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代學校如何收學費
要說我國的學校,早在公元前17世紀的夏朝就有,那時叫「癢」,從夏、商到西周,學生幾乎都是貴族,也就是所謂當時流行的「學在官府」。既然是官學,學生「學費」自然由政府掏腰包。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用行動向延續了上千年的「學在官府」制度提出挑戰,大膽提出「有教無類」、「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並身體力行創辦私塾。由此,說孔子為「開創中國教育新局面」第一人不為過。在教育界,孔子為何到現在還地位崇高?這大概是一個重要原因。
那一年,孔子一輩子東跑西顛,政治幻想破滅後黯然地回到故鄉。那時,他已經是68歲的老人,他爭不動、也跑不動了,來日無多,不如開門辦學。
孔子教什麼呢?《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有七十又二人。」孔子的教學方法是開放式的,廊前杏花開,老師彈琴,學生誦書,不相干的人還可駐足旁聽,聽著不順耳了,揶揄幾句也沒關係,倘若講得有一番道理,還能拽著聖人的尾巴,被收錄到《論語》之類的典籍中呢。
那麼,既然孔子創立了私塾(即私人學校),那麼,學費從哪兒來呢?《禮記·少儀》說:「其以乘酒壺、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這裡的「乘壺酒」是「四壺酒」;「束脩」則是十條綁在一起的幹肉,學生入學時也向老師交這樣的「學費」,上學門檻底,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學校。
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什麼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條肉乾兒做見面禮,我不會拒絕收留他做學生的。」朱熹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說:「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
需要指出的是,收點「學費」主要為了維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否則召一大群學生亂鬨鬨的,白吃白住不幹活兒,學校早就關門歇業了。但孔子辦學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傳播自己的滿腹經綸。比如,顏回「貧居陋巷,簞食瓢飲」,家裡除了水缸和土炕之外,啥也沒有,孔子就沒收他的學費而且很喜歡他。
當然,創業期後,孔子學生中,有了當上國家總理(比如子路),學生子貢在魯國做生意,成了億萬富翁。學生發跡後適當資助一下老師,孔子也就不會為生存發愁了。
到了秦朝,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需要,「私塾」受到打壓,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因政權更迭頻繁,官學常受衝擊甚至有名無實,而私塾卻在頑強而艱難地生長。由於私塾大多招收貧困學生,學費自然很低廉,因此畢業生大多在畢業後一年裡為師傅打工,算是歸還「貸學金」,這期間師傅不付工錢但管吃、住,幫師傅做家務,劈柴、挑水、做飯、帶小孩之類。
到了隋唐,科舉取仕代替了「士族推薦制」,這就意味著,再窮的家庭,再不好的出身,只要你能考得高分,一樣可做官,這個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民營培訓事業的發展,於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鍋賣鐵,只為孩子讀書」情景開始上演。
在唐朝,收費最低廉的學校,當屬佛教寺院裡舉辦的學校,來這裡讀書的學生只要學習刻苦,不僅無須支付昂貴的學費,而且還推行了「獎學金制度」。也就是說,唐朝寺院舉辦的學校首創了中國學生獎學金制度,確實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地方。
到了宋朝,由於財政充實,宋朝各地官辦學校大多不僅不收學費,有的縣象徵性的收二錢,一二線交不起的學生政府也免了,而且國家和省上的「重點學校」政府還要補助學生錢,如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讀書不交錢,每月每個學子還能領到一千文錢,「孤寒士子」在校外沒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費住宿和吃飯。
不僅如此,宋朝私塾、書院達到鼎盛程度,而且學生收費低廉,為什麼呢?因為唐宋經濟發展,私塾學院等民辦學校有了其他的經費來源:就是達官商人的捐款資助,而學生學費只佔很小的份額。對於確實貧窮讀不起書的家庭,宋朝建立了「支助貧困家庭孩子上學制度」即「有不能養、育者,(政府)給錢養之」。
因此,宋朝人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全國的文盲非常之少,史載「人人尊孔孟,家家誦詩書」。蘇東坡等很多宋人都有這方面記錄,蘇東城當時說宋朝基本上每家人都能識字,十家人裡九家人都能寫書,南宋葉適等人也記錄當時每家都能著書:「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輿地紀勝》記錄農村「家樂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
朱元璋時期,對私塾培訓機構簡直就是噩夢,但對於學生,則是春天的故事。
朱元璋為了維護專職統治的需要,採取敵視私塾書院、貶辱文人的做法,把教育限制在為朝廷取仕服務的閾限內。嘉靖曾兩次廢毀書院,理由是書院「倡邪學,廣收無賴」,但最致命的一擊是張居正推行的「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的政策,使得私塾學院幾乎喪失殆盡。
清朝初期大體繼承明代衣缽,對書院實行官學化,但儘管如此,隨著人口大量增加,官學數量、規模和招生人數有限,遠遠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生徒特別是貧民學子的需要,各地私學又開始應運而生。
而清朝中後期,民辦學校經費來源分為兩部分。硬體投資方面,一是官辦民助;二是由當地鄉紳、義士或民眾集資,其中無償劃撥土地和捐贈房屋是重要方式。而民辦學校教師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學生所繳學費,並多與學生家長們共同商議而定。學生每人每年一般繳80-120斤小麥,一名塾師一年可得2000斤小麥。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