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社會改革思想的核心。
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國民黨一大時期的三民主義,在內涵上是有發展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內容。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是指導推翻清朝統治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國民黨一大時的三民主義,則是實行國共合作,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基本思想和綱領。
同盟會時期和國民黨時期,都有一些人對三民主義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好理解,民權主義也還好理解,唯有民生主義不好理解。有人擁護民族主義,所以稱為「一民主義」;有人擁護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所以稱為「二民主義」。許多人反對民生主義。但在孫中山看來,民生主義才是三民主義的歸宿。
孫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實現。唯有民生主義是他終生奮鬥而未竟的目標。
「民生主義」屢遭誤解
在孫中山的心目中,所謂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英文Socialism的對譯。他經過反覆斟酌,認為把由日本傳來的西方詞彙社會主義譯為民生主義更為允當。但是,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為引起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孫中山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人們的誤解不是沒有根據的。孫中山在闡釋民生主義的過程中,說了許多批評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話。諸如:
「資本家者,以壓抑平民為本分者也,對於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負責任者也。一言蔽之,資本家者無良心者也。」
「土地一日不平均,又受大地主、大資本家無窮之專制耳,遺害子孫,何堪設想。」
「資本家之專制與政府之專制一也,政府有推翻之日,資本家亦有推翻之日。」
「從前的皇帝貴族壓制百姓,他們有時候還負些責任,這種大資本家壓制小百姓,他們是毫不負責任的呀!」
「富人的財產過多,總是用資本的勢力操縱全國政權,來壓制窮人。」
從以上所引孫中山說的許多批評資本家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話,我們不難得出民生主義是要反對資本家的看法。所以孫中山一再解釋,民生主義並不是要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只是要反對少數人對社會財富的壟斷,防止資本家壟斷所產生的社會流弊。
我們再從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後的言論中摘出一些話,看他給民生主義下出了怎樣的定義。
1912年4月16日,孫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會機關發表演說,稱:「民生主義者,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反對少數人佔經濟之勢力,壟斷社會之富源耳。……民生主義,則排斥少數資本家,使人民共享生產上之自由。故民生主義者,即國家社會主義也。」
同年4月17日,在上海實業聯合會歡迎會上發表演說,稱:「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俾全國之人,無一貧者,同享安樂之幸福,則僕之素志也。」
同年9月4日,在北京共和黨本部歡迎會上演說:「民生主義並非均貧富之主義,乃以國家之力,發達天然實利,防資本家之專制。」
同年10月10日,在《中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一文中,孫中山提出:「惟民生主義之意義維何?吾人所主張者,並非如反動派所言,將產業重新分配之荒謬絕倫。但欲行一方案,使物產之供給,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餘所主張之民生主義的定義。」
1921年2月1日,在國民黨粵省支部成立會上的演說中說:「民生主義須趁此資本家、地主不多之際,行資產國有制,藉機器以興實業,普利一般人民,消滅階級戰爭。」
同年12月7日,在桂林軍政學七十六團體歡迎會的演說中稱:「怎麼樣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義。」又說,「民生主義就是平民反對資本家,窮人反對富人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