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如今氣溫轉涼,很多孩子都受到了疾病的侵襲,那些病情較為嚴重的孩子,父母自然就帶著去醫院就診。
但每次去醫院兒科,都是這樣的場面:望不到頭的排隊掛號隊伍,哇哇大哭的孩子,和心急如焚的家長......
掛號困難,看病等待時間長,甚至還有後面排隊先看上病的,帶娃看病的家長一個個都有滿肚子的苦水。
小李家的寶寶這兩天著涼生病了,一直都是咳嗽、流鼻涕,吃了藥也不見好,小李就決定帶著孩子去醫院看醫生。
小李早早就來到了醫院,排在了29號,本以為這個號碼不需要等太久就能到,但是一上午時間過去了,還是沒有輪到自己的號碼。
小李去導診臺詢問,發現自己的病曆本還在導診臺,根本就沒有送過去,而排在自己後面的34號都進去看病了。
導診臺護士給小李解釋:看病是按照到這排隊的先後順序排的,34號比你要早到這,自然就先排上了。
小李沒想到醫院竟然是這樣的排隊方式,那還掛號幹什麼,當時就對著護士和醫生的面大吵起來,最後拿起自己的病曆本,摔門而去。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兒科診室門前十分常見,帶孩子看病,家長心裡本就十分焦慮,等待的時間過長,又十分焦急。後面的比自己先看,當然是心有不甘。
第一種:不看掛號序號,按現場的先來後到順序排隊
就像小李遇到的這樣的情況,看病的順序採用實際排隊的前後順序,而不以掛號的顯示序號順序。
一般情況下,像病症比較嚴重的會這樣安排,尤其像急診,都會採用這樣的方式。
第二種:按掛號顯示的順序看,過號延後
這種也是比較常見的看病順序了,醫生會根據掛號的序號順序,來依次叫號,如果有過號的,那麼會先看後面的,前面的號碼要延後。
對於這種看病順序,大部分病人還是都能接受的,所以不管是哪種叫號方式,家長帶孩子看病時還是建議趕早不趕晚,畢竟連看病再加上檢查,上午能做完就算得快的了。
在公立醫院看病,由於等待的人數較多,醫生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過多地了解孩子的病情,這就會影響到治療方案的制定。
很多家長常常抱怨:「排隊兩小時,看病兩分鐘」。但實際上,兒科醫生的工作壓力是很大的。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每1000名兒童如果擁有的兒科醫生少於1位以下,那麼兒童死亡率會飆升。
但如今,國內的每1000名兒童和兒科醫生的比例卻是最高不超過0.63,也就預示著每一個兒科醫生要照顧1800-2000個孩子。
所以為了讓醫生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病情,家長一定在去醫院之前就做好一些準備。
1) 發病時間
發病是指孩子不舒服的時間,比如孩子早上8點左右開始發燒,就要如實地告訴醫生:孩子早上8點左右發燒多少度,這樣會幫助醫生進行準確的診斷。
2) 主要症狀
孩子生病自然會有一些反常的表現,只要是和平常不一樣的行為,最好都和醫生說明。
像常見的發燒、腹瀉等症狀,在看病的時候都要和醫生提及。
3) 並稱趨勢
像孩子感冒發燒,是否採取過降溫措施,之後溫度是退下去還是持續高溫;最直接的方式就告知經過處理後,孩子的病情是嚴重了還是減輕了。
孩子近期做過的一些檢查資料,相關病例,儘量都準備得全面一些,這些都能節省很多看病的時間,也能提供給醫生做診斷的參考。
另外,由於等待的時間較長,可以給孩子帶些食物,避免看病或者檢查時間過長孩子挨餓;像紙巾等生活用品也要準備,另外掛號要用到相關證件,家長也不要忘記。
寫在最後:
家長在帶娃看病的時候,儘量要保持冷靜,雖然心急如焚,但也不能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給予醫生信任和尊重,也是為了讓醫生更好地給孩子治療。
今日話題:你遇到過帶孩子看病長時間排隊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