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學發布了《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優秀網絡傳播成果經申報認定後,將等同於「一級學術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學術成果。辦法中明確刊載媒體包括《新京報》和幾大門戶網站等。
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將媒體和網絡的優秀傳播成果上升為學術認定體系,某種程度上算是學術評價標準的與時俱進。在網上,此舉引發強烈反響。
這麼浮躁的社會,出來這種奇葩的辦法,只能說明我國大學校園風氣越來越差,喜歡譁眾取寵,不甘於寂寞,以金錢為上的觀念。
何為學術期刊,就是用來少部分精英學者,科學界在不受外界幹擾下,用來交流和學習用的,不是用來宣傳或搏擊普通民眾點擊率的期刊作品。
如果大學教授、科學家都為了博點擊率吸引眼球,成為標題黨以評上優秀論文上學術期刊,跟大量的自媒體作者有何不一樣。何必坐在大學裡搞學問、搞研究浪費納稅人的錢。
浙大之所以要出這個辦法,就是希望通過人多來衡量論文質量好壞的為標準,打破我國目前學術界論文整體質量平庸的現狀。可是這種辦法無非就是緣木求魚。可以想想,以後大學教授和科學家都得跑到微信群去找人,親,幫我點擊看一看我寫的論文,謝謝!學術就是學術,沒有什麼時效性一說,更沒有普及性一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楊振寧的高深物理理論,到今天有幾個普通人看的懂?普通人有幾個喜歡看學術界的高科技論文?要知道專業性就是界定為科技大牛的學術論文分水嶺。如果按照這樣下去,他們的水平靠普通人的點擊查看,點評來評判,估計愛因斯坦都被淘汰出局了。他怎麼能在大學裡混?
為啥會出現這類辦法,估計又是很多想通過營銷點擊或造假來提升所謂的學術論文水平質量的害群之馬想出來的損招。為啥全世界知名的【自然】和【科學】學術類期刊怎麼不放在頭條上看呢?怎麼不進所謂美國的華爾街網或紐約時報上刊登呢?學術權威不是靠普通民眾來點擊和查看,評頭論足的,他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一門嚴肅的科學和學問。中國人特別多,以後【自然】和【科學】看的人少,得搬到中國,讓中國普通人看才有權威嘍。美國人、日本人那麼少,不具有權威性。
現在全國都在開展所謂的內容創業,浙大估摸著大量垃圾論文沒法賣錢,於是也想出這一招,放到網上有人看可以創收。同時也可以為那些出不了學術論文的有錢人謀劃出的一個快捷通道。
我國學術期刊一直存在造假嚴重,醜聞不計其數。早就失去了本該有的權威性和學術性的特質,然而一直沒有什麼改觀。今天突然有這麼奇葩的辦法出現,也真的讓人哭笑不得。作為大學就該有大學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尤其在學術上不僅要走在國內的前列,同時也要積極走到世界前列。而不是想著怎麼到普通民眾面前博眼球。
也許文科類、經濟管理類的論文,也許普通民眾還能看得懂一二,而那些高端人工智慧、生物智能、基因、高端化學、物理理論這類論文放到各大網站的點擊率肯定低於文科經管類論文。那以後是不是,這些論文排名都靠普通民眾去點評了,就跟大眾點評網一樣,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到底好不好吃;或者就像豆瓣網一樣,看過電影來個評分系統。
浙大作為中國知名大學,不應該在學術權威上向金錢低頭,向普通民眾討好。要知道,你作為知名大學的重要原因不是發表的論文點擊高、閱讀量大就意味著是學術成就高。我們都知道,國際上對於知名學術論文都是點擊、閱讀、引用標準,但是那只能作為學術界範圍進行的,沒有向任何普通民眾開啟的。也許你有一萬個理由,靠著中國普通人多看了,點擊、引用就可以成為國際權威期刊了?浙大就是一流的國際大學了?
作為一所優秀的大學就是不盲目從眾,保持大學應有的學術的清流。同時能耐得住學術的寂寞和冷板凳,否則大學教授工資要國家給你發做什麼,你大不了去開個自媒體自己專門做學術論文寫作賺錢好了。大學必須勇於開拓人類科學學術陣地的前沿,不可能總是走在普通人後面吧。竟然有大學教授表示支持,真是讓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