,沒有哪個真的想打孩子,無奈孩子折騰起來是真氣人。不管怎麼說就是不聽,到最後忍無可忍就是一頓胖揍,孩子立刻消停下來了,也不犯錯了。相比於其它教育方式,的確是立竿見影。有了敬畏以後孩子就不敢再犯錯,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會出現打罵父母的行為。棍棒教育雖然不可取,但有時候也會發揮不錯的教育效果,其中的關鍵就是看家長怎麼「打」。
  • 由國際不打小孩日說起,你還記得童年挨過的打麼?
    要是早知有這個節日,我豈能挨這些打?我們說的打小孩,範圍是家長打小孩,老師打學生。這在過去是很常見的現象。小孩多可愛啊,但是打小孩也普遍存在啊。試問,有哪個小孩沒有被自己的父母揍過啊。網絡上曾經傳過一句真理名言,那就是今天你捨不得打你的娃,明天你的娃就會遭到社會的毒打。
  • 女神舒淇自曝童年:「被父母毒打,被罵長得醜,看到父母就想逃」
    一、「我害怕父母,我沒有童年」1976年,小小的舒淇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當時媽媽只有18歲,看著非常稚嫩。用舒淇的話說:「這是一個小孩,生了小小孩!」由於媽媽年齡較小,既沒有養活自己的本事,也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養育孩子,再加上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因而一家子人都指望舒淇爸爸掙錢養家,家裡的生活環境很拮据。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大,父母經常會爆發矛盾,甚至稍不如意就會對著舒淇發脾氣,輕則言語辱罵,重則暴打一頓。
  • 挨過打的孩子,害怕父母打這幾個部位,除了很疼之外內心也會受挫
    相信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挨過打,只不過有的父母說是打,其實對於孩子下手很輕,既起到了懲戒的作用,也讓孩子記住了錯誤,但有的父母脾氣暴躁,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管不顧,脾氣上來了,經常會下手很重,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下手太重而傷了自己的孩子。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這種父母不喜歡我所以打我的心理傷害是很深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童年的噩夢,並且讓孩子可能會從小就缺乏安全感,長大以後也很難消失。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則不會產生心理傷害,自然也不存在父母不愛我的思想,這種孩子長大以後會比較自信。
  • 粉絲:怕是沒挨過打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網紅這個職業吧?也有很多人對網紅們都十分的關注。今天小編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也是與一位網紅有關,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看一下小豬先生深夜吃麵條,誰注意他拿筷子的方式?粉絲:怕是沒挨過打?
  • 關於「教鞭」:那些年我們挨過的打
    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材壞又名「那些年,我們挨過的打」83年我上小學二年級,班主任換成了以嚴著稱的黃老師,九月份開學報導的時候不止一個家長對黃老師說:我一直不知道黃老師每次拍醒沉睡的同學為什麼要這麼說,是覺得這些小孩子在夢裡夢見自己的父母了嗎?老師對學生的體罰,到我小學五年級後突然消失不見,不知何故。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家長覺得打孩子不過是一種教育手段,並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據統計,90%的孩子小時候都被父母打過。很多孩子提起童年陰影都是被父母痛揍的經歷,並且這個陰影有可能伴隨著他們一生,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 挨父母打對人生的影響有多大
    跟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她小時候挨父母的打如家常便飯。跪在搓衣板上寫作業不準吃飯,父母隨手抄起瓢打她頭上能把瓢都打碎,吃飯看了電視飯碗直接打她臉上,冬天為了方便打她會趁她睡覺時衣服輕薄用衣架抽……太多太多了。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以前的孩子是被父母打出來的,現在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寵出來的,隨著時代的進步,曾經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也都得到了摒棄,其中就包括棍棒教育。現如今,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被孩子氣的半死,但不管怎樣,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都不會動手去打,父母更喜歡用語言去教育。
  • 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別再自欺欺人
    試問我們現在的成年人,有誰認為自己小時候挨的打是理所當然的?我相信一個從沒挨過打的成年人,現在的內心肯定是自信且自豪的,就從未被父母打的這一點,會覺得自己從小是被肯定的,懂事的,自己擁有溫柔有愛的父母。 打孩子體現的其實是父母的無可奈何父母對生活的無能為力,對孩子頑皮的無可奈何,所以只能打罵。
  •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理念,建議父母看看!
    在視頻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理念。她舉了一個例子,說是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和媽媽去商場,要買小汽車。而家裡的小汽車已經有很多,媽媽覺得沒有必要再買一個。孩子不幹了,躺在地板上打滾哭鬧,媽媽把孩子抱回家,關進臥室,開始進行「四不要」教育。不打——以大欺小對小孩不公平。不罵——不會影響孩子以後心理。
  • 國際不打小孩日?今天不打,明天就能打了嗎?
    你小時候挨過揍嗎?4 月 30 日,話題 " 你上一次挨打是什麼時候 " 走紅,勾起了不少網友的 " 挨揍回憶 "。挨揍,對於許多網友來說似乎不再像被揍當時那麼委屈,再提起來語氣輕鬆了許多。" 忘了,我記吃不記打 "" 上一次挨打:半夜不睡覺,躲在被窩裡看 …… 安徒生童話 現在想想非常清純不做作 "但也有網友覺得 " 被揍 " 是自己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給自己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甚至長大後 " 會不自覺將暴力的手伸向自己的孩子 "。
  • 從小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社會上一些家庭的父母十分信奉棍棒教育,但此外,一些受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派父母則覺得,打小孩是一種非常粗魯的育兒教育方法,她們更想要把小孩當朋友,從不打小孩。那麼,自小挨揍的小孩和沒挨過打的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呢?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有的孩子生來就聽話,很乖,甚至是雙胞胎,也會有性格不一樣的,所以教育方式就不同了。被挨打會有心理陰影?很多人說自己也是從小就經常挨揍的,但是也是好好長大成人,並沒有出現什麼心理問題。
  • 關於「教鞭」:那些年我們挨過的打
    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材壞又名「那些年,我們挨過的打」83年我上小學二年級,班主任換成了以嚴著稱的黃老師,九月份開學報導的時候不止一個家長對黃老師說:「孩子交給你俺就放心了,以後俺孩兒如果不聽話,你看住情打了,就當自己了孩子打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 曾仕強:子女需要的是教與育,不是打與罵,論親子關係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關係。三個重要的關係:親子關係,和父母處得很好;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合理的關係就很好。合理的婚姻關係,合理的與長官的關係,合理的鄰裡關係,等等。天人合一?合一在我們心裡。天理就是良心。我們是人倫關係。西方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平等,中國不講平等。我們最討厭沒大沒小。除了臥室,就不是夫婦。
  • 張輝:想當年,誰沒有挨過罵、挨過打呢?
    注意啦,家有熊孩子的父母! 大家日子可能不太好過了,學生再犯錯將要受到嚴厲懲戒了。 01 說到挨打,我還記得,自己學生時代第一次挨老師打,還算是非常「幸運」的。 時間太久遠,記不清是一年級,還是二年級,老師要求我們帶了鐵鍬等工具到學校植樹。 樹沒種好,愛動的我們開始玩起來,我就提議大家用鐵鍬撐地,看誰能蹦上小學校那矮矮的圍牆。
  • 兒童節 |我媽已經三天沒打我了,竟然有點懷念
    畢竟,誰小時候沒挨過揍呢?談到小時候因為什麼「光榮事跡」挨過打,知乎上一個「你小時候因為什麼而被爸媽痛揍一頓」的提問下,有2495個回答,其中有很多答案都講了自己童年「花式作死」被父母胖揍的經歷:知乎網友@皮皮:小時候在家練鐵砂掌,往鍋裡放完油又放水,當時油就炸開了,現在臉上還隱約有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