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塵4x/圖)
2020年高考錄取正進入尾聲,我陸陸續續收到一些家長從微信、QQ發來的錄取喜訊。今年正值疫情,學校、家庭、社會能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完成高考這件大事,值得懷念與記憶。我對發來喜訊的家長回復以熱烈的祝賀,也祝福所有的考生和家長們。
高考填報志願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但常有高分考生因志願填報失誤而遺憾不已。這幾年經常有六百多分能上「雙一流」院校的考生卻填報了獨立學院的新聞,這種失誤真是讓人惋惜。這裡既有考生的麻痺大意,又有家長的把關不嚴。
女兒2018年參加高考,今年大三。這些年以來,我以「過來人」的身份經常在微信群、QQ群與家長們互動,體會到許多家長面對孩子學業成績、志願填報、未來就業等問題時的各種焦慮與茫然。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家長如何在關鍵點當好孩子的人生「參謀」?我提幾點看法。
密切關注高考改革政策。當前,高考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各類新政策正密集推出,這些政策事關考生切身利益。
以福建省為例,2020年起普通類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合併為本科批招生,沒了本一、本二的界限,增加了填報志願的難度,有可能會出現「高分低就」的現象。2021年又是福建推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這裡涉及考試的組成部分,既有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學科的「全國統考」,又有學業水平考試的「省統考」,以及「等級賦分」等概念。同時,還涉及高校如何錄取問題,在招生錄取中,按物理科目組合和歷史科目組合分列招生計劃、分別劃定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考生志願由「專業(類)+學校」組成,實行平行志願投檔。
對此,家長們務必要密切關注高考改革新動向,實時掌握高考政策新動態,可以從各省教育考試院網站、各高等院校招生部門,也可以從各類權威的報考指南、公眾號等渠道獲得,為孩子學習、報考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資料,以免在關鍵時刻誤事。
擁抱夢想選好院校專業。報考時,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成為橫亙在考生、家長之間的一道難題。報考什麼樣的專業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之分。許多家長在選擇專業時更多考慮的是該專業是否「有錢途」「有權途」等因素,而非主要基於孩子的興趣愛好、職業理想、人生夢想等因素去考慮。
我非常欣賞今年「676分留守女生」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專業,她在微博說:「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是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這表明她對考古專業的選擇是慎重而堅定的。難能可貴的是鍾芳蓉的母親劉小義表示,尊重女兒的選擇,「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要去實現她的夢想」。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家長在儲備志願填報等知識的時候,要基於孩子的興趣愛好、職業理想、人生夢想去了解相關專業、院校等資訊,以更廣闊的視野為孩子的未來提供可靠的「參謀」。
加強溝通尊重孩子意願。孩子進入高三,學習任務重,對國家的高考政策、專業設置、各院校近三年投檔線等重要資訊無法花時間做系統性搜集。這就需要家長提前做足各種「功課」,並在平時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摸清孩子的專業興趣、院校意向、就讀城市等想法,適應孩子的具體情況去做「方向性」的資訊搜集,並初步形成適合孩子未來發展的若干個「人生規劃」「路線圖」。當然,還可以結合孩子學業、意願以及不斷掌握的資訊做適當的調整。家長們切忌等到了快要填報志願前的十天半個月才到處查找資料,問這個問那個,一副忙亂的樣子,這註定無法當好孩子的人生「參謀」。
具體到填報志願時,家長要充分與孩子溝通協商,同時,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做到既不放任也不專斷。放任孩子的想法,有時會貽誤孩子。2019年填報志願時,有位家長曾來徵求我的建議,是報本一院校,還是去某985的某學院?她說:孩子很喜歡這個學院。我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還是建議她報考幾所能進的本一院校。後來,她依了孩子的想法,報考了某獨立學院。可結果孩子上了幾個月就後悔了,退學回來重新參加2020年高考。而家長過於專斷也不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讓孩子上自己不願意上的院校,學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那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最終會延誤了孩子的學業。
最明智的家長是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達成「志願共識」,實現「雙贏」。作為家長,我們始終要明白一點,學業是孩子自己去完成的,未來的人生道路是孩子自己要走的,他們有能力、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道路。
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當好孩子的人生「參謀」——這是我們家長幸福的角色定位。
(作者為福建省福州市公務員)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之「養兒育女」,歡迎來信分享為人父母師長的你在孩子成長路上經過的風景和領悟的道理。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張祖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