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這新農保太低了,養老金才剛剛到200元,實在是不夠花啊,啥時候能給咱們多漲點養老金?實在是無法生活啊?」
「阿姨,你繳納了多少錢?繳納了多少年?
「我繳納的是最低檔次的,剛開始是100,後來是200,估計一共交了不到3000塊錢吧!年限的話,不是交15年就能領錢嗎?」
這位阿姨的現狀代表了很多農村的朋友們,他們幾乎清一色的按照最低檔次、最低年限來繳納新農保,60歲退休之後,養老金才200元,實在是不夠花。
於是開始盼著養老金能多漲點,其實,養老保險的繳費始終遵循著「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就算是上漲了,這些卡著最低繳費的人,也只能享受到基礎養老金的上漲額。
有人看到這裡或許會說,政策已經很不錯了,你才繳費不到3000元,不到3年就「回本」,為了早點「回本」,養老保險繳納那麼低,應該感到知足,要不然對高繳費的人有啥公平可言。
為啥大部分農村朋友按照最低檔繳費?下面為大家進行深層次解析:
按照最低檔繳費的人除了那些實在是交不起的,幾乎都是聽信了這些所謂的「回本數據」:
新農保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與當地的政策有關係,比如說大連這邊的基礎養老金是218元,那麼無論你繳納哪個檔次,這個錢數是不變的,但是,山東、河南等地區多數都是100多元。
個人帳戶養老金與你繳費檔次有關係,繳納15年,每年繳費200元,那麼個人帳戶餘額是3000元,因此,個人帳戶養老金是3000/139=22元.
如果每年繳費3000元,繳費25年,那麼個人帳戶餘額是75000元,個人帳戶養老金是75000/139=540元。
所以說,如果按照最高檔次繳費,繳費25年以上的話,僅僅個人帳戶養老金就是540多元,再加上當地的基礎養老金政策,這就是六七百元,在農村來說,算是不錯的待遇了。
以大連為例,基礎養老金218元的話,這就是758元,這份穩定的收入,讓繳費高的農民朋友們感受到了真正的實惠。
看到這裡,有人就會問,「啥時候回本啊」?雖然自己繳費並不高,但是希望早日拿回自己的「本金」,於是拿出計算器噼裡啪啦一算:
假設壽命80歲,那麼繳納200元檔次的人,這20年能夠領取養老金48000元,而自己僅僅繳納了3000元,不到2年就「回本」,投資收益率高達16倍。
假設壽命80歲,那麼繳納3000元檔次的人,這20年能夠領取養老金168000元,而自己僅僅繳納了75000元,投資收益率是2倍多。
這麼分析的話,的確是繳納最低檔次最划算,但是如果你不滿足於兩三百元養老金,而多數人都是存了這樣的心思,然後繳納最低檔次、最低年限。
但是,他們忘了這60-80歲的過程中,這每月200元的養老金似乎並不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養老保險從來都是一種福利,而不是所謂的投資。
作為一份晚年的生活保障,建議大家還是妥善的選擇繳費檔次,最起碼不至於晚年的收入僅僅靠200多元,那還不如自己繳納高繳費檔次,養老金拿得多,還能漲得快,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