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
2008年12月30日 09: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2月30日電 最新一期的《學習時報》刊載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一個誤區》文章指出,「李大釗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第一人」是一個誤區,它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共產黨內高層領導中提出的時間任意提前從而改變了歷史事實。文章還稱,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尤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的色彩。
文章說,如果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運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那麼李大釗也決不是這一運動的第一人。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講到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在中國的傳播時,說了一句重要而客觀的話:「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人在先」。
文章舉例說,孫中山在旅歐期間,於1905年初以社會主義追隨者的姿態訪問了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與第二國際執行局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胡斯曼進行會談,要求接納興中會作為第二國際成員。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將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組成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同盟會成立以後,孫中山在宣傳自己的革命主張時熱情地介紹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同年10月,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辭」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認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可試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並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文章稱,在同盟會的重要人物中,馬君武、朱執信、廖仲愷、宋教仁等人當時在日本發表的一些文章不僅是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社會主義學說的文獻,也是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獻。
在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更注意吸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補充自己的革命建國學說。他的民生主義思想尤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的色彩。孫中山「崇拜馬克思的學問」的思想傾向,對這一時期國民黨的理論家如朱執信、胡漢民、戴季陶等有較大的影響,並推動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後,國民黨人對社會主義的探索,不僅激勵著當時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官僚、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一個合理與理想的社會而奮鬥,也為他們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的嚮往,推動他們在大革命時期及大革命失敗以後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合作,提出和貫徹聯俄、聯共與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後來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新民主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文章最後說,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決不能脫離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和中共七大打破教條主義、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權威這一具體歷史條件,也不能把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前後傳播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著手中國革命就稱為中國化的開始。實際上,毛澤東在1938年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那就是在1930年代下期,從莫斯科歸國的一些留學生短於實踐,生吞活剝地照搬馬克思主義詞句而不善於聯繫中國的歷史和實際解決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這種教條主義學風極大地損害了中國革命事業。針對這種現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的口號便應運而生。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時限任意前移的學者恰恰忽視了毛澤東這一主張針對的是這種教條主義,毛澤東努力提倡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編輯:巫峰】