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國家資本主義

2020-12-12 人民日報海外網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上升,一些西方輿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質疑也不斷出現,例如批評中國搞資本社會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威權資本主義等,有的還給中國貼上「國家資本主義」的標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國家資本主義,其實質是要將中國模式納入資本主義或國家威權主義的譜系,從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及其優越性。

一、國家資本主義標籤的目的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媒體和一些學者頻頻使用「國家資本主義」一詞來指稱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多次演講中談及「國家資本主義」,認為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構成了對世界經濟的戰略性挑戰。2012年1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指出,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危機在加劇,國家資本主義在新興市場中的強勢崛起將成為未來趨勢。班農甚至將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之一。美國政治學者伊安·布雷默在《自由市場的終結:誰將贏得國家與公司之間的戰爭》一書中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一種國家主導市場來獲得政治利益的制度,其根本動機是國家權力最大化。美國記者約書亞·科蘭茲克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使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國家成功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它有別於英美等國家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對後者構成了重大挑戰。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將國家資本主義看作是專制政府通過國家權力和財產私人所有制的結合,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推動經濟增長,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當前西方遇到的所有經濟問題的根源,並對民主產生了巨大威脅。

2010年,中國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第一位。中國以一種不同於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使得西方社會面臨一種模式認同的困境:如果承認中國模式,就意味著自身長期奉行的西方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的理念是錯誤的,意味著西方道路和西方制度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有效的發展道路和制度;如果不承認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那麼中國奉行的又是一種什麼模式?

最終,西方國家發現了「國家資本主義」的舊標籤,將中國發展看作是實行資本主義的結果。在找到了所謂中國成功的原因後,西方國家再次將中國的發展模式樹立為自己的對立面,即「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截然對立。《經濟學人》在題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崛起》的文章中指出,21世紀的鬥爭不再是發生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而是發生在不同形式的資本主義之間。自由資本主義是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信念和合法性神話,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扭曲和破壞,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這種模式的本質是國家威權主義。「國家資本主義」這一政治經濟學範疇,在西方社會已經轉化為一個關乎制度、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重大問題。西方國家尤其對國家資本主義背後的所謂國家威權主義深感憂慮。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理察·麥格雷戈曾撰文指出,中國正在傳播「威權政治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能夠超越西方民主」的觀念。他認為,北京的真正目的是「推動威權主義的擴張」。或許,這才是西方給中國、俄羅斯等貼上「國家資本主義」等標籤的真正用意。

然而,作為一種政治發展模式的國家威權主義,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均未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和中國政治實踐的指導。歷史上的國家威權主義,在體制上是封閉的系統,統治者或統治集團為了一己之私,依靠國家強制力進行統治,缺乏責任性和回應性,限制政治參與和公民權利。而今天的中國,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建立了一個開放、平等的民主政治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在探索中形成的

中國是一個後發展大國,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是關係根本、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重大問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通過,中國建立了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開始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實踐探索。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安排,是在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上,與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相適應的。然而,由於「左傾」錯誤和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不全面不準確,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也經受了不少波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政治體系一度無法正常運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系統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在《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講話中,鄧小平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此後,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集中圍繞理順黨政關係、權力下放和機構精簡、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等展開。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中國基層社會也展開了一場民主自治的改革運動。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111條,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性質和地位。1987年,《村委會組織法(試行)》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表決通過。隨後,在全國範圍內各地普遍開展鄉村選舉,村民自治開始進入制度化運行時期。1989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居委會作為城市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由此,中國城市和農村普遍開啟了群眾性自治民主的實踐。

20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整個國家、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領導作用日益凸顯。為建設一個團結、強大、有生命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黨內民主建設,強調黨內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核心和靈魂,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關鍵。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在黨內民主建設方面,通過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完善黨的地方各級全委會、常委會工作機制,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等改革和創新不斷湧現,有效提升了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為進一步推動人民民主提供了保障。

民主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中國共產黨深諳民主發展的基本規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新時期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間節點,即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十九大以後,為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推動了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從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方面轉變為立法、行政、監察、司法四個方面,進一步健全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生活穩步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堅持並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形成了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6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走的是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是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我國的民主政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計劃地、漸進地、有序地建設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在自身得到顯著發展的同時,也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正確道路」。(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及其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多個層次和多個領域:在國家民主方面,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代表大會、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有機分工、互相合作,依法履行職能,積極開展工作;在政黨民主方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開展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這一組織形式有效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作用,促進政黨關係的和諧;在社會民主方面,通過完善社會民主和基層民主制度,暢通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黨領導和指導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實現有序參與和基層自治,確保人民群眾在與自己緊密相關的社會事務中享有廣泛的參與權。

在民主的運行機制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黨領導下的間接民主即選舉民主,以及黨領導和指導下的直接民主即協商民主。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進行充分協商,儘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黨的領導下,人民通過選舉民主有序政治參與,依法在國家層次和地方層次的政治生活中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在黨的領導和指導下,人民通過協商民主,對與自己有著緊密聯繫的事情進行民主參與和協商。通過協商民主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享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在中國,「這兩種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1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成就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卓有成效的,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

首先,從民主發展的最終目標即推動社會生產力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富有成效的。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民主始終是實現更高目標如幸福、平等、自由的手段。通過提高生產力來實現人民生活幸福,是衡量民主發展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標。黨的十四大就已經強調,「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此後,這一理念一直是中國民主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於2010年跨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64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左右。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使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從溫飽不足發展到即將全面實現小康。這樣的奇蹟,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果說如此巨大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還不足以證明中國的民主政治道路是正確的,那麼,世界上就沒有哪種民主政治道路是可行的。

其次,就政治發展自身的目標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發展所追求的各種政治目標,如民主、穩定、合法性、參與、制度化、平等、能力、分配、一體化、合理化、正義、自由等等,逐漸變得現實可及。這主要歸因於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生活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政治體制方面,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理順了黨政關係,健全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制度化、規範化,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港澳臺問題的「一國兩制」,建立了村委會、居委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在政治生活方面,建立了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實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切實有效地保障了公民權利和自由,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協商民主和基層社會民主自治實踐有聲有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開始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及其成就。德國學者託馬斯·海貝勒指出,那種認為中國只有經濟改革而沒有政治改革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無可避免地與政治改革緊密相連。改革措施和政治變革並不意味著體制的根本改變,不是西方所謂的民主化。美國學者約翰·桑頓也指出,在選舉、法治和監督三個方面,中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實行的不是西方式的民主政體,但中國正在發生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改變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進而塑造中國政治的未來。

在日益開放的、多元的時代,沒有一種發展模式適合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要尋找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每個國家發展道路的關鍵是結合自己的文化傳統、經濟政治現實和未來趨勢,合理借鑑人類文明的共性,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陳堯: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紅旗文稿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由上述情況可知,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不是由哪一個政黨、哪一部分人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中國人民包括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其他社會階層人士共同作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應該「補上資本主義這一課」,或者只實行新民主主義,而不過渡到社會主義。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 民主社會主義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區別
    近幾年,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影響逐漸擴大。一些學者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民主模式」、生產領域中的資本主義、分配領域中的社會主義,它比科學社會主義更先進、更優越,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內涵。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民主社會主義作一全面的考察,特別是要搞清楚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差異和實踐區別。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解了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歷史難題,為東方國家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提供了成功的範例;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途徑,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
  • 什麼是社會主義道路,什麼是資本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當避免用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來評判中國實踐、闡釋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解答中國問題。比如「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和「什麼是社會主義道路」等社會主義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該,也可以來評判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闡釋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解答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
  •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社會主義哲學體系,應當避免用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來評判中國實踐、闡釋中國道路、解答中國問題。我們不能任由西方哲學話語來為我們「代言」,這種言說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實的中國,而是西方視野中的中國,而是被西方話語「製造出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很重要的,很基礎的組成部分。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呢?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雖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學流派繁多,但是,由於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最適合資產階級的需要,最適合為資本主義提供理論辯護,所以,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經濟學。 由於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內在矛盾和局限性,經濟危機總是周期性爆發,最近的就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
  • 被誤解的"民生主義":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由於民生主義學說中蘊含若干與社會主義相近的設想,民生主義往往被評價為社會主義。有人說,「民生主義是介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主義」,「它可以顯現社會主義的特性,也可以顯現資本主義的特性。」還有人說,「最大限度地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才是孫中山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實質。有人主張民生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還有人認為,民生主義所主張的國有社會主義,是「將資本主義生產與社會主義分配相結合」。
  • 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嗎
    將這樣的中國社會主義說成是國家資本主義,就像把今天的美國資本主義說成是「美式社會主義」一樣滑稽。【吐槽】林子  網絡太多忽悠什麼國家資本主義說法的,你是被影響了。【吐槽】林子  ……作為一個歷史背景,我們要了解列寧講的國家資本主義,毛主席講的國家資本主義,跟我們前面講的美國罵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只要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就可以坐收漫天的錢雨。如果你表示懷疑,他就會勸你到歐美去轉一轉。為什麼偏去歐美呢?因為歐美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就是這樣,論者有意無意地掩蓋了一個常識範圍的事實:歐美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部,也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多數。資本主義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並不發達,相當一部分甚至很不發達。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和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
  • 經濟日報:指責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罔顧事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所謂「國家資本主義」,一般是指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控制、支配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列寧曾給出這樣的定義:國家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這些或那些資本主義企業的一種資本主義。
  •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導讀
    」這一主題,邀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做客講堂,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導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最後,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也不能只籠統地得到一個結論,即資本主義因其內在矛盾無法解決,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我們還要正視,當代中國因引入資本運行、發展市場經濟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可能會出現的代價。要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找到解決衝突的方式和工具,如何操控資本,如何化解矛盾,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需要思考的問題。
  • 認清「國家資本主義」問題的真相
    著名經濟史學者尼爾·弗格森在《我們都是國家資本主義者》一文中就指出,將中美之間的競爭歸結為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之間的全球制度競爭,過於簡單化,也是錯誤的。顯然,給社會主義中國、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扣上「國家資本主義」的帽子,實屬張冠李戴,這頂「桂冠」中國擔待不起。
  • 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超越資產階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本質上超越了資產階級民主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歷史進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 資本主義民主的缺陷與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深深植根於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之中,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通過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比較,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和準確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勢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是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相比較,中國的民主制度具有明顯的優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一)提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整套政治主張,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思想我們今天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首先需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從哪裡來的,需要了解中國共產黨怎樣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幹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單選】中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在利潤分配上採取的政策是(  )A.統籌兼顧                   B.勞資兩利C.公私兼顧                   D.四馬分肥
  • 鄧小平: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題為《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談話中指出,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 世界大變局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制度關係重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儘管出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建立兩大平行的經濟體系,但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社會主義一些做法,社會主義國家也吸收了西方國家一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並存與競爭、借鑑與合作的兩制關係下,西方發動的「冷戰」並沒有引發新的世界大戰。21世紀,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仍同處一個世界,相互競爭不可避免,但競爭是和平競爭,不是零和博弈。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之所以將傳統文化也列入進來,那是因為傳統文化本身也是中國實際的一部分(陳先達,2010)。第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這種結合既需要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經驗和失敗教訓,清理其留下的遺產,也需要批判地吸收資本主義國家「價值取向」以外的文明成果。
  •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49年10月—1956年9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總結人民群眾的豐富實踐經驗,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採用多種組織形式逐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條件,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繼續保持同資產階級的聯盟,確定了對資本家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