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壓力不斷增加,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鬱悶」、「煩死了」等抱怨的話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調查發現,三成城市人壓力感非常強,朋友(46.4%)是人們遇到煩心事時的首選傾訴對象,家人(32.7%)和同事(12.1%)緊隨其後。可見,有壓力時人們更願意與親近的人一倒苦水。
傾訴本無可厚非,但「中國式傾訴」大多是抱怨、倒苦水。領導批評自己,很難受,回家抱怨;老公有外遇,極其憤怒,找朋友抱怨;項目進度慢,異常焦慮,找同事抱怨……
一代人都不會表達
有這樣一個段子:美國孩子摔倒後哭了,母親會讓他自己站起來,說:「你長大後要保護媽媽的,這樣不是男子漢。」日本孩子摔倒後哭了,母親會告訴他摔倒的原因。中國孩子摔倒後哭了,母親會使勁「痛打」地面,告訴孩子:「乖,不哭了,是地不對,媽媽幫你打它了。」
「這個段子反映我們從小就沒學會表達。」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說。有壓力,人的基本反應是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這需要表達和溝通。溝通不好,事情就無法解決,情緒得不到宣洩,就會產生抱怨。
我們父輩的成長年代講究整齊劃一,導致他們整體缺乏安全感,更不會表達內心的意見。久而久之,那代人不會建設性地表達,卻學會了讚頌和批判,並成為集體潛意識。
他們生兒育女,有意無意地將這一「心理基因」傳遞給下一代。許多父母容不得批評,不懂得合理聽取孩子的意見,對老師盲目相信或完全不信任,都反映出他們有效溝通的集體缺失,也是抱怨聲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
心理問題大都自己扛
壓力不斷增加,國人又不擅表達,憂慮、焦躁越積越多,就可能產生心理疾病。教育部調查發現,62.7%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民政部發現,81%的離婚夫妻有心理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現,61%的幹部心理異常。
有了心理困擾,國人往往不尋求專業幫助。一項調查顯示,26.1%的心理障礙者明確表示「不會看心理醫生」;32.3%的人認為,找心理醫生是宣洩情緒的渠道,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甚至有32.9%的人認為,心理醫生就是江湖騙子。
有調查顯示,中國自殺者生前尋求過專業幫助的不足7%。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江光榮說,中國人比西方人更不願意尋求心理幫助,原因有3點:一是怕丟臉,二是覺得自己能搞定,三是擔心諮詢師幫不到自己。他還發現,女性更願尋求心理幫助,70%以上的心理諮詢來訪者是女性。中國文化將女性定義為「柔弱的」,男性被定義為「剛強的」,家長也往往教育男孩子「不準哭,別像個女人」。儒家文化又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見國人自古就提倡有心病自己扛。
遇到問題理性表達
許多來訪者心裡難受卻只能自己扛,又不懂得該如何解決,很無助。如此現狀讓他很難過。「要包容,不要縱容。」心理諮詢師說,「這些現象是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必然過程。讓一個社會重新學會表達和傾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有耐心,允許這個還不太成熟的社會犯一些錯誤。」
心理諮詢師呼籲,對身邊的小問題不要聽之任之,要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說出自己的看法,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抱怨肯定會少一點。父母要理解和包容下一代的表達方式,不要再讓自己不善表達的缺點傳遞給孩子。
心理諮詢師建議,培養心理求助意識,需要記住兩句話:
1.人吃五穀雜糧會得病,同樣也會有心理困擾,心理疾病並不丟人;
2.有了心理困擾不一定非要自己扛。
小感冒硬扛可能會扛成肺炎,心理困擾也一樣,實在扛不下去時,還是需要專業心理諮詢與治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去哪裡能獲得正規的心理幫助。現在不少面向社會的心理諮詢中心、綜合性醫院的心理科、精神病專科醫院的臨床心理科等都可以治療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