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上的孫中山:「民生主義」到底是不是抄自美國牙醫

2020-12-25 澎湃新聞

       姜文的《一步之遙》裡有個馬走日,為了花國總統完顏英,打了一個叫鍾仨兒的髮小,事後吐露自己討厭鍾仨兒見誰抄誰。有人看電影愛猜謎,硬說鍾仨兒是孫中山。

       孫中山先生愛引用的毛病,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也曾被美國人津津樂道。

       1942年的紐約,有頭面的政客和財閥們出入數不清的午餐會與晚宴,為烽火連年的中國募集善款。中美外交活動的政治舞臺中心,除了羅斯福總統、《時代》周刊的主編盧斯、女作家賽珍珠,還有一個槽頭肉像沙皮狗般層疊的胖子。這個胖子是何許人也,一開始誰也弄不清楚。時尚的《哈潑氏》雜誌嫌他刻板土氣,眼鏡片酒瓶底一樣厚,激進的《政治學季刊》形容他胖得走不動路。《紐約客》很敏感,發現此人並不簡單,像一隻年幼的貓頭鷹,貌似天真萌動,實際非常警覺。

       他叫莫裡斯·威廉姆(Maurice William,1881-1973),是紐約城裡的牙醫,《紐約客》稱他為「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人」。

       莫裡斯到底做過什麼?他1881年生在烏克蘭,8歲同父母移民到紐約,16歲加入了社會勞工黨在布魯克林的分支,之後,一直小心謹慎地做著牙醫。人到中年,他突然厭倦了革命的空談與陳詞濫調,重讀馬克思,耗時八個月,寫了一本《歷史的社會解讀》(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四百頁筆記仿佛是寫給舊情人的分手信,笨拙倒也足夠坦率,娓娓訴說自己為何要同過去信仰的主義恩斷義絕。1920年7月,莫裡斯自費印製了兩千冊。小書很不起眼,總共賣掉了零星幾本。它沒有引發任何像樣的反駁,美國社會主義者們根本懶得與莫裡斯爭論。遭到如此輕視,這一年,莫裡斯退出了社會勞工黨。

       原本,大學圖書館落滿灰塵的社會經濟類書架,是莫裡斯這本筆記最好的歸宿。可1923年的中國,某人某天不知為何,致電分銷公司美國新聞社,訂走了40本《歷史的社會解讀》。其中有一本,真的就到了廣州的帥府大本營。

       按梁啓超的說法,中國提倡社會主義,以孫中山為最先。1924年1月27日,孫中山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開始了一周一次的「三民主義」演講。他像鐘錶一般準時地講了12周,結束了「民族」與「民權」部分的內容,之後突然像是有了變故,等了三個月,才接上最後一部分「民生」的講座。

       8月3日,是民生主義第一講。孫中山不僅暗示「梳西利甚」(社會主義)內部紛爭,「有五十七種,研究不知那一種才是的確」,又明確提及,「近來美國有一位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深究馬克思的主義,見得自己同門互相紛爭……這位美國學者的最近發明,適與吾黨主義若合符節。」(《三民主義》,北新書局,1927年)

       因為若合符節,孫中山拿來便用,用了也很坦誠,自己的「民生主義」,確實有一部分是美國牙醫「威廉氏」的發明。反正,講「梳西利甚」或講「民生」,在中國與在美國,國情不同,意義也不同。

       孫中山去世前,許多人因為他的名氣而走到一起。政客也好,反對北方軍閥的南方人也好,共和派力量也好,本沒有人關心他的主義。大家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明白,所謂「梳西利甚」,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現在改講「民生」,事關生計,離「梳西利甚」大概也遠不到哪裡去。對於中國人來說,「民生主義」既沒有調轉方向,也沒有改變性質,只當是政治家言語多變,不用太較真。沒有人會認為,中國的命運會因為一個美國的牙科大夫而改變。

       莫裡斯·威廉姆醫生的人生,卻和從前大不一樣。在惜字如金的《紐約客》雜誌上,他圓滾滾的身體佔了滿滿六頁紙的篇幅。駐美大使王正廷邀他加入國民黨,蔣介石為他頒發採玉勳章。在他牙科診所的漱口池上方,緊挨著寒光逼人的鑽頭,還有一幅孫科送的孫中山絲繡像。1931年,威廉姆醫生出版了人生的第二本書,不再孤獨地自負盈虧,出版公司客氣邀請,報紙雜誌洋溢推薦。

       這本《孫逸仙與共產主義》(Sun Yat-sen Versus Communism)的意思一分為三。起初,還未邂逅威廉姆醫生的孫逸仙,信的是「梳西利甚」,後來有了一部奇書《歷史的社會解讀》,再後來雙劍合璧,孫先生的「梳西利甚」便完全調轉了方向。小書很薄,統共200頁,威廉姆氏到底把一件事說了明白,中國的孫先生實在借用了不少自己的說法。抄來抄去,便有了奇妙的行文,《三民主義》裡從英文譯到中文的那一部分,如今又被粗體加重地再譯了回去。

       今天,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的莫裡斯·威廉姆檔案裡,依然保留了許多當年往來的信件。1928年9月,英譯版《三民主義》的編輯L.T.陳先生,從北京寫信給莫裡斯的出版商:「威廉姆醫生書中提到,我從孫先生的一位私人朋友那兒得知,孫先生曾對《歷史的社會解讀》手不釋卷。我所言並不準確。去年一月我便第一時間通知了出版商,讓他們在新版中校正。望公眾和威廉姆教授可以原諒我粗心的轉述。」

1932年3月,威廉姆寫給宋慶齡的信。

       在另一封1932年寫給宋慶齡女士的信中,威廉姆格外解釋了自己的立場,為孫中山能夠重提《歷史的社會解讀》而「感到無上光榮」。時間過去太久,這兩封信,一半以上的字跡已無法辨認,L.T.陳先生是誰也無人考證。他否定自己說過的話,怕自己的閒話被人曲折放大。孫中山先生到底抄沒抄美國牙醫的「梳西利甚」,這其中情緒的微妙,讓人遐想聯翩。

       紐約牙科大夫頗有喜感的人生經歷,當然不是1940年代美國各大媒體採寫的真正目的。1942年,美國批准了對華五億美元的貸款,籤了《中美互助協定》,正式扶植國民黨政權。至此,孫中山的繼承人蔣介石在《時代》周刊的封面上已露過六七回面。在這樣一個民國三十一年的大形勢之下,《紐約客》讓「可能改寫了現代亞洲歷史」的威廉姆醫生隆重出場。

       彼時遠東這一塊亂鬨鬨的土地上,中國命懸一線。美國應該成為中國的朋友,幫蔣介石一把。孫中山受人愛戴,是近代中國的先知。可美國人還隱約記得,孫先生的《三民主義》是用來革命的。也是同一位孫先生,早早與阿道夫·越飛聯合聲明,算是與蘇聯結了盟。後來共產國際的鮑羅廷,又成了他身邊最重要的人。時至今日,如果要放大孫先生的一己之力,那麼,他最好別是個布爾什維克。倘若他是中國的列寧,倘若中國真成了蘇聯這隻風箏的尾巴,他建立的國民黨為什麼要被美國人支持呢?

1942年8月,《紐約客》在人物專訪中為莫裡斯·威廉姆畫的肖像。

       莫裡斯·威廉姆醫生原本對中國一無所知。他白天替病人拔牙,晚上給「梳西利甚」挑錯。自打被孫中山先生臨幸,威廉姆醫生對中國便有了莫名的責任與義務。作為「孫逸仙集團」的負責人,他像個媒婆一樣,確保中國和美國能愛得長久,不僅常常要與紐約的中國名流共飲,還得學著用筷子吃宮保雞丁。

       威廉姆全身心的投入「中國」這項新的事業。他與哲學家杜威與駐美大使胡適,長久熱切地書信往來。因為有醫科生的基本背景,又理所當然地做了美國醫藥援華會募資委的主席。1930年代中期,威廉姆和愛因斯坦通信,商討在上海設立避難所,安置德國猶太難民的可能。為了確保猶太人來滬能安穩就業,他在信中和愛因斯坦保證:「許多與我們一樣想法的人,得知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對我如此友善,都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我親自去中國跑一趟。」可惜,一直到國共內戰開始,上海之旅也未能成行,有著一顆「中國心」的威廉姆醫生,始終沒辦法弄清楚,真正地道的小籠吃起來到底什麼味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分析世界歷史視線下孫中山民生主義
    孫中山從振興中華的現代化建設理想出發,認為改善民生乃現代化建設之根本,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革命運動,完全可以舉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於一役,在推進和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由此形成了孫中山的民生社會主義思想。
  • 「民生主義」在中國
    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國民黨一大時期的三民主義,在內涵上是有發展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內容。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是指導推翻清朝統治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國民黨一大時的三民主義,則是實行國共合作,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同盟會時期和國民黨時期,都有一些人對三民主義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民族主義好理解,民權主義也還好理解,唯有民生主義不好理解。
  • 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大家更多的知道孫中山是一名醫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但是談及孫中山對於祖國建設的各種鋪排和理論,可能有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充滿很多誤解。這種誤解也是來自於一個十分蔑視的外號,把孫中山稱為孫大炮。其實這一外號更多的是孫中山對於國家的各種發展和治理未能夠成為現實,甚至希望通過外資而在短期內達到國內發展建設目的的一種誤解。
  • 天下為公 孫中山講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但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思想與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帶有孫中山所處那個時代的印記。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華,而且融入了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理想。 孫中山眼中的「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公」字,照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即是「共」的意思。「天下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
  • 孫中山是如何闡述他的「民生主義」?為什麼後人對他思想的理解差異巨大?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歸宿,是三民主義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孫中山看來,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他經過反覆斟酌,認為還是把由日本傳來的西方詞彙社會主義譯為民生主義更為允當。孫中山鍾情於民生主義,要為在中國實現民生主義而奮鬥終生。但是,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為引起人們的誤解和詬病。在提出三民主義原則的二十年中,孫中山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 孫中山與辛亥武昌起義
    在這段時間,社會上有一些貶低孫中山的言論,也有人否認孫中山對辛亥武昌起義的領導作用。有鑑於此,本文擬用若干史實說明孫中山與辛亥武昌首義的關係。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確實不知情,他是在兩天後才在美國丹佛市下榻的旅館裡從報紙上得知「武昌為革命黨佔領」這一消息的。
  • 孫中山「民生主義」有何缺陷?我們看看近代史大家張海鵬教授如何分析
    季我努學社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孫中山通過提出「民生主義」確立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並對其進行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等闡釋,如果國家統一,政治穩定,政策得力,官吏清兼,在國家發展中取得一定成效是很有可能的。
  • 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
    從與本冊教材的關係來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為必修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第一課,上承「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為我們介紹了民族危機中中國人不斷求變,不斷創新的思想;下啟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形成發展。從歷史教材的整體脈絡來看,本科的學習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學習和必修2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從思想的角度為我們進一步介紹了20世紀初的中國革命。
  • 第三章 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核心價值思想
    為了體現「主權在民」的精神,孫中山還將民權主義的內容條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就是孫中山民權主義思想的集中反映。《臨時約法》第一章《總綱》清楚地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 孫中山思想的內在邏輯與現代價值
    [摘要]在孫中山的思想體系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固然重要,但三民主義的根本還是民生主義。孫中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先知先覺。他最先發現指望著清廷去推動中國的現代化是根本不可能。民族獨立並不是民族孤立從孫中山思想內在結構看,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領路人和先行者,他的思想不能不深刻打上中國思想傳統的烙印。
  • 臺灣中山大學這次公投孫中山雕像去留問題,下次是不是要公投更名了?
    昨天(4月16日),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山大學發起全校網絡「公投」,由教職員及在校學生投票決定孫中山及蔣介石銅像的去留。此次投票內容為分別對孫中山蔣介石銅像進行單項選擇,選項包括留置原地、搬到校內其它位置、搬到校外等。
  • 全美僑界發起舉行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
    全美僑界發起舉行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 2016-10-29、孫中山後人和夏威夷孫中山基金會等共同發起的「全美華人華僑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在舊金山灣區舉行,150多個華僑華人社團參與支持。
  • 楊天石: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國的段祺瑞政府在美國和日本的鼓動下,決定加入協約國,與德絕交,對德宣戰,中國社會隨之分裂為兩派。梁啓超等支持段祺瑞政府參戰,孫中山等則反對段祺瑞政府參戰。德國政府積極找尋並支持反對參戰的力量。在俄國,支持主張退出大戰的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政黨;在中國,則支持反對段祺瑞政府參戰的孫中山及其領導下的革命黨人。
  • 孫中山與臺灣
    他自革命之日始就將恢復臺灣作為革命的目標之一,臨終時仍念念不忘廢除與日本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和臺灣的回歸。他將革命的組織根植於臺灣,將三民主義播撒於臺灣。他的革命生涯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此值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際,探討孫中山的臺灣情、孫中山在臺灣的革命活動,及孫中山對臺灣的影響作用,不僅是對辛亥革命研究的拓展與深化,而且對當今海峽兩岸的統一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孫中山力推王寵惠
    原標題:孫中山力推王寵惠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孫中山之邀,年僅30歲的王寵惠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總長」。在短短3個月的任期裡,他以旺盛精力和熱情協助南京臨時政府和孫中山在國內外折衝捭闔,且由此開啟了他跌宕起伏的從政之旅。   王寵惠是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幼年在香港讀書期間,在父兄的帶領下結識了孫中山。
  • 孫中山與護法運動
    基礎不必外求,當求諸全國國民心中」(同上,第323頁)。7月17日,孫中山在張園向在滬參、眾兩院議員及各界名流、新聞記者發表演說,闡述地方自治、直接民權等問題。與此同時,孫中山沒有放鬆對國內反動勢力的防範和警惕。他在與胡漢民談話時,明確指出:「北京當局現勾結帝國主義者有解散國會的意思,對於國家有搗亂的行為,我便要討伐他們」(《孫中山年譜長編》,第1010頁)。
  • 孫中山東京行跡考
    據平山周回憶錄[3]載:「(當晚)從犬養的家中辭出之後,我們請孫文住在數寄屋橋脅(旁)的對鶴館內,在這館內姓名簿子上寫名字的時候,他要把他的真姓名守秘密,來寫一個假名字;於是我同曾根俊虎想了一會,才想到我們來的時候,路過有樂町中山侯爵家的前面,所以最好是將他改為中山,名樵。我們決定之後,就在旅館名簿上寫了中山樵。」
  • 一位不該被歷史遺忘的「紅顏」 孫中山的革命伴侶陳粹芬
    1891年,26歲的孫中山在香港學醫(差一年畢業,孫科就在此年出世的)。19歲的陳粹芬在屯門基督教堂(美國紀慎會),由陳少白介紹與孫中山相識。初次相見,孫中山即向她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推翻清朝。出身貧苦的陳粹芬深為孫中山的豪言壯語所感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也立志參加革命。不久,志同道合便使孫中山和陳粹芬結成革命伴侶,在紅樓租屋住下,相偕奔走革命,共同籌劃反對腐朽的清政府。
  • 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孫中山這個「國父」
    那麼,臺灣年輕人究竟如何看待孫中山,綠營的「去孫中山化」真的起了作用嗎?筆者嘗試從政治立場不盡相同的臺灣朋友口中,梳理一個相對多元的孫中山的民間形象。一位曾經投入洪秀柱選戰,可謂「根正苗藍」的藍營青年J對筆者說到:「基本上我蠻推崇他。相較於同時代的中國人,他的眼光無疑是高超的。當時就算有其他中國人也留洋,也沒有人能提出三民主義這樣一套完整論述。
  • 歐巴馬與孫中山是校友 貴族學校"走出兩位總統"
    歐巴馬與華人有點緣分,他還是孫中山先生的校友,他們都曾在美國夏威夷普納候學校(Punahou School)就讀。這是記者從中山市前日舉辦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42周年媒體座談會上獲得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