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背後,家庭教育的問題出在哪?
廣東省湛江雷州市調風鎮一學生自稱考上清華,偽造了一份錄取通知書。「考上清華」可是大事,學生所在的村子一度拉橫幅、放鞭炮慶祝,後來被人發現通知書上有錯字,引起懷疑,此事才出現轉折,也因此被媒體報導,進入公眾視野。
有媒體主張調查偽造通知書,這樣的報導其實走偏了方向。事實上,即便村裡的人發現不了,這個可憐的孩子也沒法去清華讀書。他可能不得不把謊言繼續下去,拒絕父母送他去北京讀書,一個人拿著「通知書」和錢到城裡去漂泊。
很明顯,在偽造通知書之前,這個孩子已經向他父母說了很多謊言。不斷「上升」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在全市摸底考試中的名次……假通知書是他最後一個謊言,也註定會被戳穿。
要撒那麼多謊,他一定累了,所以才會在謊言破滅時,情緒崩塌,離家出走。幸運的是,現在的他,平安無事。其實,謊言被戳破,也是好事,他可以輕鬆面對接下來的生活,即便是外出打工,也可以過踏實的人生。
輿論中,一些聲音說:「之前難道就沒發現孩子成績有問題嗎?」這樣的質問,對這對父母來說的確不太寬容。事實上,不僅是孩子的父母,整個村子對他在學校的表現都是一無所知。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全村的希望」這個人設。
在之前的採訪中,當地教育部門回應媒體「不知道,沒聽說過這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縣城高中和一個偏僻的村子之間,可能存在著信息鴻溝,學校和村莊沒有真正的信息流通,唯一的「媒介」,就是那個讀高中的孩子。在輿論發酵之後,當地教育局才確認了此事,而此時,一些過激言論的洪流或許已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強烈衝擊。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丟了理性,更不能丟了對待一名孩子的善意。
這個故事,可以反思的很多。首先當然是孩子的父母,他們無疑是愛孩子的,對他沒有產生過任何懷疑。但是,在愛孩子的同時,他們也對孩子有著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這種不斷升級的期望,誘導著孩子走向撒謊的歧途。如果父母放下所謂「驕傲」與「榮光」,告訴孩子,不管他成績如何,考什麼樣的學校,都不會影響對他的愛,他還會走到今天的局面嗎?
反思並不代表這對父母就應該被譴責或者嘲笑,恰恰相反,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父母的影子:在教育的競爭中,父母全部的生活都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供起來」,唯獨缺乏真正有效的溝通,不知道孩子內心到底需要什麼。
正是這種「愛的供養」,才形成了一道高牆,把孩子和父母隔絕開來。孩子無法向父母說出實情,是怕父母失望。而父母也不敢多問一句,只能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去捕捉「微妙的訊息」。偽造通知書,並不是這個夏天才發生的「突發事件」,而是漫長互動累積的結果,這個結果,既是欺騙,也是自我欺騙。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可能都要接受一個現實:自家孩子,只是普通少年一枚,他很大概率上不了北大清華,不能為家族爭光,他的健康快樂要比考上什麼學校更重要。只有父母先打破不切實際的期待,從幻覺中醒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才會回到充滿愛、平等和寬容的狀態。而大多數時候,在這種寬鬆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最後的成績都不差。那些真「學霸」的父母,談及自己的孩子時往往很輕鬆,似乎不太在意孩子的成績,那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因為家庭教育環境形成了良性循環,父母和孩子,都看得通透,活得明白。
來源:荔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