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萌芽,隨著新航路的開闢,瘋狂的殖民掠奪,發展很快。逐漸引起重大的歷史變革,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相應地興起了一些社會思潮。這些思潮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人文主義與重商主義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反對中世紀神學以神為中心的觀點,提倡以人為中心來考察世界;反對中世紀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追求現實生活的享受;反對中世紀的封建束縛和等級制度,提倡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提倡人的理性與經驗,提倡人類認識自然,徵服自然,以造福人生。這些思想儘管局限於知識界的上層以及某些權貴,缺乏廣泛的民眾基礎。「是純粹精神上的異端,沒有釀成社會的分裂,也未惹出任何要發起脫離教會的民主性運動」。但是,實現了個人「自我意識」的覺悟,使「人成為精神的個體」。衝破了中世紀教會統治下以神為中心的思想束縛,在文藝復興時期起過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紀,它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它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反映,順應了當時社會上追求商品生產更快發展,追求商業資本的迅速增加和貨幣資本不斷積累的經濟潮流。重商主義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以增強本國實力,是政治專制主義在經濟上的反映,它的出現往往與專制制度的加強有密切聯繫。其主要內容是: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足的標誌,積極主張發展工商業,拓展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使金銀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而不流出。同時,還對封建經濟思想進行了批判。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良好的氣候,提供了獲利的前景。重商主義者藉助於王權變重商主義思想為重商主義政策,有利於增加政府的收入,加劇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但也引起了嚴重的商業競爭和殖民爭奪,導致了18世紀的一系列殖民戰爭。如英荷商業競爭,英荷、英法戰爭等。
15-17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初步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化領域進行反封建戰爭的同時,也積極地進行著發展自身經濟實力的鬥爭。人文主義與重商主義是同一時期產生的兩種社會思潮,正如我們今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一起抓一樣,從文化與經濟兩方面促進了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大體上說興起於17世紀。
「理性」就是人對周圍客觀世界的思考和判斷。17、18世紀西歐手工工場廣泛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要求結束舊的封建專制制度;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啟發人們去探索人類社會的法則,激起了人們對理性的崇尚和哲學思維的超越,人們確信,理性可以使人類正確地認識宇宙和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現象。啟蒙思想以理性為武器,剝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聖外衣,高舉理性的旗幟,否定宗教神權、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以理性為衡量一切判斷一切的尺度,否定了「神的意旨主宰一切」的傳統觀念。並在理性主義學說的基礎上,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賦人權的觀點和主權在民的政治學說。此外,還提倡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在經濟領域主張實行自由放任主義;在宗教上主張實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對政教合一。
以理性主義為旗幟,在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影響,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鼓勵了亞洲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鬥爭,也促進了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的迅速發展。
三、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思潮產生於18世紀。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19世紀後,由於歐洲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產階級對維也納體系之下的封建專制與反動非常不滿,強烈地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促使自由主義在歐洲興起。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一書,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主義由此產生,並成為19世紀歐洲主要的社會思潮。
「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經濟方面,標誌著歐洲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主義」的重大轉變。反對重商主義的理論與政策,要求取消保護關稅、行會制度和特權公司,主張自由放任,把競爭作為永恆不變的法制。推動了資本主義列強在全世界的侵略擴張,為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政治方面,「自由主義」理論推動著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積極開展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首先是打破土地貴族對政治的壟斷,掃除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如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就是自由主義,也影響著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因此,自由主義為推動工業革命後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進一步掃除封建殘餘勢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社會進入到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四、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產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國,在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類似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思想,成為當時經濟學界的一種思潮。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已經過時,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新的經濟學說指導它們擺脫危機,凱恩斯主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之所以稱「凱恩斯主義」,主要是因為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論,對「福利國家」型的國家幹預主義作了最為系統而有力的論證。其理論是針對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的,在一定範圍內、一定程度上對緩和與擺脫危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期間,凱恩斯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與傳播,特別是其中的反危機理論,受到人們的極大重視」。「二戰」結束後,各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凱恩斯主義,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和調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空前的發展,促進了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使私人壟斷髮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但凱恩斯主義並沒有找到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找到一個消除危機的有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