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和很多家有二孩、特別是年齡相差不大的二孩父母聊天,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和認識:帶老大時都是全情投入,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帶老二時卻是順手牽羊,蜻蜓點水!但是結果卻截然相反,老大叛逆、被動、不屑、木訥,老二卻乖巧、主動、上進,聰慧,簡直是典型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為什麼呢?
老大出生時,家人過於興奮、激動和緊張,對老大抱有極大的希望,狠不得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老大,真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結果因為用力過猛,卻讓老大感到壓抑、「吃不消」,最終導致事與願違!而當老二出生時,家長的新鮮勁過了,就理性了很多!沉穩了很多!帶老二有一種「順帶著」的感覺,不用刻意、較勁,不用「惡狠狠」,結果給老二創造了一個寬鬆、平和、自由的成長環境,一切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老大因為沒有任何參照系,所以什麼都是懵懵懂懂,迷迷瞪瞪,在家長的引導和安排下摸著石頭過河,不停地試錯,所以成了「原理樣機」;帶老二時,家長卻有經驗可以借鑑,可以實現彎道超車!而且老二自己本身就是躲在老大身後的一雙眼睛,時時刻刻盯著老大的一舉一動。老大表現好了,老二看到眼裡;老大表現不好挨批了,老二更是記在心裡,從正反兩個方面去努力做好!
老大那邊表現不好,家長越是批評,老大越叛逆,越沒有自信,越遲鈍,陷入了「惡性循環」!老二卻經常受到表揚和肯定,信心、動力爆棚,步入了「良性循環」!
老大覺得家長喜歡老二,就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欺負老二,打擊老二,以博得家長的重視,結果讓家長看破了心思,又把老大批一通!老大相當於搬著磚頭砸了自己的腳!而老二總是以「無辜受害者」的形象示人,而且在家長批評老大時,還幫著老大求情,又博得了家長的好感!家長一通感慨,教導老大要向老二學習,結果更增加了老大對老二的芥蒂!就這樣,老大老二的差距又拉大了一些!
寫著寫著,我都有一種寫宮鬥劇的感覺!哈哈哈……雖然我說的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相對還比較普遍,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怎麼辦呢?
在目前的現狀下,建議家長要淡化倆孩之間的差異和矛盾!特別在倆孩之間發生衝突,且明顯是老大犯錯誤時(老二當然也會犯錯,在本文中談到的這種現狀中,老二主動惹事的概率會比較小),家長甚至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首先,從形成以上現狀的過程來看,家長要清楚地認識到出現問題的責任在於自己,而不是孩子。看上去是老大錯了,其實是家長自己錯了!這個是家長解決問題的認知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家長遇到情況時就不會那麼氣急敗壞、暴跳如雷,而會緩和很多!
其次,倆孩之間的誰對誰錯,沒有那麼重要,不是每次都要把問題掰扯清楚,上綱上線並定性!仿佛不這樣體現不出家長的公平、公正和水平似的!尤其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拿老二做參照批評老大,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起反作用!除非家長有「放棄一個,成全另一個!」的想法!這當然不可能,哈哈……沒有家長會這麼想!但是有家長會不明緣由地真這麼做!家長越努力,越想讓孩子通曉事理,結果卻適得其反,在把老大逼向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清官難斷家務事」,為什麼難斷呢?因為人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我們經常說「人是理性動物,偶爾會感情用事」,實則不然,應該是「人是感性動物,偶爾會理性思考!」我們很多認知、判斷和選擇,看似是自己理性分析的結果,其實都是受環境、文化、風氣、從眾心理及當時心情好壞等綜合影響下的結果!所以對於孩子來講(這裡重點指的是老大),最重要的不是家長說的道理是否正確,而是家長是否還無條件的愛著他,相信他!這個首當其衝的問題解決了,孩子自然會做好!因為對錯他都清楚,只不過是想不想做的問題!
可是,這樣做是不是對老二太不公平了呢?這讓我想到已故的曾仕強老先生講的一個小情景:他兩個兒子打架,很明顯是老大的錯,但是老先生二話不說,讓倆人站在一起同時罰站!事後,他單獨找老大,問怎樣看待爸爸的做法。老大說:「雖然是我有錯在先,但是爸爸讓我們倆同時罰站,這是給我這個做哥哥的面子!謝謝爸爸!我知道錯了,以後改!」然後又單獨找老二問同樣的問題,老二說:「爸爸這樣做是保護我!如果爸爸因為是哥哥的錯而單獨讓他罰站,估計他因為嫉恨,下次欺負我更狠!以前就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況且一個巴掌拍不響,我也有一定責任!」
看到了嗎?這就是典型的、純粹的中國式智慧,我們從中悟到什麼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