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聊起關於「時間、機會」還有那些「遲來的開竅」問題時,十分感概。
時光匆匆,有時候你一不留神,一些機會就錯過了,而真正等到自己醒悟過來的時候,感嘆不已。
感嘆一些人抓住機遇早已跑到你的前頭,感嘆你這時才剛開始有意識去了解現狀。
朋友說,眼界和內心的封閉讓她錯過很多。她一路上埋頭苦讀,循規蹈矩,把成績看得十分重要,因而也忽略了很多實踐上的鍛鍊。她進入社會才深有感觸:經歷見識太少,有些機會選擇就會來得晚很多。
她現在看著公司裡那些比自己小几歲,卻領先於自己的人,深深憂慮自己不小的年齡還有遺憾為什麼不早早去實習接觸社會。
她為她這「遲來的開竅」追悔莫及。
看著她慚愧,想想我自己,又何曾不是。
就拿自己轉行到新媒體上來說,由於之前一直過得很封閉,對這個行業缺乏了解,等到自己想要加入新媒體大軍時,發現早已過了紅海期,形式越來越艱難。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你要是呆在象牙塔裡,不出來看看世界,還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你在後來看著別人的成就,只能感嘆「早知道......就好了」,止不住的矛盾焦慮。
焦慮無用,我們需要去做好眼前事,然後是等待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陷入這種「憧憬他人的美好前程,又猶豫自己的未來」的迷霧中,看著別人一篇接一篇的文章發表,而自己前行步伐緩慢,收穫寥寥,感到越來越不自信。
「欲速則不達」,而我太執著於最後的結果,又陷於這種急於求成的情緒化影響中,忘了去關註腳下的路,忘了去抓住眼前能收穫的果實,這是我止步不前的最直接因素。
很多時候是這樣:揠苗助長,累了自己不說,反而最後是一場徒勞。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深有感觸。
春秋末期,齊國國王齊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賴相國晏嬰,晏嬰病重,眼見要死,齊景公得到消息,大失所措,立馬趕去看他。
他挑選了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了最好的馬匹拉車,急急忙忙的出發,可一路上,他太過焦急,起初嫌棄馭手操持的馬車跑得太慢,於是他推開馭手,索性自己拿起鞭子駕馭馬車前行。
過了一會兒,他還是覺得不夠快,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心急如焚的齊景公,竟然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跳下馬車,徒步跑了起來,以為這樣才是最快的方法。
可是兩條腿哪有四條腿的馬兒跑得快,齊景公把自己累慘了,焦急萬分,最後反而耽誤了時間。
「如何快速成長?」
我們只能著眼於腳下的每一步路中。
「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希望?」
只能等待等待再等待。
事實如此,已成定局,既然已經找到了自己要奮鬥的方向,我們現在唯一能去做的只有不盲目焦慮最後的遙遠結果,應該去做好眼前事,然後是等待改變。
有的機會來得會有些晚,但你有你自己的節奏和時區
回顧我和朋友的後知覺悟,我們都是在後來進入市場環境機制內才看認清形勢的,想想我們總遺憾過去的錯失良機,這又何曾不是一種欲求不滿呢?
當時的作為匹配於當時的格局眼界,後來經歷多了,見識多了,就難免看得到往日的缺陷漏洞。這本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很多時候我們焦慮,是因為誤把別人的節奏當成自己的節奏。看著別人收穫果實,遺憾自己當初怎麼也不早點種下一顆種子。殊不知,別人有別人的栽種期,而在自己的時區裡,明明現在才剛到來春天。
紐約的時間比加州早3個小時,而加州的時間並沒有因此而變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循序漸進,沒有落後,沒有領先。
「最帥大爺」王德順24歲當話劇演員,44歲開始學英語,49歲研究形體啞劇,50歲進健身房,57歲創造世界上唯一的藝術形式「活雕塑」,70歲練腹肌,79歲走上T臺,他說他80歲,還有夢,還在追求。
他告訴我們:你與他人在時機選擇上的先來後到,並不應該成為你質疑未來的理由。你只需努力、等待,自會走上屬於自己的舞臺。
王德順說:
沒有誰能阻止你成功,除了你自己,該炫自己的時候,千萬不要對自己手軟。
他說:
當你說太晚了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它可能是你退卻的藉口。
比起將思緒重點放在機遇的失去遺憾裡來說,要想成功,我們更應該去理性看待自身境地,去學習王德順身上的勇氣和心態。相信我們有自己的時區,我們能在自己的時區裡找到光亮。
所以,後來當我從那些擾亂心神的焦慮感裡走出來,將精力放在新媒體學習和實操上,我對行業知識內容有了掌握,也鍛鍊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習得了排版能力,也在這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機遇和挑戰,我慢慢得到了收穫成長。
現在我比以前更深知放寬心態和等待的含義。
當你覺得比別人晚一步的時候,事實如此,羨慕和焦慮改變不了結果,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從此刻出發。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這句話只有當你去行動起來,才有所意義。
以上。
-END-
圖片: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