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不是你的錯 成長的煩惱 我們要怎麼面對?

2020-10-17 浙江融媒體

據人民日報等報導: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今年9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從國家層面向公眾傳遞明確信號——抑鬱症並非簡單的「情緒低落」,它是一種需要儘早發現和幹預治療的疾病,其中,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1

最近,3個北京人大附中的00後拍了一部叫《燈火之下》的短片,借一位患抑鬱症的高中女孩之口,表達抑鬱症患者的心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這位高三女生,因為學習、生活等各種問題,從一開始的心情不好,慢慢地發展到失眠、精神恍惚,甚至想到自殺,她去求助老師,可是老師說:「小姑娘花樣年華,有什麼活不下去的,操場跑兩圈就好了。」片中的她,回憶起這件事時,臉上帶著笑,可是當時的她卻感覺「空洞的絕望」。她開始了自救之路,走進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當她拿著確診報告告訴大家時,仍沒人理解她,同學們說她是「矯情,想偷懶不考試」,就連父母也不太相信。

想一想,和孩子最親的父母都不理解,孩子的心裡該有多絕望。幸好,她行走在治癒的道路上。

短片最後,她說:「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個無形的較量,在這個艱辛的過程中,患者、醫生、親人、同事、朋友,都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希望大家可以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同時少一點質疑,多一分陪伴。」

很多家長與老師,以為抑鬱症只是成人世界的陰影,而其實,這個病魔,正悄悄地在孩子們的空間裡蔓延。

是的,它是病,它並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因為矯情、做作。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3000萬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抑鬱、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困擾。這個數據非常令人吃驚,表明了我們所面對的殘酷情況。而值得慶幸的是,其中很多僅是一種傾向,我們還來得及幫助同學們,擺脫這種成長中的陰影。

這便是今天,我們想一起來聊聊心理健康這個問題的用意。

2

「心理健康」這個話題有些沉重,在傳統觀念裡,還帶著點諱莫如深的意味,所以這也是在很多事例裡,一些父母拒絕承認孩子的心理問題,掩耳盜鈴般地認為這只是一時想不開。

然而這份別人眼裡的「面子」,對作為個體的孩子來說,卻是成長過程中的全部。就如心理醫生所說,少年時所感受到的一切深層次的「不愉快」,長大成人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消除這種影響。

然而我想告訴同學們的是,不要被這個話題的沉重和那些數據嚇倒,其實在很多時候,這只是青春期成長中的一個過程,我更願意把它稱之為「成長的煩惱」。

只要有了足夠的重視,便能邁過這個坎。只不過,這個重視,需來自於同學們的勇敢和努力,來自於家長的關愛和支持。

所以,今天的話題,我更願意把它當作是一封信,一封寫給同學們及你們父母的信。

先說說,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同學們和你們的父母叫在一塊來聊這個話題吧。

很多專業及非專業的調查都發現,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父母及家庭有著密切關係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就在治療過程中提出「醫治」家庭的觀點。《燈火之下》中一位心理諮詢師認為,絕大多數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都與家庭有關。我們錢江晚報的記者,在一次調查採訪中也有類似結論。

很多人以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因為學業壓力過大才產生的。但是,我們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親子關係才是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主因,學業壓力則排在了第三位。去年底,本報記者走訪了杭州主城區10所中小學後發現,心理輔導室已成為學校裡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孩子們在這裡傾吐心裡話。其中,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學業壓力,是孩子們吐槽最多的三大問題。

據新華社報導,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分析82個國家和地區的27.5萬餘名年齡介於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數據後發現,9%的青少年有過焦慮,14%有過自殺想法,而其中又以缺乏父母和同齡人支持的青少年出現焦慮和自殺傾向的比例較高。

3

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所產生的一系列情緒自然也離不開家庭,這就是為什麼會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家庭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前段時間,一則視頻讓大家看了都很痛心。武漢江夏一所中學裡,一位媽媽在學校走廊上當眾煽兒子耳光,在她被老師拉走後,孩子靠著牆沉默了許久,最終爬上欄杆一躍而下……14歲的生命戛然而止。

我們猜想,母子間這樣的交流一定不是第一次,而這種方式帶來的最終傷害卻是如此慘痛。

父母與孩子間好好說話,比什麼都重要。如果連正常的對話都沒有,又何談交流呢?沒有交流,才會出現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理困擾,而孩子也不想告訴父母自己被困擾的情況。

有的父母想法很簡單,覺得我供孩子吃飽穿暖有書讀,啥都滿足了,孩子還有什麼不開心的?所以在得知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會不相信。

其實醫學研究者早就說了,青春期抑鬱症與成人抑鬱症有不同。原因是青春期生理髮育迅速,體內的激素分泌不平衡,會讓人有一種壓抑感,也就是年輕人口中常說的鬱悶。隨著生理髮育趨於平緩,內分泌也逐漸正常,青春期憂鬱症也會自然消失。多數人是不需治療的,心情感到壓抑時,可以找朋友一起玩兒,或用運動來衝淡壓抑感。其實大多數人是不自覺青春期憂鬱症,以為是一時的心理低潮期。青春期過去了,就不再有壓抑的感覺了。

但同時,它會讓父母放鬆警惕,覺得不開心嘛,過一陣就好了。實際上,因為種種原因,許多人的青春期抑鬱症並不能像大家想的那樣,如期地消失,而是發展成為真正的抑鬱症,卻因此耽誤了治療。

看完以上這麼多話,同學們,你們是不是會有種感覺,就是心理問題的產生根源其實並不在你們身上,更多的是因為外部原因,特別是家庭原因?是的,無論是個案還是研究結果都反映了這樣的事實。

4

所以我要告訴同學們的最重要一點就是:不開心,不一定是你的錯。你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別人,告訴父母、告訴學校。

如果不想讓自己越來越深地陷入這些不好的情緒,就在你情緒波動的初期,去儘可能地告訴許多人。因為了解的人多了,總會有人會帶著你們去尋求幫助。兒童精神科的醫生也說,兒童心理問題比成年人更容易治癒。這就意味著,很多成人精神心理問題起始於兒童青少年階段,如能早期發現早期幹預,將獲得較好效果。但實際情況是,社會、學校、家長常常忽視或不懂得識別,病人往往發展為慢性,難於診治。加拿大曾有類似的統計:五個加拿大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人生某個階段患有心理疾病,其中70%的人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發病。

但現實問題是,很多同學會覺得,與父母溝通似乎有點難;很多父母也會覺得,與青春期的孩子無法對話。這就導致了親子關係緊張。每一代人,天然地會與另一代人存在代溝。既然有這條溝,雙方就必須試著去架橋溝通,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理解。

我們看到過許多名人給孩子寫的書信,有時候不禁猜想,他們大概也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與孩子交流吧,以期在書信這樣平緩的方式中,獲得互相的理解。只不過,我們沒法看到那些孩子的回應,想來是會有效果的。所以,在現實中,當你們覺得無法和父母心平氣和地交流時,試試寫封信怎樣?

如果你們覺得努力過,但還是沒辦法和父母溝通,那麼,現在各中小學設立的心理輔導室是個很好的去處。心理輔導老師也許會比父母更理解你們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學校的情況,也更易互相溝通。說不定你想吐槽的人和事,還是老師都熟悉的呢。畢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總之,如果有了困惑,與成年人溝通比放在自己心裡更有利於解決問題。

關於成長的煩惱和故事,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很有共鳴。三四十年前,美國拍了部166集的電視劇《成長的煩惱》,我國引進後反響強烈,於是也拍了部類似的《家有兒女》,同樣廣受好評。因為它們反映的都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思想、煩惱和心理問題。

所以說,青春期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成長的一個過程,只不過有些人反應比較強烈而已。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嚇壞大可不必,但是置之不理更是不行。

邁過了這個坎,前面便是一片晴朗的天。只是,在這個階段,你們需要和父母一起,攜手度過這段不開心的日子。

5

但如果,真的心理抑鬱了怎麼辦呢?既然是病了,那就好好治病吧。有個良方叫作「運動」。

文章開頭提到《燈火之下》裡的女主角說,老師說不開心就去跑兩圈。其實,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因為運動可以促使身體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正是這些腦內化學物質決定了快樂情緒,可以幫助改善抑鬱,舒緩壓力。

還有呢?我們從小學的琴棋書畫各種藝術,都是放鬆情緒、抒懷的佳品。

再不濟,放學回到家,大聲吼幾嗓子將心裡的怨氣發洩出來,甚至對著沙發拳打腳踢一番,也是很好的宣洩途徑。

但最主要的是進行自我調節,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最難的是戰勝自己,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認識自己、戰勝自己。

作家畢淑敏曾經當過心理諮詢醫生,她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生觀問題。「人為什麼活著」,這樣的哲學命題是需要每個人去思索的,每個人也都有責任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個觀點細細想來很有道理。以前人們喜歡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的一句話: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每當說起這句話時,人們似乎就充滿了幹勁,充滿了生活的激情。

反過來想想,我們現在是不是缺少這麼一句可以激勵自己的話?實質上應該是,其實我們並沒有想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才會迷茫、不快活,以至於學習時會覺得是為了父母而學。

所以,最後以余光中寫給孩子的詩送給大家,作為給同學們的思考和鼓勵:

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關於一些比較常見的青春期心理問題,讓我們來幫你答疑解惑吧。

(原標題《不開心,不是你的錯》。編輯陸文琳)

相關焦點

  • 人生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我們該怎麼處理和面對?
    人生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該如何處理和面對?談起人生的三大煩惱,該如何處理和面對?這個話題是每個人一生必將經歷和思考的問題,也曾讓無數的人糾結和迷茫!人生就像一個大舞臺,每個人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扮演各自的角色,但又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陳述。
  • 你的煩惱,只不過是心病:送你3句話,專治你的不開心
    上周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差不多快到家的路上,馬路上一個熟悉的面孔,我驚訝地問母親:「這不是婷婷嗎?怎麼這麼胖?" 只見她站在馬路上,一邊嗑瓜子一邊四處張望,看上去得有200斤呆呆的樣子。母親回我她得了抑鬱症已經有2年了,天天在家,印象中她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怎麼也沒想到。
  • GFUN幫你消除成長的煩惱
    不存在的,無論多討厭,作業必須完成,因為第二天要面對老師檢查作業,如果作業做不完,很害怕老師的指責和批評!不過,當獲得老師稱讚的時候,臉上羞怯,內心樂開了花,一切煩惱煙消雲散。十二歲,為什麼同桌的考試成績老是在我之上呢?我已經很努力在學習複習了……當考試成績單下發下來,驚異發現比上次進步了十幾名,那種喜悅溢於言表。
  • 怎麼讓自己開心起來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這都是無可避免的,知道每個人所面對挫折,困難的時候,所採取的態度不同。不管遇到什麼,都要以一顆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也不管經歷什麼,要相信自己都得面對,而且都能面對。其實我們比自己想像中的要強大很多,只是我們一直試著逃避,讓自己處於一種不清醒的狀態,要相信「我很強大,我什麼都不怕」。
  • 笑著面對不喜歡的人,是成年人必須學會的噁心
    從前的我們菱角分明,有著鮮明的個性現在的我們唯唯諾諾,為了生存不得不屈居於人下,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為了三鬥米,我們捨棄了尊嚴與面子,以前面對不喜歡的人,我們堅決抵抗,現在雖然也一樣討厭他們,但卻可以與他們在同一個環境下生活共事,慢慢的明白了生活可以是這樣那樣,但絕不會是你想像的那樣。
  • 2019,往後餘生,願你我忘掉煩惱,笑對人生
    人生這兩個很有深意,說簡單一點就是生下來,然後好好的活下去,就是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風採,有好有壞,有開心有煩惱,但是無論身處何種境地,你都應該堅持的走下去,因為這才是你傳奇的一生。一切煩惱事物的根本不是外界的環境,最主要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一切法如有泡幻,既然都是假的為什麼還要去煩惱?如果你自己不無故給自己增加煩惱,沒有人可以讓你徒增傷悲。因為生來就有八苦,說以佛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但是除了與生俱來的痛苦之外人又給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煩惱,人為情所困,為利益所蒙蔽,為欲而淪喪。
  • 正念會讓我們沒有痛苦、煩惱和情緒嗎?
    ,完全不被痛苦、煩惱和情緒所困擾。孩子每天足不出戶,只玩手機,不吃早飯,睡到下午兩點起來隨便對付,也不主動找我說話,總是凌晨才睡。我覺得她悶悶不樂,覺得她因為高考成績不好,又不知道選擇什麼高職高專就很彷徨。結果人家兩次都說我總以為她不開心。可這不是明擺著的嗎?難道我錯了,投射了?心情好難道是你這樣子的嗎?
  • 一個中年人的煩惱與困惑!
    爸爸生病那麼多年,身體那麼難受,還老是因為家裡的事情生氣,我以自己的心得跟體會想幫他疏導情緒,希望他內心真正能夠放下,面對現實,堅強,開心,但勸著勸著他有時還不開心了,弄得我也心情不好了。跟父母之間,愛著,也沒有太多太大的吵鬧。他們給了我物質上的無憂無慮,但我內心覺得,精神上,我們太少溝通與交流,太匱乏了。很少有一些心與心的交流與碰撞。
  • 【曉琳專欄】心理電影課《小孩不笨2》:成長的煩惱,你可知道?
    學生5在家裡,家長不理解我們,總是拿我們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一些比較,每次都會讓我們很難看,每次分數不好的時候,家長總是一味的批評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的想要什麼。他們總是以我們還小來告訴我們是錯的,而在平時,他們又用我們長大了不管我們。
  • 致即將上大學的你:關於成長的煩惱
    看著他們渴望交流而又無從談起的眼神,一種內疚感慢慢從心底泛起,攪動著我的思緒,讓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們。畢竟,走進大學之前,他們幾乎就是我的全部。而誰又願意,失去自己最愛的朋友。那個暑假,我變得特別的敏感,特別失落,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
  • 我們怎麼面對?
    如果你和孩子總是因為同一件事情爆發戰爭,不妨針對這件事問一下孩子意見,可以避免許多麻煩。你可以在問的過程中,下點小圈套,穿衣服的時候,不要問,寶寶我們穿衣服好嗎?而是問,你是要小汽車的衣服還是小海豚的衣服?面對不愛吃飯的孩子,不要說,你吃不吃飯?換個說法,今天是媽媽餵還是姥姥喂?(嗯,這一套也適合爸爸甩鍋)這些都非常管用。
  • 遇到不開心的事,你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最快忘掉煩惱,快樂起來?
    有同事和朋友問我:看你整天樂呵呵的,你沒有一點不開心的事嗎?我回答他(她):有啊,比你一點不少。於是,同事和朋友便詫異地問了我標題上的那句話:你都做什麼啦,這麼快就能忘掉,還這麼快的高興起來?我告訴他們:"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我就努力去過好那十分之一二"。這是我幾十年生活中悟出來的一個心得。我還告訴他們,要忘掉不開心,就得有點裝傻。
  • 經常煩惱、不開心?主要是缺少這4種思維方式,看透了也就舒坦了
    生活,每個人都要面對,煩惱也是,它會伴隨著生活而向你慢慢逼近。有的人想不通,就會因為一點小事而陷入苦惱,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其實,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心態不好。擁有一個好心態的人,不會就一點小事而停下腳步,而是把這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轉化成自己奮進的動力,他們是滿懷著希望在面對這個世界。
  • 學生、家長、教師、專家共解成長的煩惱67557777聆聽心與心的對話
    金黔在線訊 今日起,本報推出青春熱線6757777,學生、家長、教師、專家共同破解成長的煩惱。  突然而至的暴雨將沒帶雨傘的你淋了個透溼,驟冷的天氣將衣著單薄的你我凍得瑟瑟發抖,人的一生總會在一些毫無戒備的時光裡遭遇一些風雨。然而,這實在算不了什麼,再強烈的暴雨和寒流過後,我們總會迎來煦暖的陽光。
  • 這是一個打怪版「成長的煩惱」
    她問自己的好友麥克斯:「我要怎麼知道我喜歡什麼?」普通與正常對她來說,反而成為一門修煉的功課。    因此,第三季劇情並沒有如同網友的設想:超能力少年集結組團,甚至是如同X戰警一般組織化,而是走了一條相反的路徑——小11在這一季突然失去了超能力,她的功課更多的不是外部強化自己,而是「問心」。這樣的設定使得第三季的群戲比重增加,不再是小11個人的英雄秀,而為每一個角色找尋人物弧光。
  • 《人間值得》:面對各種煩惱,做好這3件事,可以幫我們心順氣順
    面對工作,恆子奶奶認為,為了錢工作是理所當然的。至於人生價值和自我成長,要等到立足安穩後在閒暇時慢慢思考。如果一份工作影響到身心健康,一定要果斷放棄,身體第一。面對人際關係,恆子奶奶認為,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合理的界限,「與其強求別人改變,不如把心力放在如何讓自己快樂生活上」;當不能擺脫不喜歡的人時,可以調整心理距離。
  • 即使每個人都有煩惱,也要學會在煩惱中探索、思考、成長
    即使每個人都有煩惱,要學會在煩惱中探索、思考、成長在我們生活中,一般都是大人有社交、職場、減肥等等的煩惱,而大多時候都覺得小孩是無憂無慮的,通過吉竹伸介的《尿褲子男孩》這本繪本書,刷新了我對小朋友的認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各有各的煩惱,只是各自的煩惱不同而已。
  • 面對成長,溯流而上,不進步就是退步
    面對成長,溯流而上,不進步就是退步;面對誘惑,不為所動,不退步就是進步。 人性的弱點就是缺乏等待的智慧,我們總是等不及,總想做點什麼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感或者是對抗自己的焦慮感,於是就各種亂動作、廢動作,最後自己把自己玩死。正所謂,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
  • 明明心裡很難過,卻總是要偽裝成很開心的星座
    誰都不是聖人,都會有喜怒哀樂,但有些人為什麼一年365天看起來都是開心的呢?其實,人家只不過是在偽裝自己而已,不喜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展現在外人眼前,自尊心太強,害怕被看透,被別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已。接下來,12星座屋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明明心裡很難過,卻總是要偽裝成很開心的星座。
  • 蔣佩蓉:發怒的你,我要怎麼面對?
    在你開始告訴對方前,你需要在精神和情感上做好準備,並且以願意虛心接受的態度面對一些關於你的不愉快的事實。5.是不是讓情緒佔了上風,無意間說出傷人的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你的丈夫回來晚了,忘記購買你讓他在下班回家路上去超市買的豬肉。他空手而歸。你會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