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社會改革思想的核心。
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國民黨一大時期的三民主義,在內涵上是有發展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內容。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是指導推翻清朝統治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國民黨一大時的三民主義,則是實行國共合作,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基本思想和綱領。
1923年10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黨務討論會,此後不久,孫中山(前排居中者)作了有關 民生主義的三次著名演講。
同盟會時期和國民黨時期,都有一些人對三民主義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好理解,民權主義也還好理解,唯有民生主義不好理解。有人擁護民族主義,所以稱為「一民主義」;有人擁護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所以稱為「二民主義」。許多人反對民生主義。但在孫中山看來,民生主義才是三民主義的歸宿。
孫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實現。唯有民生主義是他終生奮鬥而未竟的目標。
「民生主義」屢遭誤解
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所謂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英文Socialism的對譯。他經過反覆斟酌,認為把由日本傳來的西方詞彙社會主義譯為民生主義更為允當。但是,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為引起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孫中山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人們的誤解不是沒有根據的。孫中山在闡釋民生主義的過程中,說了許多批評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話。諸如:
「資本家者,以壓抑平民為本分者也,對於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負責任者也。一言蔽之,資本家者無良心者也。」
「土地一日不平均,又受大地主、大資本家無窮之專制耳,遺害子孫,何堪設想。」
「資本家之專制與政府之專制一也,政府有推翻之日,資本家亦有推翻之日。」
「從前的皇帝貴族壓制百姓,他們有時候還負些責任,這種大資本家壓制小百姓,他們是毫不負責任的呀!」
「富人的財產過多,總是用資本的勢力操縱全國政權,來壓制窮人。」
從以上所引孫中山說的許多批評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話,我們不難得出民生主義是要反對資本家的看法。所以孫中山一再解釋,民生主義並不是要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只是要反對少數人對社會財富的壟斷,防止資本家壟斷所產生的社會流弊。
我們再從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的言論中摘出一些話,看他給民生主義下出了怎樣的定義。
1912年4月16日,孫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會機關發表演說,稱:「民生主義者,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反對少數人佔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富源耳。……民生主義,則排斥少數資本家,使人民共享生產上之自由。故民生主義者,即國家社會主義也。」
同年4月17日,在上海實業聯合會歡迎會上發表演說,稱:「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俾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則僕之素志也。」
同年9月4日,在北京共和黨本部歡迎會上演說:「民生主義並非均貧富之主義,乃以國家之力,發達天然實利,防資本家之專制。」
同年10月10日,在《中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一文中,孫中山提出:「惟民生主義之意義維何?吾人所主張者,並非如反動派所言,將產業重新分配之荒謬絕倫。但欲行一方案,使物產之供給,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餘所主張之民生主義的定義。」
1921年2月1日,在國民黨粵省支部成立會上的演說中說:「民生主義須趁此資本家、地主不多之際,行資產國有制,藉機器以興實業,普利一般人民,消滅階級戰爭。」
同年12月7日,在桂林軍政學七十六團體歡迎會的演說中稱:「怎麼樣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義。」又說,「民生主義就是平民反對資本家,窮人反對富人的反動。」
1922年1月4日,在桂林廣東同鄉會歡迎會上演說:「民生主義,即貧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壓制貧者也。」
1924年1月23日,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宣言稱:「國民黨之民生主義,其最要之原則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權;二曰節制資本。」
同年2月23日,在對駐廣州湘軍的演說中,他說:「民生主義是對誰去打不平呢?是對資本家打不平的。」 3月10日,在廣州對東路討賊軍的演說中,又說:「要把全國的貧富都打到平等,便要應用民生主義。」
多變的「民生主義」
從孫中山的解說中,我們看到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或是國家社會主義、集產主義,或是共產主義;民生主義不反對資本、資本家,而是防資本家之專制,有時又說是排斥少數資本家,是平民反對資本家,或是對資本家打不平的;有時說民生主義即貧富均等,要把全國的貧富都達到平等,有時說均貧富是誤會;有時說民生主義是不用革命手段,以消弭社會革命於未然,或消滅階級戰爭;有時說民生主義是享受生活上幸福平等,是社會財富公平分配。
民生主義究竟是什麼?孫中山並未給我們下一個準確的不變的定義,他的一些說法有時是前後矛盾的。由於民生主義學說中蘊含若干與社會主義相近的設想,民生主義往往被評價為社會主義。有人說,「民生主義是介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主義」,「它可以顯現社會主義的特性,也可以顯現資本主義的特性。」還有人說,「最大限度地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才是孫中山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實質。有人主張民生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還有人認為,民生主義所主張的國有社會主義,是「將資本主義生產與社會主義分配相結合」。
1924年8月3日至17日,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以後,孫中山以民生主義為主題作了三次演講,提到民生主義的定義。
在第一講中,他說:「什麼叫做民生主義呢?……我今天就拿這個名詞來下一個定義,可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又說,「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
在第二講中,他說:「共產主義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的實行;所以兩種主義沒有什麼分別,要分別的還是在方法。」又說,「這種把以後漲高的地價收歸眾人公有的辦法,才是國民黨所主張的平均地權,才是民生主義。這種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因為三民主義之中的民生主義,大目的就是要眾人能夠共產」。「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
在第三講中,他說:「我們要實行民生主義,還要注重分配問題。我們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標不是在賺錢,是要供給大家公眾來使用。」又說:「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是要打破資本制度。……所以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
不是沒有資本家,而是不要大資本家
民生主義的真諦究竟是什麼?換句話講,民生主義的內容如何?中國究竟應該建設成一個怎樣的社會?
孫中山認識到,在那時的時代潮流之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建立有助於資本成長與流通的新實業」。中國要發展資本主義,又要避免資本家壟斷社會財富、壓制人民群眾,辦法在哪裡?鑑於中國實業發展未久,大資本家還未出現,也還沒有資本家壟斷社會經濟的現象,這就為孫中山設計中國式的資本主義發展戰略提供了合適的客觀環境。
孫中山認為,只要實行以土地國有和節制資本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民生主義政策,就能夠避免出現大資本家,就能防止社會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就能防止資本家專制。民生主義的出發點,是防止壟斷性的大資本家出現,反對大資本家壟斷社會財富。孫中山在革命之初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就嚴正指出:「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即是為此。可見,孫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沒有資本家的社會,而是不要大資本家的資本主義社會。
民生主義主張通過平均地權實現土地國有,是要限制大地主、大資本家對土地權的壟斷。平均地權,由地主自報地價、國家按價收稅、按價收買以及漲價歸公的辦法來實現。這種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遇到許多困難。在廣大農村、山區,地價不可能很快增長,國家不可能從地主手中按價盡收土地,地主仍將相當牢固地控制著土地所有權。這種土地制度是事實上有限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換一個角度看,是不完全的土地國有制。儘管如此,平均地權仍是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嚴重衝擊,其最大實效,可能正是造成農民和土地的分離,造成游離於土地之外的農村無產者,為正在發展中的現代工業企業準備產業後備軍。
實現平均地權,照孫中山看來,就算完成了民生主義的一半。完成另一半,要靠發達資本。他說,「要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發達資本,振興實業。」振興實業的辦法,無非是發展鐵路等交通事業、發展礦業、發展機器工業。發展的辦法,就靠節制資本。節制資本,並不是節制資本主義生產,而是節制私人資本的發展。如果任由中國私人或者外國商人來經營,將來的結果也不過是私人資本發達起來,也要生出大富、大貧等階級的不平。僅僅節制資本,並不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唯一辦法。「中國不單是節制資本,還要發達國家資本」,「由國家管理資本」,全國人民便享資本的利,不受資本的害。
實行土地國有、節制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政策,能防止大資本家為禍社會,也能刺激中等資本家——中產階級的活力。孫中山正是呼籲、企盼中國社會產生中產階級。正在成長中的中產階級,是孫中山所渴望的,是實施民生主義、避免社會弊病的階級基礎。可以說,民生主義所要代表的是正在發展中的、受到嚴重壓抑的、政治經濟勢力都很軟弱的、渴望同官僚壟斷勢力和外國資產階級爭取平等地位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孫中山對中國勞動大眾充滿了深切同情,一輩子為社會平等而奮鬥。他深惡痛絕歐美社會裡出現的勞資間的階級鬥爭,不希望這種「社會病態」在中國出現。民生主義的歸結點,是社會和平協調發展,永遠消弭勞資間的階級鬥爭。他認為,中國社會應未雨綢繆,設計新的發展戰略,預防「西方國家勞資間的不協調以及勞工大眾所處的困境」那樣的局面。要「建設一個極和平、極自由、極平等的國家」,方才可以實現沒有階級衝突、階級競爭的社會圖景,從而可以永遠不再革命。這種設想,準確地反映了當時中產階級要求在和平、穩定、協調的社會環境中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
孫中山認為,只有實行民生主義,經濟生活上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就能保證中國永遠不再革命。從早年到晚年,孫中山都十分關心工人、農民的生活。他說,「我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願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因此,他贊成土地公有、資本公有辦法,就是希望造成「所得的利益歸人民大家所有」,又「和資本家不相衝突」那樣的社會局面。這就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義——社會主義模式。
當然,孫中山追求的社會主義,是他常加稱讚的德國俾斯麥的國家社會主義,是「不能夠馬上推翻」資本制度的社會主義,是勞資和平協調發展而不致引起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的社會主義。我把孫中山的這種民生主義或者社會主義,姑且稱之為民生社會主義。
這種民生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孫中山設計的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是以國家資本為社會的主要經濟構成,不允許大資本壟斷社會經濟現象的存在;二是以中產階級為支撐社會發展的階級基礎,社會發展目標由代表中產階級利益的政治代表所掌握;三是融入了社會主義的分配辦法,力求全社會和平協調發展,全民都得到富裕,防患社會革命於未然;四是在政治方向和社會發展目標上,公開聲稱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不相衝突,而且是好朋友。
「民生主義」有軟肋
民生社會主義上述特點,反映了孫中山的個人特色,且其主要方面,已為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所接受。如果國家統一,政治穩定,政策得力,官吏清廉,在國家發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孫中山在確立自己的社會理想時,對國情的估計尚有若干不足。
第一,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勢力控制了中國,中國幾乎國將不國,它們不能容許孫中山在這塊土地上試驗自己的理想。這方面,自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孫中山已經有了許多切身體會,並且認識到:「我們要解決民生問題,如果專從經濟範圍來著手,一定是解決不通的。要民生問題能夠解決得通,便要先從政治上來著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條約,收回外人管理的海關,我們才可以自由加稅,實行保護政策」。
國家、民族不能獨立,一切仁人志士要想實踐自己的理想都是不成功的。要建國必須先救國。只有驅逐帝國主義出中國,建國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中國局面不改變的情況下,建國藍圖越具體,就越具有空想性。
當1924年9月18日,孫中山代表中國國民黨發表北伐宣言,明確宣布,辛亥革命以後之國內戰禍,「直接受自軍閥,間接受自帝國主義」,「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只有如此,中國才能脫離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獨立之國家,才具有實現三民主義的條件。到這時,孫中山的認識才得到了校正。
第二,孫中山強調中國只有大貧和小貧,意在模糊中國社會的階級差異。他沒有深刻認識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沒有體察到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階級鬥爭的存在。他雖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卻沒有認識到太平天國起義正是19世紀50年代農民和地主階級鬥爭激化的表現。
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裡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正在成長,民族資產階級(孫中山所企望的中產階級)的經濟勢力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在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生活中有相當影響,官辦企業也有了可觀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的獨資企業已經控制了中國經濟的走向。這些資本主義的生產、金融、交通企業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衝擊力是很大的。現代工業企業中的勞資關係已經存在。對這些估計不足而設計民生社會主義的美麗圖景,頗有些單向度思考的意味。
試想,在當年中國的現實情況下,土地公有、資本公有能否實現?實現以後能否防止壟斷性的大資本家產生?如何保證社會全體成員公平分配、人人幸福?是否能避免勞資間階級鬥爭的產生?怎麼能做到工人和資本家不發生衝突、農民得益,地主不受損失?這都是些未可肯定答覆的問題。
我認為,設想避免社會革命,期望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作一勞永逸之計,是主觀的、空想的、幼稚的。雖然,對於孫中山的畢生奮鬥來說,這是一種很崇高的理想,但是,作為觀察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研究者來說,對孫中山設計民生主義藍圖的不足之處,不能不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