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黨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


2008年12月30日 09: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2月30日電 最新一期的《學習時報》刊載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一個誤區》文章指出,「李大釗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第一人」是一個誤區,它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共產黨內高層領導中提出的時間任意提前從而改變了歷史事實。文章還稱,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尤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的色彩。

  文章說,如果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運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那麼李大釗也決不是這一運動的第一人。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講到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在中國的傳播時,說了一句重要而客觀的話:「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人在先」。

  文章舉例說,孫中山在旅歐期間,於1905年初以社會主義追隨者的姿態訪問了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與第二國際執行局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胡斯曼進行會談,要求接納興中會作為第二國際成員。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將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組成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同盟會成立以後,孫中山在宣傳自己的革命主張時熱情地介紹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同年10月,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辭」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認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可試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並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文章稱,在同盟會的重要人物中,馬君武、朱執信、廖仲愷、宋教仁等人當時在日本發表的一些文章不僅是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學說的文獻,也是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獻。

  在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更注意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補充自己的革命建國學說。他的民生主義思想尤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的色彩。孫中山「崇拜馬克思的學問」的思想傾向,對這一時期國民黨的理論家如朱執信、胡漢民、戴季陶等有較大的影響,並推動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後,國民黨人對社會主義的探索,不僅激勵著當時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官僚、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一個合理與理想的社會而奮鬥,也為他們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推動他們在大革命時期及大革命失敗以後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合作,提出和貫徹聯俄、聯共與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新民主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文章最後說,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決不能脫離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和中共七大打破教條主義、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權威這一具體歷史條件,也不能把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前後傳播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著手中國革命就稱為中國化的開始。實際上,毛澤東在1938年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那就是在1930年代下期,從莫斯科歸國的一些留學生短於實踐,生吞活剝地照搬馬克思主義詞句而不善於聯繫中國的歷史和實際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這種教條主義學風極大地損害了中國革命事業。針對這種現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的口號便應運而生。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時限任意前移的學者恰恰忽視了毛澤東這一主張針對的是這種教條主義,毛澤東努力提倡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編輯:巫峰】

相關焦點

  •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代意義
    孫中山並未給我們下一個準確的不變的定義,他的一些說法有時是前後矛盾的。由於民生主義學說中蘊含有若干與社會主義相近的設想,民生主義往往被評價為社會主義。有人說,「民生主義是介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主義」,「它可以顯現社會主義的特性,也可以顯現資本主義的特性。」還有人說,「最大限度地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才是孫中山「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實質。有人主張民生主義是資本主義的。
  • 張海鵬:孫中山民生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矛盾——兼議孫中山階級觀點...
    從孫中山主觀上防止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階級鬥爭看,他在階級鬥爭認識論上是二元論。他在民生觀上也體現了這種二元論,唯心主義色彩很明顯。有人擁護民族主義,故稱一民主義;有人擁護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故稱為二民主義。許多人則反對民生主義。照孫中山看來,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歸宿。在孫中山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或者部分地、局部地得以實現。唯有民生主義是他終生奮鬥的目標。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孫中山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 被誤解的"民生主義":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社會改革思想的核心。同盟會時期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國民黨一大時期的三民主義,在內涵上是有發展的,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內容。
  • 從新舊三民主義的發展變化看孫中山的復興中國夢
    因此,孫中山從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觀點,對這種學說加以取捨,並結合中國的歷史特點,制定出了他的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也正如他自己所說, 「餘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穫者」。「三民主義實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順應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品」。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 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其實共和國時代在孫中山以後就已經在中國建立。辛亥革命以後,在國家範圍內建立統一政權發展國家經濟,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逃脫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本質。只不過對於理念的概括,由於主體不同換一種方式去論述,以保證自己的獨創性和合理性,合法性而已,但是其基本內核無一不繼承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以民為本,天下為公,彰顯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底色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廖大偉教授認為,孫中山民本思想確實存在,細分其具體表述,裡面充滿「民本」色彩。孫中山的民本思想既不同於傳統「民本」,也不同於西方「人本」,它兼而有之,又各摒棄。以時間為序縱向看,其民本思想有起伏與變化,但為民的初衷堅定不移,始終沒變。
  • 孫中山是如何闡述他的「民生主義」?為什麼後人對他思想的理解差異巨大?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歸宿,是三民主義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孫中山看來,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他經過反覆斟酌,認為還是把由日本傳來的西方詞彙社會主義譯為民生主義更為允當。孫中山鍾情於民生主義,要為在中國實現民生主義而奮鬥終生。但是,在三民主義的整個體系中,正是民生主義最為引起人們的誤解和詬病。在提出三民主義原則的二十年中,孫中山不得不花去許多精力,去解釋和闡發他的民生主義。
  • 如何評價孫中山先生
    他強調重視民權和民生,也就是說要實現人民主權和改善人民生活;在民生方面又特別強調「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以解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農民問題。其次,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本身,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中國社會開拓了前進的道路。孫中山是農村成長起來的革命家,把農業視為國計民生的大事,特別關切大眾的生活和重視農民問題。
  •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迴響
    然而由此反觀國民黨,他們在抗戰時期除了實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堅持對日抗戰外,在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方面實在覺悟太少。因此,「共產黨的責任,在於大聲疾呼地向國民黨和全國人民作不疲倦的解釋和說服,務使真正革命的三民主義、三大政策及孫氏遺囑,全部地徹底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起來,用以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黨報黨刊徵訂】要不折不扣地完成黨報黨刊徵訂任務
    2021年度黨報黨刊徵訂工作已經全面開始。在全市各級黨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21年度黨報黨刊徵訂工作整體良好。 市委對全面完成黨報黨刊訂閱任務的十個鎮(街道)特提出表揚。
  • 國父誕辰151周年|金衝及:孫中山的偉大之處在哪裡?
    在中國,過去還沒有人如此鮮明尖銳地提出過這個問題。因而,它在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是一個重大的裡程碑。 孫中山把他提倡的「民生主義」看作就是社會主義。1903年12月,他在復友人函中說:「所詢社會主義,乃弟所極思不能須臾忘者。弟所主張在於平均地權,此為吾國今日可以切實施行之事。」這是我們見到的孫中山最早提到社會主義的地方。
  • 【精品原創】2015考研政治各種「主義」系列之二:三民主義
    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這個報紙也是與改良派的《新民叢報》對峙的輿論陣地,劉天問注)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後被稱為三民主義。(請注意,其中沒有"民主主義"這個詞--劉天問老師特別強調)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
  • 回眸2017年地方黨刊 堅守主陣地 謳歌新時代
    不忘初心   牢記舉旗定向新使命   2017年,以「迎接宣傳黨的十九大」為主線,全國黨刊廣泛開展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分別開設《迎接黨的十九大》《砥礪奮進的五年》等欄目、專題,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後,全力宣傳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西原借款與北洋政府的國家社會主義
    教科書上一般指出,北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愛國、民主青年當中,激起了作為一種反體制思潮的社會主義運動。當時學生受到俄國革命影響,思想紛紛左傾。而陳獨秀、李大釗等五四領導者在1921年成立中國共產黨,與由孫中山領導、實行民生主義的國民黨合作。中國從此走上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主義的道路。然而,在五四以前,東亞已經有近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傳播史。
  • 孫中山「民生主義」有何缺陷?我們看看近代史大家張海鵬教授如何分析
    惜乎近代中國內用外患之甚,孫中山先生在提出其社會理想時對國情的估計尚有若干不足。孫中山辛亥時期舊照其一,自鴉片戰爭以來,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勢力控制了中國,中國幾乎國將不國,它們不能容許孫中山在這塊土地上試驗自己的理想。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 安慶日報:懷寧縣宿松縣安慶高新區圓滿完成黨報黨刊發行任務
    懷寧縣、宿松縣、安慶高新區圓滿完成2021年度重點黨報黨刊發行任務,為此,市黨報黨刊發行工作領導小組致電錶示祝賀。  賀電指出,黨報黨刊是我們黨的重要輿論工具和宣傳陣地。做好黨報黨刊發行工作,對於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進一步把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來,把力量凝聚到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上來,具有重要意義。
  • 孫中山|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三民主義相關書籍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孫中山深知中國正需機器來耕作廣袤的農地,開採豐富的礦產,建設無數的工廠和擴建交通運輸網絡。同時,《實業計劃》也涉及住房等民生問題,孫中山認為要解決當時中國4億人的住房需求,在未來50年內每年要新增居室5000萬套,每年蓋房子100萬間,「為人民預備廉價居室」,家庭用水、電燈、燃氣、電話都需要配備。「中國四萬萬人中,貧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