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研究】 「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制度」

2021-02-14 博通社

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主要講述了14——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興起、產生、確立、發展的歷史,課本中經常出現「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制度」等名詞,在學習中,不少學生常常對這兩個概念混淆不清,以至於影響了對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那麼,究竟什麼是「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制度」呢?

簡單來說,「資產階級」是一個社會階層。在馬克思主義著作裡,資產階級被定義為佔有生產資料、依靠剝削僱傭勞動者的勞動榨取剩餘價值的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這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資本家」有相同的意思。

資產階級是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封建社會末期,在小生產者分化的基礎上產生了最早的工業資本家;在商人中也分化出一種包買商;在農業中,隨著農民的兩極分化,逐漸出現了一些農業資本家。資產階級最早形成於14~17世紀西歐一些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先進國家,如義大利、荷蘭、英國等,並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和發展而逐漸壯大。

「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利用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落後的封建制度,並利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而是當時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經過產業革命,資產階級迅速發展。所以,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但是,資產階級也唯利是圖。因此,當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就開始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專政,加強剝削和壓迫,逐漸趨於反動;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壟斷資產階級常常通過壟斷組織,對內殘酷鎮壓剝削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操縱本國的經濟和政治;對外瘋狂掠奪和侵略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控制世界範圍的經濟和政治。從而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共同敵人,成為無產階級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

中國的資產階級成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裡,最早出現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中。後來隨著不斷發展,在其內部形成了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隨著沒收官僚資本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的官僚資產階級被消滅,民族資產階級也逐漸被改造為無產階級勞動者的一部分。

「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種社會制度。它是以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和剝削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最早產生於16世紀的西歐,以後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不斷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14世紀以來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宗教改革運動的進行、新航路的開闢,西歐在16世紀發生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經過17、18世紀英、美、法的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後半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制度的統治地位逐步得以確立。隨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進行,世界範圍內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完成了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

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曾經對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產生過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在資本主義制度裡,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兩個基本的、對抗性的階級。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所說:「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最大化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常常採用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改進勞動技術等方式。相反,廣大無產階級卻相對貧困,這樣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了;資本家唯利是圖,生產常常處於無政府狀態,由於盲目競爭,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高度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制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必然會出現嚴重的生產相對過剩,最終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各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危機相互傾軋,這樣,資本主義制度的第三對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加深了。

資本主義制度下這些矛盾的匯聚,使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更加激烈,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它本身的滅亡準備了物質條件和階級條件,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僱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於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於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即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人類歷史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就是證明,但也不可否認,人類社會主義道路也是艱難、複雜、曲折的。

相關焦點

  • 八下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資產階級革命
    2.經濟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3.政治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實行專制統治;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二、啟蒙運動的概況1、頂峰時間和國家:18世紀後半期,在法國達到頂峰。   2、核心思潮:理性主義。3、性質:歐洲歷史上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 一部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扛鼎之作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兩人在其合著的無產階級經典文獻《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並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砸碎萬惡的舊世界。
  • 人民觀察:資本主義制度劣質化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曾對人類歷史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不斷顯現和加重,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現,並演化為時下的系統性危機。深入認識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有助於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對於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重要借鑑意義。
  • 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超越資產階級
    專家稱西方推行「普世價值」面臨多重困境  如何認識和對待西方發達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是我們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一個關係到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向道路的重大問題,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
  • 認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
    崇尚個性自由與個體權利的思想,曾經客觀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 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又存在根本缺陷。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制度環境之間,在不同的階級地位、歷史使命、實踐主體及其發展階段之間,「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具有不同的價值內涵和適應性。
  • 部編版:八上歷史第3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常考點匯總
    (20世紀初~20世紀20年代)(1)政治上:民主共和在曲折中前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奪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破壞民主共和,復闢帝制;袁世凱死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辛亥革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 為何西歐諸國能夠跳出封建制度的制約,快速邁進資本主義制度
    引言:世界歷史的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說法,社會的正常進化歷史應該是由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向奴隸社會私有制的發展,再逐步走向稍高級的封建社會進展,再往在高級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最後走向最終的節點社會主義制度的共產主義。而社會進程的轉化需要時間的積累,新舊階級的力量對比轉換,才有進化的可能。
  •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必然性
    以上種種情況顯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亂象。這些現象的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和根源,歸根結底還是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正是因為如此,西方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對資本主義制度和價值觀的質疑。接下來我們談及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首先,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 歐洲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萌芽產生及發展
    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過程卻大不相同。其中,英國最先確立了資本主義結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經歷了大革命的風暴,比英國晚一個世紀之多;而德國的封建社會最頑固,整個取代過程步履維艱。既然英國、法國和德國在中世紀的社會結構基本一樣,實際上,這三個國家封建社會結構相同只能決定結構取代的第一、第二階段相同,即城市在封建結構中的狀況相同,它保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及結合為潛結構的情況大體一致。
  • 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君主制,是什麼造成英國資產階級尋求革命
    大約4個世紀之前,在亞洲地區還在推行著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君主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時,歐洲已經開始了他的資本主義時代。回顧歷史,雖然當時英國並不是第一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的,但在歷史的發展中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國家之一。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帶來了先進的社會和政治制度以便能夠更好的服務於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增強英國的國力。
  • 你要懂的世界史:法國、德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革命前的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歐洲大陸上排第一,雖然法國工商業在歐洲首屈一指,但它的農村資本主義很薄弱,不像英國和美國。君主立憲派又叫斐揚派,因為他們在斐揚俱樂部活動了,他們是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代表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融資產階級很多是放高利貸,他們不想讓國王死,畢竟欠了他們錢。大資產階級統治的時候,制憲議會首先發表八月法令,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對法國進行了初步改造。
  • 初中歷史考點:資本主義發展史
    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擴張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本期螺螄君就為大家梳理資本主義發展線索並對答題規律作初步總結。二、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1.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障礙;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限制王權,鞏固了革命成果
  • 影響資本主義發展的「五個主義」
    衝破了中世紀教會統治下以神為中心的思想束縛,在文藝復興時期起過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紀,它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它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反映,順應了當時社會上追求商品生產更快發展,追求商業資本的迅速增加和貨幣資本不斷積累的經濟潮流。
  • 【統戰史話】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上)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
    資本主義指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區別於封建主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依附形式發生變化,依附程度減弱,其無產階級完全不擁有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的根本特點是少數剝削階級通過掌握生產資料來控制社會分配,使財富流入資產階級手中。資本主義是由封建社會發展過來。
  • 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新認識的啟示
    深入研究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的新認識,區分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和現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吸取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片面性的教訓,從而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情況,對於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時代價值。
  • 從公共選擇理論看1927-1949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黨史研究中,存在忽視理論預設的問題,或者對理論預設想當然。而對同一問題,不同的理論預設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本文從公共選擇理論的預設出發,對1927-1949年間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重新考察,試著探討黨史研究中的理論預設問題。
  • 應對資本主義危機要超越新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世界市場危機必須看作資產階級經濟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100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經濟仍然需要通過一次次經濟危機這種強制平衡來延續,危機的根源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仍然沒有改變,改變的不過是它的表現形式。
  • 古今歷史:什麼原因,使歐洲國家逐漸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19世紀的現實主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為其主要特色,所以通常又稱批判現實主義。它是1518世紀的現實主義的繼續與發展,也是社會主義以前時代的現實主義的最高階段。隨著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現實主義的術語及其理論開始形成。第一個從美學意義上使用現實主義術語的是德國詩人兼劇作家席勒。
  • 人大教授楊曉青: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曉青近日,《紅旗文稿》(2013年第10期)刊發題為「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的文章(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曉青)。鄧小平同志鮮明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無非是多黨競選、三權鼎立、兩院制。我們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頁)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極具現實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