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公曆新年,是什麼來歷,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
文/@成長新視點
元旦,是中國公曆新年的稱呼,也叫陽曆年、公曆年和新曆年。元旦,也是世界人民的新年。
元旦的來歷,在中國頗為曲折,節日的形成背後有著很多故事。元旦習俗,也與春節的習俗有所不同。
一、元旦來歷 。
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正月初一。可是,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之前,因各朝代變換使用不同的曆法,導致各代的元旦月、日並不一致。
所以,漢武帝之前,元旦有幾個不同的日期。夏朝的夏曆是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是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是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自漢武帝起,重新啟用夏曆,並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陽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陽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但當時並未正式公布。 在民國元年,政府決定正式使用陽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隆重召開,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陽曆。
在討論中,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所以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節日。
二、元旦習俗。
1、在中國古代,元旦的習俗,多與飲食有關,在《荊楚歲時記》的記述有集中體現,主要有喝椒柏酒、膠牙餳,吃五辛盤、雞蛋、湯餅和年糕等。
一是椒柏酒 。椒是花椒,柏是柏樹葉,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泡酒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南朝庾信《正旦蒙賚酒》有「正旦闢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之句,描繪了元旦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
二是膠牙餳 。膠牙,是使牙齒牢固不動的含義。自居易《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殷判官》有「春盤先勸膠牙餳」之句,反映了唐代的元旦習俗。
膠牙餳,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漸漸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三是五辛盤。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中為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意思是可活動五臟,有益身體健康。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和李時珍,均有對五辛菜的記載。
四是雞蛋。《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鍊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老。
五是湯餅 。指古代用小麥麵製作,用水煮的食品。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中指出,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指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可見,在宋代的元旦節,已經流行吃麵條之類的食品。
六是年糕 。也叫粘粘糕,取年年糕之意。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在南方最為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
2、在現代,中國人過元旦,一些單位多會舉行集體活動,民間沒有什麼特殊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